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Wutopia Lab 在浙江桐庐青龙坞 委托大界机器人完成了 为上海风语筑展示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的 中国第一栋全碳纤维结构建筑—— 结缘堂(Whatslove)

Wutopia Lab 在浙江桐庐青龙坞

委托大界机器人完成了

为上海风语筑展示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的

中国第一栋全碳纤维结构建筑——

结缘堂(Whatslove)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这个6.8㎡的空间,

是用7200米的碳纤维缠出来的。

这到底是在做建筑,

还是装置,或是艺术?

这是传统建筑学无法解答的问题。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时代拷问:这到底还算不算建筑?

该部分文字来自范文兵,教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系主任

建筑师俞挺受传统文化中“朱丝萦社”的启发,希望用红色的线来缠绕出整个结缘堂,摒弃建筑性,红线需要缠绕出一个视觉形象,而不是一个实体的物理空间。

大界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机器人控制算法,在机器人的有效运动范围内,完成了4米高3.8米宽的大型建筑构件的一次性成型,耗费90小时以7200米连绵不断的碳纤维束编织成了这个红色的结缘堂。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我(范文兵):一天,地主发来一张机械臂建造局部图,没任何说明。我觉得有点儿意思,回复说,尺度一定要大到人可以进去才有劲。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过了两天,他又发来车间里快完工的照片。我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园里边走边微信质疑:这个三角形的结构有骨架支撑吗?

他回复:造的时候有骨架撑着,造好后骨架撤掉。

我回:怪不得。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电话铃响,地主劈头说道:我是先做好这个形态,然后别人建议可以用机器人机械臂建造。

我说:我就觉得这个东西有凑形态之感,因为这个形态结果与这个建造方式、材料特性结合得不太紧密。

他反驳:我没觉得机械臂就一定要生产出那种参数化曲面感的东西。

我说:这其实并不是必然的。比如斯图加特那个缝纫的亭子就不是曲面,但建造过程、材料、单元直到最后的形态关系,可以说一气呵成,没有用建造和材料去凑某个预设的shape。现在很多曲形的,我同样会认为在建造、材料与形态关系上,结合并不紧密。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他继续反驳:我不在意这个东西,我不要这种结合,我要体现一种对爱情这个主题的观念,纠缠、编织………

我回答:你的设计观念(concept)我没特别看法,这种成人间价值观的差异我永远是尊重、不争,但要看你是否自圆其说,显然你自圆其说了。但回到建筑学最原始的那种本体标准,还是希望形态与材料、建造相契合的,如果不是正推的契合,而是想反推着来,也要有“反推的逻辑”,而不能完全无视这个在你这个案子里如此重要的专业议题!

他继续反驳:我并没有无视,很多线的缠绕还是有力学考虑的,包括建造过程也很细致地考虑了力学问题。

此时,我已走进办公室进入俗世杂务状态,只好挂了电话。然后,我就看到了作品的发布。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原来,这是处于乡野杂绿之中的一簇火红。这让我迅速放掉了对于建造、材料与形态关系的(传统)建筑学本体论角度的质疑,而进入到一种场景塑造的感受。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因为,通过美颜过(作者化过的)的图像与作者感很强的视频,塑造出了某种鬼魅、迷幻、真假难辨的气质,这种气质强大到让观者迅速得以感知,这是地主的非常强的强项。

他越来越擅长用一种生发于(沉重肉身)建筑学的手段、语汇,创造出一种轻盈、直接、极端、年轻的形态语汇与空间氛围乃至感触模式,这与今天人们快速化、极端化、年轻化的感受模式很是匹配,这似乎也能够说明为什么一经发布又引起(非社交性)刷屏。

而地主这种擅长每次都会引(建筑学专业)人发问:这是建筑,还是装置,或是艺术品?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我来替他回答这个疑问吧,今天的设计世界里,如果还用特别的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

这种分类法看待,真的有些old了,设计就是设计,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功能与精神使用,设计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性思考与运用多方资源的行为。

不过我们上次没有完成的电话争论,以及我作为一个建筑学教师的身份,仍然让我觉得,这个案子(包括他以往一些案子)撕开的在沉重建筑学里找到适应当代轻盈时代的创造力的路径,不能再仅靠天份与直觉,一些学理逻辑、方法论的拷问,必须开始了!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自我审视:俞挺眼中的结缘堂 

(该部分文字来自建筑师俞挺)

自己定主题

我一直希望建筑能够作为工具来激发我们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困境的思考。我打算用结缘堂来讨论一下爱情和婚姻,这个几千年来这一直困惑我们的主题。

这次是现有建筑后有选址。风语筑董事长李晖同意把结缘堂作为一个建筑放在他的第一个乡宿文创综合体项目中。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摒弃物质性

爱情本应该是一件多么美丽纯粹的事,可惜在现实中总被物质所层层包裹。

我决定摒弃物质性。我先用纯粹的三角形直接形成建筑。三角形作为母题也代表了最初的建筑原型,即先民在露天搭建的草棚子的形象。

然后放弃混凝土,钢,玻璃或者木材来建造结缘堂。我受传统文化中“朱丝萦社”的启发,用红色的线来缠绕出整个结缘堂。结缘堂是一个红线缠绕的视觉形象,而不是一个实体的物理空间,它不需要遮风避雨。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一根7200米长的红线

我的设计是通过一根连绵不断的红线来编织出结缘堂的整个空间结构。我们决定用碳纤维来做这条红线。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大界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机器人控制算法,完成了4米高3.8米宽的大型建筑构件的一次性成型,并通过有效的几何优化算法分配材料的密度,最大化提升建筑结构的性能效率。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用独创的多层复合空间结构编织技术将建筑的密度控制在每立方18KG,并实现了400KG的承载力。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是的,结缘堂和以往你看的碳纤维亭子不一样的地方是,它有楼板,要求可以承载起码4个人,而且要悬挑,这样结缘堂就可以飘浮在空中了。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大界经过一个月的测试,最后耗费90小时以7200米连绵不断的碳纤维束编织成了这个红色的结缘堂。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可以进入的火焰

结缘堂就像一个可以进入的,但充满隐喻的火焰,比如月老的红线。我不要一个坚固的建筑来证明所谓的爱情和婚姻。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你们站在里面有些摇晃,你们不确定这是个牢笼还是堡垒,脆弱还是坚固。你们好奇,也许有些恐慌。但却是美丽的,不可拒绝的。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执行团队用一天半时间把这140公斤的火焰安装在青龙坞的路边山坳里了。

结缘堂就是一个乡野之中的神圣空间,一个不需要考虑地位,财富,年龄,性别的神圣空间。任何人,你们,偶发性地在这个狭窄的神圣空间里,思考一下什么是爱情和婚姻,决定有无勇气做一个不需要别人评价的承诺。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测验一下自己的生活吧

你们会适应这红线编织的建筑,周围是可以触碰的风景,一切都很安静。

在这幻觉幻想出来的幻觉中,你们可以用手机扫一下火焰心上的二维码,摇个签来测验一下自己的生活,无论好坏,生命皆圣洁,活着即喜悦。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题外话

我总觉得乡村有了超越城市的文化架构,才能真正复兴。这个结缘堂,我把它看成复兴的火种。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面向未来:建筑师的勇气与冒险 

建筑圈有一种属于大多数的声音——其实建筑行业千百年都这样过去了,我自岿然不动,建筑师只要做好自己的设计就可以了。

这是一种懒人思维,在心智层面的巨大错误。在这样一个变化加剧、知识爆炸、技术升级的时代,模仿、知识瘫痪、做白日梦和追求安全感,这样的心智模式已经行不通了。

这个时代,只有一种人不会淘汰,就是“超级个体”。

其实在起初想方案时,俞挺团队就尝试了不同场景下的可能性。一拍脑洞就有灵感的建筑师只在电视剧中,在寻找终极答案前要疯狂试错。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建筑一定是垒出来的吗?用机械臂来编织建筑,恰恰是古老传统的延续,也是现代科技的结晶。

编织远比简单的垒砌复杂,要有精细的设计:

在直线形中进行均分点位斜拉并形成曲线的方式,显然源自古老的卷杀算法,这与正常纺织品在直角坐标系中经纬编织方式不同,却与空间结构的三角关系吻合;

具体的承载力优化,则需要基于现代材料结构力学的计算机进行计算定型。

交大教授“怒怼”俞挺:你是在做建筑,装置,还是艺术品?!

建筑师不是艺术家,因为没有他们自由,重力就是天然的束缚。而现代文明正在减少建筑师们的束缚,这与爱情的需求如此相似:更个性,更自由,更纯粹。

面向未来,我们的态度决定了一切。

设计公司:WutopiaLab

主持建筑师:俞挺

项目建筑师:孙丽然

业主:上海风语筑展示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3466)

项目:放语空乡宿文创综合体/流云项目

数字化建造:大界机器人 (赖冠廷,梁喆,黄培宜,黄梓洵,哈玉宏)

结构顾问: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张准)

照明设计:张晨露

位置:青龙坞,桐庐,中国

面积:6.8平方米

材料:碳纤维

建成时间: 2019年3月14日

摄影:风语筑, CreatAR Images

视频:风语筑

特别致谢:范文兵,教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系主任,上海交大建筑学创新实验中心主任,思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兼任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一、建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二、中国当代本土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三、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研究。相关文章:《上海交大的00后书店,用有趣抵抗这个无聊的时代》

(0)
上一篇 2019-03-20 下午5:00
下一篇 2019-03-22 上午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