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园林/景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整体文化领域的动荡
私家园林、宗教园林和皇家园林处于灰暗的境地
园林发展更无从谈起
前苏联的意识形态亦影响了中国的城市规划
和公共空间的设计
大量的新建筑和广场空间等体现出典型的政治形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园林事业开始复苏
一些西方学者开始介入中国园林的研究中
西方世界上兴起中国园林热潮
中国各地的园林修复工程亦成一种文化热潮
理论研究领域成绩卓著呈现前所未有的学术生机
1990年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景观设计从无到有成为新兴的下游产业
各地城市的发展表现出急功近利的短期性和官僚意志
房地产的兴起催生出体量巨大的地产景观市场
在地产金融性的本质下
造成“千城一面”的巨大困境
01
北京城墙历史照片

梁思成当年的北京城墙公园设想规划草图
“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10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蔷薇一类的灌木,或铺些草地,种植草花,再安放些园椅。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的纳凉游息。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还有城楼角楼等可以辟为文化馆或小型图书馆、博物馆、茶点铺;护城河可引进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这样的环城立体公园,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春风照拂,永远的80年代

在那个万象更新、大批文化精英涌现的年代,随着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中国的传统园林也开始被西方世界所接纳和推崇。
明轩在大都会博物馆

豫园
陈从周、童寯、刘敦桢等老先生对风景园林学科作出巨大贡献,陈从周《说园》、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童寯《江南园林志》等著作成为至今中国园林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石,并对现实的实践建设起到巨大的指引作用。
80年代,文学、音乐、影视、艺术,等各个领域生机勃勃,海纳百川,包罗万象,从之前压抑混乱的年代走过来,人们充满希望,富有理想,饱含热情,拥抱一切,造就了难得的欣欣向荣。
1990年3月为了给亚运会集资100万,崔健开始了《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全国巡演。9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随着一首摇滚乐就这么到来了。
快速而疯狂的城市化进程,国土格局和生态安全,以及地域文化等都无一例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不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
典型的礼仪庆典式城市绿化类型
90年代也是房地产刚刚起步的年代,城市里开始出现商业居住区建设。号称亚洲最大村的“广州祈福新村”就是90年代建成的。


随着击鼓传花式的泡沫膨胀,土地价格越来越高地王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社会性争议拆迁事件的普遍化,在利益面前,人民的私有财产、城市的文化根基和区域生态等,卑微到几乎变得不值一提。

-
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建立了第一个独立“造园组”专业。(风景园林学科前身)
-
1960年—1965年,受自然灾害及国际环境影响,部分城市出现公园农场化倾向。
-
1966年—1976年,文革期间全国历史景观及自然环境遭受了极大的历史性破坏。
-
1977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现代景观建设有了更多对外交流的机会。
-
1980年,陈从周所作明轩落户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世界认识中国景观的出口之一。
-
199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房地产行业起步,现代景观设计开始服务于大众。
-
2001年,广州星河湾建成,全国掀起欧陆风格热潮。
-
2003年,国务院明确房地产成为支柱产业,对房地产的疯狂投资正式开始。
-
2007年,国内各类景观设计公司全面爆发。
-
2009年,俞孔坚发表《需要一场“大脚的革命”》,彼时话题争议不断。
-
2011年,西湖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
2017年,话题争议最多影响之大的为俞孔坚“院士”事件。
-
2019年,总是嚷嚷着寒冬期,但地产景观各行各业依旧狂热发展
后记:

AALA | 一个展示景观之美的线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