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之后的中国
正以令世界惊叹的速度
迅猛发展中
在这一阶段
无数摩天大楼也如雨后春笋一般
于各大城市破土而出
它们有的阳刚雄伟
却缺了些特色
有的个性至极
却难以被普罗大众接受
广州曼哈顿,摄影师@刘承徭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
就拿今天的主人翁来说
她是摩天高塔,却不乏味平庸
她的造型史上绝无仅有,还备受欢迎
她就是广州电视观光塔
曾经以“世界第一高塔”的头衔
令广州骄傲无比
现在与广州的天际线融为一体
成为城市的新地标
海珠湖与广州塔,摄影师@姚朝辉
她的故事要从2004年开始说起
此时的广州刚刚争取到
2010年亚运会的主办权
也面临着改造全城的重大挑战
改造工程中最耀眼的建筑
就是广州塔
2010年亚运会开幕前改造工程必须完成
广州塔的建造刻不容缓
摄影师@uncle will
不过
要想以最优美的身姿
成为世界/中国第一高塔
广州塔还需要克服三个难题
难题 1:地基
广州塔坐落在
新城市中轴线与珠江景观交汇处
每当天朗气清,或灯火璀璨时
她曼妙的身姿便倒影水中
宛若一位窈窕淑女伫立在珠江之畔
珠江畔的纤纤小蛮腰
然鹅,就是这绝妙的位置
带来了第一重难题:
离珠江太近不仅意味着地基松软
更要求塔基要承受很大的水压
于是工程师们决定
分几个阶段打造塔基
航拍广州塔,离珠江非常近。摄影师@杜华林
首先
将混凝土核心筒的巨大底座
直接建在基岩上
基岩是陆地表层中的坚硬岩层
一般被土层覆盖
埋藏深度几米到几十米不一
比较适合用来作大型建筑工程的地基
制图@兰泽玉/星球研究所
其次
为外部的立柱打下基础
工人们在核心筒周围挖了一圈竖井
每根竖井有20米至40米深
4米至5米粗
挖井的过程中
用环形混凝土梁固定
以防止潮湿的土壤进入竖井
挖至基岩之后
再用混凝土浇筑竖井
制图@兰泽玉/星球研究所
最后
在竖井的顶部架起一圈环形的混凝土梁
以此链接竖井与巨大的立柱
这就相当于塔的每一根立柱
都拥有了自己的柱桩
向下深入基岩
来到地面画风突变,制图@兰泽玉/星球研究所
经历了整整一年
平均约30米深的塔基打造完毕
广州塔有了坚实的基础
地面上的工程即将开始
第二个难题也随之而来
难题 2:身姿
如果说遇到上一个难题是选址的锅
那么这一难题就是“自找的”
(此处真的不是在骂小蛮腰)
为了改变传统电视塔那种
“一根长针上插着一个圆形观景台”
的普遍形象
有请我们的老朋友CN塔现身说明电视塔的普遍长相
设计师在广州塔的造型上
做出了创新:
两个圆形被一排钢柱连起来
将两端反向旋转
形成纤纤细腰
制图@兰泽玉/星球研究所
这个设计理念看起来既简单又优雅
但工程师听了想打人!
她先收紧又变宽的身姿
不仅在世界上没有先例
而且看起来非常的不合逻辑
如何在塑造出完美腰线的同时
兼顾塔的质量与功能性
成为了工程师们面前最大的挑战
塔建好后的样子,制图@兰泽玉/星球研究所
不过这并没有难倒机智的工程师
他们找到了一个方法将其实现
为了更好地理解工程师的想法与塔的结构
我们需要把小蛮腰拆开来看:
塔的中心是一根混凝土空心圆柱
用来容纳电梯和楼梯
我们称它为核心筒
核心筒拔地而起,制图@兰泽玉/星球研究所
核心筒上添加5个空间
作为景观走廊和设备楼层
制图@兰泽玉/星球研究所
为了结构更加稳固
以及塑造出理想中的腰线
工程师们用24根钢柱包裹核心区
制图@兰泽玉/星球研究所
但纤细的腰身有一个缺点
高塔可能在这里变形
为了避免变形
工程师在立柱内侧增加了钢环梁
形成坚固的格栅结构
设计师@兰泽玉 偷懒没做最上端的环梁,大家别担心,我已经在揍他了
这还不够
人的骨头给了工程师灵感
同样是两边宽阔,中间狭窄的形状
骨头中间部分的骨质格外厚实
因而更加结实
工程师也在最纤细的地方将环梁收紧
以此增加强度
同时底部和顶部要放宽间距
去掉更多材料
使塔身更加轻盈
制图@兰泽玉/星球研究所
这样一来
广州塔不仅有了纤纤细腰
而且坚固无比
从整体上看
它的造型独一无二
超脱了电视塔的传统印象
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最炫酷的动图,被压缩得最惨,暴风雨哭泣,制图@兰泽玉/星球研究所
解决了结构与造型的一系列问题
就要着手搭建了
但塔的搭建绝不像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