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因历史的局限,比萨斜塔没有一个很好的出身,从地基选择到设计都是史上一大乌龙。但又由于时代的进步,拯救斜塔的难题也大获全胜。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比萨斜塔,几乎撑起了意大利旅游业的半边天。

如果不是这座塔,你估计都不知道有比萨这座小城。

凭着妖娆的身段,它每年都吸引来上百万名的游客。

不拍一张“假装扶住塔身”的打卡照,都感觉自己白来意大利了。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不过,比萨斜塔本身还真不需要游客们的多余关心。

如果要评选世界上最坚挺的建筑,比萨斜塔必须榜上有名。

其塔虽斜但却稳如狗,正是它千百年来最吸引人的地方。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坐落于一个地震多发的地区,摇摇欲坠了800年,但它就是屹立不倒。

自1280年以来,比萨斜塔就至少经受住了4次大地震的打击,其中一次震级还达到了里氏6.0级。

最近一项研究认为,比萨斜塔之所以能够抵御强震的能力源于松软土壤的保护作用。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这种效应的术语为“动态土壤结构相互作用”(DSSI,dynamic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简单来说,就是比萨斜塔的高度和刚度与地基土壤的柔软度相结合,造成了该结构的震动特性被大幅修正。

当地震来袭时,塔身并不会随着地震而产生强烈的共振,其震动幅度会比地面小得多。

不过,这还真的没什么好骄傲的。

因为比萨斜塔的倾斜与摇摇欲坠同样祸起土壤。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从知名度来看,人们很容易误会比萨塔是故意被设计成倾斜的。

但事实上,它的倾斜完全源于一场世纪工程失误。

回顾其历史,就是一部最波澜壮阔的纠偏史,真·200年烂尾,600年危楼。

光建成这座高塔,就花了几代工程师近两百年的时间。

但更奇葩的还是,世人竟还花了600年试图将其“扶正”,人人都担心这座危楼会随时倒下。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奇迹广场

用暴发户来形容一千年前的意大利比萨都不为过。

在1063年洗劫了西西里岛之后,比萨人就开始了奢华之风,准备打造一座“奇迹广场”。

而比萨塔则始建于1173年,预想的作用是钟塔,服务于当时最宏伟的比萨大教堂。

所以原设计就是8层,高54.8米的气派园形柱廊联拱式建筑。

即使后来没有发生倾斜,它也将会是欧洲最瞩目的钟楼之一。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当然,建塔之初的设计也是笔直向上的。

只是开工五年后,才兴建到第三层时,塔身就已经开始歪了,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约0.25度。

不过,这似乎已是比萨人能够料想到的后果了,他们对此也不会过分担心。

因为在一千多年前,全世界都没人关心地基失稳的问题(波特兰水泥是在1820年发明的)。

人们搞建筑时都是见招拆招,歪了再调整。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再说,比萨斜塔也并非比萨城内唯一一座倾斜的建筑了。

这源于比萨城糟糕的地理位置,属于河道淤积平原,土层松软且地基极度不均匀。

例如,“比萨”这座小城的名字,就来源于希腊语中的“沼泽地”。

而且比萨塔又是沉重的大理石打造的,一侧的地面根本无法支持这个重量。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比萨城的旧地图

这里需要提及一个冷知识,最初的比萨斜塔是向北倾斜的,而不是如今的向南倾斜。

现代分析认为,正是塔基南部存在较厚的粘质粉土导致倾斜发生。

所以在现代工程师眼里,比萨塔不发生倾斜才能算真的“奇迹”。

在第四层完工后,工程就暂时停工了,原因未知*。

时隔一个世纪,我们连这座塔最初的设计师是谁都还搞不清楚。

*注:一个说法是设计师没办法纠正这种倾斜而不得不喊挺,另一个说法则是比萨与佛罗伦萨之间的战争而中断。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这次停工足足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直到1272年,意大利人才鼓起勇气决定重拾这座烂尾塔。

那时塔身已经向北倾斜了大约18厘米。

为了补偿已经发生的中心偏离,工程师还特意使其向反方向倾斜。
例如在南面加高石料,调整承重柱的胖瘦以及改变墙体的厚薄等。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然而,这并未能改变其倾斜。

到1278年建至第7层时,塔身反手就换了个方向倾斜,从原来的的朝北变成朝南。

而且经过此次修补,塔身更是歪歪扭扭。

所以这里还需提到一个冷知识:比萨斜塔不止是斜的,它还像香蕉一样是弯的。

见此状,工程师们自然不敢逞强,剩下最后一层楼没盖上就又被迫停工了。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时光飞逝,又跨过了一个世纪。

直到1372年,第八层的钟室才终于正式完工,而且这第8层还有意建成向北。

只是这点小小功夫并未能力挽狂澜,整个塔身的倾斜反而再次加剧。

完工时,塔顶中心点已偏离塔体中心线整整2.1米。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不过经历这么多次的打打停停,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有科学家推测,正是停工了百年,才保全了倾斜的塔身能屹立不倒。

在重压下,塔底的泥土层变形强化,使其负荷强度有所增加。

若非工程被叫停,塔底松软的土壤也许会无法承受整座塔的重量而倒下。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历时近两个世纪,一场马拉松式的建塔工作终告结束。

但是比萨斜塔的竣工,并未给比萨人带来欢颜。

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它的倾斜度每年仍在逐渐变大,大家都在担心它有一天会倒下。

于是斜塔的长达600年的“扶正”史,正式开始。

更雪上加霜的是,比萨斜塔还有不断下沉的趋势。

到19世纪,它已经下沉了25厘米,最底下一层已深深地埋入了松软的土壤中。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那该怎么办呢?总不能将它拔出来吧。

于是工程师就打算换个思路,把地基周围的泥土挖出来。

那么,比萨塔的底部就能重见天日了。

然而现实很骨感,才开挖没多久,大量积水就开始涌出。

彼时谁也没想到这塔基能复杂至此,除了松软外,地下水位就在地面以下一米。

这次挖掘工程使比萨斜塔元气大伤,塔身一下子又倾斜整整2.5厘米。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不过这还没完,一个世纪后的1933年发生了同样的悲剧。

而始作俑者正是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

“象征着意大利昔日辉煌的建筑,怎么能是一座斜塔呢?”

于是墨索里尼便命人用灌浆的方式,试图强化地基,让其不再倾倒。

当80吨水泥被一点点的灌入塔基时,地下水再次涌出。

这次失误,更直接导致塔身再次倾斜了9厘米。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还未来得及作修正措施,二战就爆发了。

不过二战中,比萨塔却是幸运的。

当时意大利所有钟塔基本上都被盟军碾平压碎了,原因是这些高塔更容易成为德军的据点。

但,惟独最亮眼的比萨斜塔能幸免于难。

二战过后,那位奉命摧毁比萨斜塔的美国士兵里昂·威克斯坦(Leon Weckstein )回忆道:

这是一座多么美丽的白色建筑,我当时就动了恻隐之心。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里昂·威克斯坦在意大利战场

然而躲得过二战的炮火连天,比萨塔却无法经得起岁月的摧残。

就算没有那些猪队友,它的倾斜趋势仍逐年加大。

但比萨斜塔就是命不该绝,到1987年它就收录到世界遗产名录中。

这座古老且怪异的斜塔,一下子成了全世界的焦点。

那时,比萨斜塔的倾斜角已达5.5度。

就是在电脑上模拟这一倾角时,塔身也根本站不住脚,还未倒下真是不可思议。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有工程师预测,按照这个倾斜趋势,这座塔估计见不到21世纪的阳光了。

全世界人民的心都被吊到了嗓子眼。

于是,1990年拯救比萨斜塔国际委员会正式成立,现代的扶正计划开启。

他们马上收到了近千份的纠偏方案,全世界的专家都纷纷为拯救斜塔献计献策。

但这依然没找到最有效的方案,只能采取一些临时的措施。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例如用钢丝捆住塔身,这既能提高塔本身的刚度,缓解塔内部开裂,又能暂缓塔体的倾斜。

这项预应力环箍的加固工程在1991年底施工完毕,也算是解决了斜塔的燃眉之急。

当然,这也是权宜之计罢了,斜塔急需更周全的保护。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于是从1993年开始,六百多吨铅块就被陆续堆积到了斜塔的北侧(塔身倾斜斜方向的另一侧)

这样便会形成一个强大的后缀力,牢牢地抓住快要倒下的塔身。

这个也称为“堆载促沉法”。

仅仅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塔体的倾斜居然停止了,甚至首次向反方向回倾了。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令意大利人愤怒的丑陋铅块

但问题是,这些铅块堆在塔身旁实在太难看了。

作为意大利的命根子,比萨斜塔每年都会迎来无数游客,总不能“以丑示人”吧。

而且原计划是要将这些铅块撤掉的,但工程师们还担心起了另一个问题。

要知道重压下土壤会发生蠕变,其弹性和强度都会变强。若是回弹强度过大,在铅块撤出后,比萨斜塔可能随时会倒下。

鉴于这两难的处境,团队则推出了一个折中的新方案:用10根锚杆连接北侧基础深入地下,以代替原来铅块的压重。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然后,一场灾难就发生了。1995年9月,堪称比萨斜塔历史上的“黑色九月”。

前文已经提到过,比萨地区过高的地下水位是个大麻烦。

想将长锚杆埋下,就必须控制住地下水。

吸取过往的经验,施工团队以为想出了一条妙招:用液氮将斜塔的整个地基冷冻起来。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的是,水结冰后体积会膨胀。

于是,地基便发生了可怕的拱起。

现在塔体与土体之间隔着一层冰,整个比萨斜塔就像悬空着一样。

而冷冻一结束,这些冰马上就会融化成缝隙,斜塔迅速下沉。

这也导致了倾斜角度急剧增大,塔身的内部开始裂开。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好心办了坏事,在场的所有人都懵了。

这几天的倾斜程度为5.5厘米,都比得上过去一年的份了。

那时,工程师们只好迅速抽调了300吨铅石,压在了北侧。

加上原来的600吨负重,整整900吨巨石,才终于将塔的倾斜缓了下来。

经历了此次风波,全世界都震怒了,工程被停止。

斜塔也暂时关闭不对外开放,游客再也无法近距离观察比萨斜塔了。

不过戏剧性的事情,就发生在这最让人绝望的时刻了。

一个意大利九岁小孩的绘画,竟成了整个拯救斜塔计划的蓝图。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看着这幅画,斜塔项目的工程师John Burland 教授就想到了那个永久扶正的方案——把斜塔北侧的土掏掉一部分。

这样北面的土壤就会下沉,让塔身自动回正。

说来有趣,这个方法在早1962年就曾有提出,但因为看上起“过于没有技术含量”而被否决。

然而就是如此没技术含量的方案,却产生了奇效。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John Burland 教授

2000年2月,41条抽土管深深地埋入塔基。

与此同时,几根钢索环绕捆住斜塔二层,向北拉住塔身以防倒塌。

到2001年,斜塔就被扶正了近40厘米,倾斜度已恢复到130年前的模样。

随后,比萨斜塔也重新开业,再次向游人开放。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斜钻孔掏土方式示意图

因历史的局限,比萨斜塔没有一个很好的出身,从地基选择到设计都是史上一大乌龙。

但又由于时代的进步,拯救斜塔的难题也大获全胜。

只要不出现不可抗的自然因素,经过修复的斜塔预计可以再继续屹立不倒300年。

如果有机会亲自到它跟前探望,希望大家都能温柔地对待这座千锤百炼的斜塔吧。

*参考资料

CLEVE R. WOOTSON JR.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 Should Have Crumbled in an Earthquake Long Ago. Now We Know How It Survived. THE WASHINGTON POST.2018.08.08

周冉.不倒的比萨斜塔:“倾斜”与“扶正”的赛跑.国家人文历史.2013

史佩栋,张美珍.拯救比萨斜塔——军举世瞩目的纠偏工程.岩土工程界.2000.11

Zim.Leaning Tower of Pisa & WWII.2013.06.28

纪录片《拯救比萨斜塔》

不土不木.John Burland与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我很好,就是腰间盘有点突出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0)
上一篇 2018-09-20 下午3:00
下一篇 2018-09-21 上午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