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城中村
但也是城市中光彩的存在
城中村生存性景观概念设计
城中村可以是这样
而现实中 城中村却是这样
1
如果你也曾住过城中村
生活的种种不便让你想要改造吗?
大学时学软件期间,曾经在城中村附近住过一段时间。那段经历让我深深的觉得城中村里人们的日常生活十分不便。所以,这次毕设选择了城中村改造这一课题。
现代城市正在快速的发展,城中村确实好像不是一个光彩的存在。这里有糟糕的环境、恼人的吵闹,但也有平凡的温情、暖心的善举。其实,“城中村”也是一个城市最真实的地方。但是对于城中村,大家都怎么看呢?作为一个景观设计的学生,我应该怎么看待它呢?
城中村的历史变迁
生不易,活不易。这样一个夹生在现代化大都市中城中村,景观设计必须和生存息息相关,需要考虑应灾安全、与周边融合、协同发展……
2
装作规划局的工作人员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你可以借鉴的调研方法~
我的设计场地是罗家寨,这是西安几百个城中村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它被城市中的各种功能片区包围着,却以墙为界,并不融合。
西安罗家寨区位
有一次我去场地调研,我特地戴着眼镜,装着一副斯文的样子。当时我拿着手机在城中村里转着、拍着、记录着。当我走到一个拐角处的时候,碰见一个爷爷在晒太阳。
他看见我在拍照、记录,就问我:“小伙子你是不是市里规划局的,这村子你们打算什么时候拆啊?”这时候我灵机一动,就装成了规划局的工作人员问了爷爷对于村里的许多什么看法,爷爷回答了我。
比如村子里除了可以打麻将,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更别说其他的娱乐的场所;村里扩建得太厉害,老人们一天就只能晒几个小时的太阳;村里围墙太多了,造成了村里人日常生活的各种不方便等等。
这不仅对于我后来的几次调研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方式而且还让我更加直接的了解了城中村的一些问题,为我的毕设提供了直观素材。
调研现状及问题分析
经过多次深入场地的调研,我发现了这个城中村现存的主要问题:
1. 城中村的基本空间格局十分单一,缺乏过渡性空间
2. 公共设施“几乎为零”
3. 绿化空间极度医乏
4. 功能布局混乱,且与城市空间格局的格格不入
3
“城中村”也可以很舒适
想要在“村”里创造生机勃勃的生存性景观
在近乎极限的状态下,城中村虽然隐患重重,但在城中村这个生存性场所中却有着异乎寻常的生活多样性与共享性。
在考虑到城中村的市场、晒台、储藏、娱乐、育儿等场所在不同的角色中不断转换,我们的设计正是希望延续这种生机勃勃的生存性景观。
所以,我们的设计目标是从围墙和建筑空间的功能两个个角度出发,对城中村进行改造。
设计构思鸟瞰图
根据村内杂乱围墙不同的位置所以进行四种不同模式的改造。
根据村内建筑密度较大和建筑空间功能混乱的现状,对建筑空间功能选取了三种模式进行改造如:居住模式、“艺术家”模式(引入艺术家工作室)、商业模式。
改造设计构思
最终营造出功能可变;具有空间弹性;能够与社区胶合的场所。
4
杂乱围墙改造设计
“方格架”的变形金刚秀
设计之初想要村里的居民参与到改造过程中来,结合村民自身的需求自发的进行改造。
所以这次的设计采用了易拆卸、易组合的“方格架”结构,“方格架”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不同形式的设计。
“方格架”也是我在进行整个城中村改造设计的创意重点。
“方格架”的多种变换方式
“变形金刚”1:A区入口处把中国传统牌坊简化进行排布,村外的人可以在这进行拍照,从而提高城中村的吸引力。考虑到这部分区域多为居民居住,所以选择绿植架进行改造。
“变形金刚”1氛围图
通过不同的模式,绿植架能很好的与村民进行互动。村民可以种植葡萄、蔷薇、丝瓜、猕猴桃等植物。
“变形金刚”2:B区左右连两边分别为学校和商业综合体。考虑到人群基数比较大、互动性比较多,所以选择了简便易拆、易组装的互动架进行改造。不同时间段,架子可以有不同的功能。
“变形金刚”2氛围图
闲暇时,人们可以在上面闲谈、休息;如果旁边的商业综合体要进行商品促销或者展示,此时架子又可以变化成另一种模式。这样就能更加合理的利用有限场地。
“变形金刚”3:C区的围墙处于学校和小区之间,此处是城中村的主要入口,人流量比较大。考虑到这些问题,所以在此处设置了便于拆卸的多功能的树架,用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变形金刚”3氛围图
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功能,而且他们之间还能结合在一起,进行不同的组装。这样,他们的利用价值也大大的提高了。
“变形金刚”4:村内的绿化和公共设施相对较少,所以在D区选取了正对于C区空间的场地增设生物塔。
生物塔内种植花卉或者是蔬菜。因此,生物塔将会变成村里一处亮点,不管村内的人还是村外的人都有了休闲去处。
“变形金刚”4氛围图
人们可以在塔内穿行、漫步、亲近绿植。这样村民有了公共娱乐场所。同时,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5
建筑形式改造设计
改造后的这里,有商业、艺术,也有“家”
“方格架”结构不仅在围墙处,而且在建筑上都可以采取用“方格架”。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设计。
商业“+”模式:考虑到商业“+”营业模式,设计中首先把这栋建筑空闲的楼层打通,给予建筑不同的空间层次。然后,在建筑的顶层增设咖啡厅。
商业“+”模式氛围图
商业“+”模式把村内闲置的建筑空间利用起来,不仅增加村民的收入,而且还提高了村里的活力。
商业“+”模式分解图
“艺术家”模式(引入艺术家工作室):这个建筑改造方式是吸引艺术家入住。根据艺术家的个人的喜好对于建筑进行空间的改造,使建筑更好地服务于艺术家的创造。然后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入住村内。
“艺术家”模式氛围图
随着艺术家的入住,村内将陆续会有手工制纸坊、陶瓷体验坊、皮影制作坊等等这些手工艺店铺。这些店铺将会大大提高村内的文化氛围和村内的经济。
“艺术家”模式分解图
居住模式:通过“方格架”结构,增加设施种植绿植。现有居住区内的建筑层次比较单一,而且还影响室内光照,所以对于建筑进行部分改造。打掉多余的墙体,增加空间层次和光照。
居住模式氛围图
因为村里的绿化率和屋顶利用率极低,所以在居住区增加大量“方格架”构架设施,用于种植植物。这样村民就可以在屋顶种植瓜果蔬菜等等,丰富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多余的蔬菜也可以用于贩卖,既而有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居住模式分解图
6
设计氛围图展示
你也可以尝试的插画风~
城中村建筑密集,几次的调研过程让我感觉有始终是一个灰色气氛,所以就想采用色彩明快的插画风来进行这次设计表达。
其实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用插画风来表达设计:
7
毕设不是终点
而是我学设计的起点
刚开始对城中村的印象,我觉得拆除它就可以改善城市面貌。通过这次设计使我认识到城中村的改造并不一定需要拆除重建,也可以采取一个新措施。
比如此次设计采用“方格架”多种排列组合,就可以让村民自发性的结合所需进行改造,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花销,而且还能更好的提高生活质量。
最终,我想要设计出具有代表性且可推广的多种模式。我希望在城市的发展中,经过改造的城中村将会成为一个具有可变形、空间具有弹性、社区具有胶合力的城中村。
所以其实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用多方面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设计。
~这里有你想知道的设计幕后~
问:你觉得前期的分析(比如消防分析,日照分析等)对你的设计产生了多大作用?
答:前期的消防分析使我设计的时候注意消防通道的尺寸以及预留消防栓的位置。日照分析让我在设计中注意构架放置的位置、部分建筑墙体的改造已经屋顶绿植的种类选择。
问:你毕设中解决城中村问题的设计方法能否顺利的推广?
答:个人觉得能推广下去,因为在做这次设计之前我就考虑到了造价的成本、发展持久性、更好的功能形式、是否可实施形等等。所以本次设计的最基本的元素就是不同尺寸方格架(方格架的材料:木材和钢管都有,根据不同的位置和用途来确定),不仅便宜环保,而且易拆卸、易组装。建筑部分村民都可以进行自发性改造,公共区域政府可以提供支持,进行改造。这样算下来不仅花费少而且还能协调村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城中村更能持久性发展下去。继而改造成一个功能可变、空间弹性、社区胶合的城中村。
问:你对我们偶像毕业生作品征集计划有什么看法,或者有什么想对智筑网说的话。
答:我觉得偶像毕业生作品征集这个计划非常好,给予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让我们的作品不仅仅局限于在校展示,而且还能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在网络上展示给更多人看。我非常喜欢这一方式。智筑网是我上大学一直关注的网站,里面有许多免费的素材还有教学视频。这对于我们大学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我还特别喜欢智筑快搜这小程序。(小编:这个真的是我们的资深老粉了~~~虽然这个小程序我们发布了一年,但是从来没有进行过推广~)
问:一个人做毕设是不是很辛苦?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给大家?
答:我想说一个人做毕设是有点很累,不过也乐在其中。在做任何的设计过程中,都要去做充足的调研,以及去发现场地中的问题,以便给自己提供数据的支撑。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多种多样,如果一种办法不能解决场地的问题,那就转换思路重新考虑,总会有更合理一个解决办法。做设计的中途或许你会感觉做不下,但是一定要记得贵在坚持。希望自己的看法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
感谢 智筑网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iqb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