70岁大爷独自在家造出7个院子,花了50年……

开放式厨房、干湿分离、垂直绿化……这些听上去就很专业的设计概念,很难会和深山老宅联系到一起。

 

▲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640.webp.jpg 

开放式厨房、干湿分离、垂直绿化……这些听上去就很专业的设计概念,很难会和深山老宅联系到一起。

而不久前,我们在前往四川阿坝拍摄的途中,意外地发现,在海拔1600米的老木卡羌寨,有一座这样设计超前又实用的民居,更令人意外的是,一手打造它的是一个兽医出身的羌族农人!

 

微信截图_20171119204530.jpg

 / 瓜瓜

(美食台视频记者)

 

老木卡羌寨,在羌语里指的是“岩石上的寨子”。

现在这里只有两三户人家,

在汶川地震之后,

更多的人迁到了山脚下的新寨子。

 

640 (1).webp.jpg 

年近七旬的老人陈少清,

曾是这里远近闻名的兽医,

被村民尊称为“陈教授”。

这个房子是他从17岁开始就地取材修建,

50年来不断扩建、改建,

形成了现在这个多层错落的样貌。

 

640 (1).webp (1).jpg 

陈教授的家位于木卡羌寨的最深处,

紧挨着石山。

他利用这种坡地台阶式的建筑格局,

4层的宅子里,

造出了共7个院子!

 

640 (1).webp (2).jpg 

瓜瓜手绘

穿过一层的院子,

我们从二层的后门进屋,

这一层也是主要的起居空间。

 

640 (1).webp (3).jpg 

一进门就到了厨房区域。

和传统羌寨封闭式的火塘很不一样,

灶台区采用的是农村很罕见的独立开放式设计,

采光好又透气。

70岁大爷独自在家造出7个院子,花了50年……

70岁大爷独自在家造出7个院子,花了50年……

这样的设计特别适合羌寨人擅长的腊味制作。

灶台上的几排横梁也都打上了钉子,

便于腊味的熏制和一些食材、物件的挂放。

 

640 (1).webp (6).jpg 

若非天气影响,用餐就在厨房一墙之隔的露天餐区。

 

640 (1).webp (7).jpg 

整个厨房没有进水的设计,

陈教授花了1年时间,

将废弃猪圈改造成了专门用来清洗、切配的房间。

这个房间一面靠山,

陈教授就一点一点凿空山体,

嵌进了两大一小三个石缸。

 

0.gif 

从山上引下来的泉水分两股,

一股直接进入水缸囤积起来,

另一股则常年不断流,

可以用于洗菜。

 

640 (1).webp (8).jpg 

淘洗的水要经过底部的水槽流出,

这样就能实现水的二次利用,

正好拿来浇灌院子里的植物。

 

640 (1).webp (9).jpg 

除了在缸体周围种上铁线蕨和苔藓,

形成了一个垂直绿化的台面,

陈教授还叠石引流,

在石缸之间造了个小巧的山水景观,

甚至砌上了小亭子!

70岁大爷独自在家造出7个院子,花了50年……

70岁大爷独自在家造出7个院子,花了50年……

后山还造了一个鱼塘,

既可以用来养鱼,

又是引流泉水的蓄水池,

还可以引到室外,

用于日常的洗涤。

 

0 (1).gif 

陈教授喜欢做桌子、凳子,

院子摆放了超过10张桌子和近40张凳子。

 

640 (1).webp (12).jpg 

这些皮凳子是用抽水机零部件做的,

中间这个凳子还是灵活的旋转椅。

 

640 (1).webp (13).jpg 

这张石桌则把五子棋棋盘直接刻在台面上。

 

640 (1).webp (14).jpg 

除了已经独木成林的柳树、槐树、枣子树等,

他用废弃的锅碗瓢盆做花器,

种了大量方便打理的多肉植物。

 

640 (1).webp (15).jpg 

这株金边兰是1972年就种下的,40多年来,

陈教授把它长出来的分支一点点移种到后山。

 

640 (1).webp (16).jpg 

现在满山的金边兰都是它的子孙。

70岁大爷独自在家造出7个院子,花了50年……

70岁大爷独自在家造出7个院子,花了50年……

为了方便上山,

陈教授还辟了一条幽径,

遍植仙人掌和金边兰,

经过几十年的打理,

原本不毛之地的石山,

已变成了一个垂直的天然绿洲。

 

点击视频,看这个爷爷在石山上造的神奇房子。

 


 感谢 一条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yitiaotv

qrcode (1).bmp

(0)
上一篇 2017-11-18 上午9:00
下一篇 2017-11-20 上午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