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
竞赛宗旨: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体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依凭,又被人们理解为一种至高哲学的存在。千百年来,逐水而居是人类的生存本能,也呼应着人类对生命的向往。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开始迅速扩张,居住和交通对于用地有了更多需求,城市的进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与水相处的方式。如今,人们愈加重视环境问题,尤其是对水体的复生与保育,而我们对水环境的需求也完成了从生存需求到生活品质需求意识的转变。滨水结庐、与之共生的需求,在城市化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更加凸显。临水而建的建筑往往享有一座城市、一个区域最优质的环境资源,代表其居住品质的高度。本次竞赛以“UA城的滨水居住建筑”为题,希望参赛者积极探讨人、居住建筑与水体的关系,营造滨水而居、和谐共生的诗意居住环境。
竞赛要求:参赛者自行选择真实的基址,用建筑的语言表达对题目的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概念设计。
竞赛要求:
参赛者自行选择真实的基址,用建筑的语言表达对题目的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概念设计。
评审流程:
第一阶段︱2018年1月19日-1月25日
方式︱通讯
目标︱每位评委推选20个(以内)入围作品
第一阶段最终共评出96份入围作品
第二阶段︱2018年2月3日
方式︱现场
目标︱评选一、二、三等及佳作奖
第三阶段︱2018年2月7日-2月23日
方式︱网上公示
目的︱避免抄袭或使用已参加其他竞赛并获奖的作品等行为因本次竞赛获奖而被鼓励
(在下文中公示)
第四阶段︱2018年2月24日-3月2日
方式︱通讯
目标︱组委会形成举证回复意见,经由评委通讯商议、授权后,作最终结果发布
评审寄语
支文军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时代建筑》杂志主编
对于当下中国城市居民而言,滨水的居住环境本身就是很奢侈的资源。城市滨水空间往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核心,如何充分利用滨水环境、提升居住建筑品质、改善城市公共生活场所质量,是城市从大规模建设阶段到注重城市整体品质阶段的重要体现。
仲继寿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
居住建筑不仅是人们遮避风雨的物质空间,更是人们修身养性的精神场所。滨水让建筑灵动,让使用者愉悦。“滨水居住建筑”试图从城市、建筑、自然和人的关系中,呈现“天人合一”的传统价值和“绿色发展”的现代理念。
李振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进入了智能建筑和智慧城市愿景的今天,水更加值得我们关注。水养育了城市,水构成了风景,水映衬了建筑,水感动了市民。在水一方的居住建筑,既处在被看的风景的地方,又是看得见景的地方。期待年轻的学子和青年建筑师,描绘出你们心中的梦想地方。
李兴钢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知也;水,动者也。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滨水居住,应该是智者之家。水有动、静,人有居、游。水动而人静,水静而人动,相辅而相成,人居之乐也。
杨晔
辽宁省沈抚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1. 滨水的地域和区位:地域上会有北方或是南方的区别,区位会有城市或是乡村的区别,而且位于城市或乡村的具体位置也会带来许多微妙差别。
2. 居住:我们谈论的居住是指某个家庭或者个体人较长时期住在一起或较长期地住在某个地方,其本质问题除了在物质空间(室内外)中满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基本需求外,提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之间交流的多种可能性对于居住者同等重要。
3. 建筑:建筑不仅是由不同物质材料组合而成的空间集合,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皆在不同的建筑(居住建筑更是占据重要时长)中消耗直至消失,建筑的生命则随之从无到有,彼消此长。所以建筑与其所在环境(包括既有建筑等)应该成为一个生态群落,随时间生长而非突变和异化。
陈剑飞
《城市建筑》副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
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开始迅速扩张,居住和交通对于用地有了更多需求,城市的进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与水相处的方式。如今,人们愈加重视环境问题,尤其是对水体的复生与保育,而我们对水环境的需求也完成了从生存需求到生活品质需求意识的转变。滨水结庐、与之共生的需求,在城市化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更加凸显。
梅洪元
《城市建筑》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与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体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依凭,又被人们理解为一种至高哲学的存在。千百年来,逐水而居是人类的生存本能,也呼应着人类对生命的向往。临水而建的建筑往往享有一座城市、一个区域最优质的环境资源,代表其居住品质的高度。
崔彤
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中心主任、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可居、可游、可观的“山水”家宅;可闻、可思、可悟的精神家园。水边宅源于水,风土筑。无论石砌筑,还是木架构,宛自池边“山”“林”,求得山静水动,林仁水智的“卧游山水”。
雷振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1. 建筑与水的共生度
2. 如何消减建筑对水环境的影响
3. 建筑如何推动水环境的价值效应
4. 居住与水的互惠模式
现场评审
2017年度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UA城的滨水居住建筑”的现场评审于2018年2月3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参与现场评审的8位评委对通讯评审推选的96份作品进行了认真严谨的评审。
评审现场经过第一轮投票后,评委们对投票结果进行了激烈而充分的讨论。分散的投票结果显示了作品类型的多元化和丰富性。评委们对96个展示作品进行细致观摩后,将作品归为滨水综合社区、技术解决方案、滨水单体建筑创新、滨水公共生活空间、自然条件和特殊条件的应对、历史建筑环境改造6类。对第一轮票数较高的26个作品进行复议,基于多种层面上的再度筛选,确保作品多元化的同时避免某一类作品的数量严重失衡,在此基础上由评委各自举荐未能获得较高票数的作品,以免错失这些表达质朴的图面中蕴含的精妙构思。此后评委进行了第二轮投票,确定票数较高的前31个作品入围。
针对前三等奖作品的讨论密集而激烈,对于部分作品进行了反复比较与分析,经过多轮投票和商议,评委们最终确定了前三等奖作品名单(7个)及拟定了前三等奖的推荐排序。
竞赛评委基于严格的评选程序,从首轮推选(以通讯形式完成)中得票的96份参赛作品中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佳作奖24名,最终结果将于2018年3月公布,并在《城市建筑》(建筑版)2018年4月“特别报道”栏目进行详细报道。
所有入围作品于2月7日-23日在《城市建筑》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公示,若对获奖作品有所质疑,请将有效举证信息发至组委会邮箱uajs@vip.sina.com。
本次竞赛将通过本文末尾的头片选取2017年度UA国际竞赛“最佳人气奖”,竞赛组委会将在获得票数最高的作品中选取前三名,获奖者将获得荣誉证书和2017-2018在线版《城市建筑》杂志。
组委会汇总所有信息,在与评委进行商议后,将对获奖结果作最终发布。
入围作品公示
公示作品按注册号顺序排列
回复“作品公示”获取全部入围作品高清大图
R-01 永不沉没的“江上人家”
R-02 水循环立方住宅体
R-03 耕海牧渔,岛居再生
R-04 听海——滨海城市居住空间活力塑造
R-05 洞里萨漂浮村落
R-06 千岛水驿
R-07 归途——UA城的滨水建筑设计
R-08 海有渚,之子归——滨水渔村的城市化沿海交通的地域性回归
R-09 一院坝 一世界
R-10 观潮山居
R-11 涌安里
R-12 战争绿洲——在绝望和希望之间
R-13 无宅之家
R-14 桥居计划
R-15 春耕秋蓄 此起彼“浮”——孟加拉湾的“涨”与“落”
R-16 滨水 曲居
R-17 共河镇——阿客工坊
R-18 寻找灵魂的你我它
R-19 后工业4.0时——港口住宅打印机
R-20 垂直雨洪
R-21 D2O to H2O
R-22 夏桥语冰
R-23 与风同享,与人同乐——都市河岸营造记
R-24 装配式出租彩虹屋
R-25 滨水社区——滨江路复合开发社区
R-26 不争公社——西溪古村滨水青年旅社设计
R-27 次世代 · 农耕山水
R-28 冷巷的进化
R-29 海岛共生——生产&生长 难民海岸社区
R-30 往之坎坎,来之井井
R-31 高居 · 市隐
感谢 城市建筑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UA_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