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re is no terror in the bang,
only in the anticipation of it.
—Alfred Hitchcock
一直以来,希区柯克以导演身份为无数人所知。在毕生五十余部作品中,他保持了对布景的关注,将建筑元素作为意识传达的媒介之一,而非仅仅作为叙事背景。本期推送选取了希区柯克的几部代表作中的建筑元素,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呈现。
编辑/钱慧彬
校对/王鹤臻 张婉琳 宋瑾
·《惊魂记》
19世纪末的“加州姜饼楼”
·《后窗》
20世纪10年代的格林威治村
·《夺魂索》
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曼哈顿的城市天际线
·《西北偏北》
20世纪30-40年代赖特美国风时期的建筑




这种建筑样式流行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其特征是双斜屋顶,上面是阁楼和老虎窗,后者用于增加阁楼的高度和采光。在霍普的年代,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愚昧年代遗留下的一件不和谐的产物。一位批评家曾称之为“一个丑陋的地方的一座丑陋的房子”。观者从极低的视角观看,铁轨仿佛嵌入房屋底部,成为构成房屋的一部分,意味着现代交通为生活奠定新基础。现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延续这两个主题共同体现于画面中。


希区柯克曾提到,这部电影的场景设计是“一大堆竖向的东西和一大堆横向的东西”,包括竖向的房屋和加州公路旁横向的汽车宾馆,也包括竖向的楼梯栏杆和横向的楼梯台阶。希区柯克让两者诡异地并存于电影中,让危机藏匿于现代主义水平式的汽车旅馆和垂直的哥特式住宅的对比之中。
这种维多利亚时期风格与哥特风混杂的风格也体现在旅馆主母亲的房间中:凹陷成人形的大床,绣花帘子、小雕塑、雕花洗手台、毛织地毯等不知年岁的家具装饰,使室内的一切与旅馆房间的洁白构成对比。



《惊魂记》中贝茨家的部分陈设:
生物标本、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古希腊绘画
中间的楼层是日常生活的舞台
阁楼是愉悦记忆的储藏室
地下室是那些负面回忆的地方,被排除出意识











20世纪10年代到30年代初,纽约正涌动着建造高层建筑的热潮。这座城市中高度排名前82的建筑中有16座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其中包括伍尔沃斯大楼(Woolworth Building)、克莱斯勒大厦(Chrysler Building)和 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等。在1948年上映的《夺魂索》中,希区柯克不仅制造着悬念,也展现了那个时期纽约曼哈顿的城市天际线。
电影中的画面全部发生于一个空间中,用一个连续镜头完成拍摄。那一时期的影片拍摄大多在棚内完成,镜头内的一切元素都处于人工掌握之下。举办同学会的主厅作为电影中的重点舞台。布景师制作了一系列其窗外的建筑模型作为背景在巨幅天幕中呈现。








赖特的流水别墅
希区柯克为反派Phillip打造的住宅需要是一幢有时代识别性的建筑。1936年竣工的流水别墅已奠定当时美国人居的理想模板。希区柯克认为赖特的这件作品完美契合他想要的场景——在当时看来那是奢华的,又是极具象征性的。但由于制片方无法支付起这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设计费,希区柯克就召集米高梅的工作人员打造了一座类似的建筑。当时的拍摄地点在美国国家公园,可用场地无法支撑如此体量的建筑,最终他们只能先制作建筑道具,以图像的方式将其与周围环境合成。



后记

关于电影与建筑 往期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