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展二:邂逅-苏州河邂逅威尼斯缘生缘灭-江西路“自来水桥”丨杨明+研究团队Life and Death--Jiangxi Road's "Tap Water Bridge" 城市基础设施在历经城市变迁的过程中往往因发展机缘的丧失而消逝,而这一段曾经存在的记忆影像反过来又为城市基础设施在未来的机缘重生留下了无法忽视的在地线索。城市在空间物的相遇与分离间孕育出关于未来的美好憧憬……以空间装置的方式展现“自来水桥”从过去到未来的虚拟化存在,艺术性地记述它与苏州河、与人的机缘关系。
Hongkou North Bund North Suzhou Road riverside space urban design-VR immersion design experience在一江一河贯通的背景下,以城市更新的方法,对北苏州路沿线滨水空间进行整体提升。设计中将北苏州路滨河空间断点贯通,并将空间划分为上海大厦活力花园段、宝丽嘉酒店休憩观景段、邮政大楼风貌展示段与河滨大楼特色风情段,形成“一岸四段”的总体规划结构。并将原有的“人行道+车行道+滨河栈道与绿化”的路面组织形式,提升为“步行街+共享街道+观景平台+滨河步廊”的新模式。在满足防汛墙结构不变、特殊车辆可通行的基本条件下,设计上做到全面无障碍贯通滨河空间、大幅度增加人行空间 、多模式消解高差、多节点特色打造、多角度视觉引导与相应的精细化管理导则,整体提升滨河空间活力。
Daily power-waterfront strategy in ten cities“日常的力量 ”是我们多年来持续关注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城市设计,让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生活紧密相连,让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更多人的福祉。结合这次滨水主题,以“十一重屏”为展示手段,依次展示十一个城市设计策略,唤起人们对城市日常滨水生活的主动关注。“十一策略”建构了滨水空间与人之间饱满的日常关系,使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使城市成为人民的城市。
同济大学建筑系2019本科毕设-陆家嘴世纪大道实验丨2019同济大学建筑系本科毕设陆家嘴世纪大道实验课题组团队:蔡永洁 许凯 贾涛The Graduate Design Project of the 2019 Tongji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Undergraduates: Experiment on Lujiazui Century Avenue 中国的很多新区在上一个阶段城市发展中,对适宜的尺度、混合的功能、城市活力等要数考虑甚少。课题组将带领学生对“世纪大道”这一上海的标志性“问题道路”进行实验性改造设计及畅想。课题组为世纪大道设计了2种改造畅想方案,一种将世纪大道下沉;另一种将世纪大道抬升。展览呈现了详细的设计、分析图及效果图和1:1000的大比例模型。
Water is in the study良渚校区是面向未来的创新校园,同时又需回应强调手工劳作与实践操作的艺术类大学的教学模式;将功能固定的“教室”发展为空间多义的“工坊”。宿舍-兴趣社-工坊的垂直式分层体系,将生活与教育空间相互融合,塑造出以兴趣为纽带的社区化的空间,体现“学院即社区”的概念。“居学”的概念是指导良渚校园整体布局的核心思想,是对良渚校区如何成为大数据、智媒体时代的一所面向未来创新校园的积极回应,是“生活即教育,学院即社区”的理念的具体设计表达。
南京内秦淮河西五华里滨河地段城市设计丨韩冬青教授团队Urban design of the wuhuali section of the qiinhuai riverside in nanjing本展位所展示的城市设计依托既有历史遗存与历史信息,从老城南整体保护展示的角度,串联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及生活服务设施,积极塑造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线路;兼顾 “十里秦淮”历史价值和当代公共生活需求,传承与优化滨河空间特征;探索基于“地块”和“虚拟地块”,延续传统肌理的形态管理和设计方法,并通过图则编制转化为规划管控语言。
a new landmark of the urban waterfront renaissance along the yongding river in Beijing永定河,北京市的母亲河,一直默默哺育着这座八百年京华的古都,作为永定河改造的重要段落之一的首钢园区沿线,通过清理被工业园区堆场、煤场等侵占的滨水场地,将绿色空间还给城市;通过下沉埋地处理割裂岸线和园区的铁路货运线,缝合城市与滨水的空间联系、还之于城市;通过工业遗存德更新再利用和大量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激活城市滨水工业存量土地 ,打造永定河滨水城市复兴新地标。
与城市一体丨法国感性城市工作室 Sensual City StudioFaire corps avec la ville“与城市一体”是一个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拍摄的电影,让我们沉浸在纽约、马赛和上海三个不同的都市中。我们发现这三座城市的视角并不是从高处俯瞰,而是从它们的内部,通过当地人们的生活片段和氛为去探索。而这些被人居住着的空间可以让我们重新体验城市,重新思考感觉、情感、记忆和幻想在城市里的地位。
Architecture of landscape - integration and interplay我们近期的建筑实践聚焦跨越边界的多元建筑类型,尤其关注对于景观与建筑边界的探讨。亚洲高密度城市环境中的建筑通常因为空间的制约,景观介入的方式和程度受限而变得极为珍稀和关键。近几年的设计践行,包括张江人工智能岛,张江中区未来公园概念规划国际竞赛优胜方案, 以及最近落成的西藏墨脱气象中心,在建筑与景观的边缘,尝试建筑化的风景与营造地景范式的建筑,自然植被,水体等景观元素与建构元素重构并交汇融合,呈现出多样化的介入方式与姿态,重新思考建筑本体与景观环境之间更多的可能性。
宅语,在水一方丨同济大学李振宇教授工作室House talk by the waterside在滨水条件下,通过富有趣味的空间组织,以住宅建筑为载体,表达建筑内部空间与户外及至街区、城市的对答,为水景的观照创造特定的空间语汇。手语作为表达的出发点,在此时成为住宅建筑形式的新抽象。日常的及物性超越了其原有功能,成为设计工作的新语言。
滨水景观丨刘滨谊团队Waterfront landscape团队立足项目实际,开拓创新、倡导以景观为主,坚持景观、城市、建筑的三位一体,并且与市政、林业等多专业合作共事。以环保、绿色、低碳、节能等综合的环境与社会效益为首要追求目标,近年来参与完成国内多个滨水景观项目,从总体规划、项详细规划以及方案至施工图设计,创造了多个滨水人居环境的典范。黄浦江两岸开发首个实质性项目-财富广场景观设计丨张健Launching the first substantive project on both banks of the huangpu river - landscape design of fortune plaza本展览展示的项目是被称为“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第一个实质性运作项目。设计突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特色,以文化兼容来表现“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熔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一炉,传译船港文化的文脉,体现时代的气息。荣新第三面粉厂保护和再利用设计丨曹永康Design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the rongxin third flour mill 福新第三面粉厂旧址原位于上海小沙渡底浜北, 2009年因道路建设,原址往西北方向平移55米,现地址为光复西路145号。本次改造首先对现有建筑的格局进行评估,确定各部分构筑物的建造年代,以此作为位移时拆除的依据。其次,根据设计原则和保留建筑所在基地环境,确定建筑移位的最终位置和标高。同时在保存保留建筑实物本身的前提下,添加必要的建筑更新与安装工程。回归的江河丨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Returning the river 理想的城市应该有一条理想的河流,它不是记忆中片断的河床,而是洁净美丽的栖所家园,河流被赋予它自己该有的全面意义,河流的综合设计在水体生态修复和生物栖地重建技术的基础上,融入城市公共游憩和文化创意设计,江河将重回健康和诗意的体验氛围,这是每一个城市都梦寐以求的画面。
化学反应-由隔绝到共生丨吴建团队Chemical reactions - from isolation to symbiosis通过对东体育会路及其周边区域进行研究,将校园空间、生活社区、行政设施、自然要素、交通体系等不同资源进行梳理、分析与整合,通过对现有空间界面进行调整和重塑,使差异化的空间内容得以贯通与融合,并促成互动式、互补式、互助式发展模式的产生。由此引导“有机混合”与“共生发展”方式的生成,从而刺激有限的空间资源之间发生积极的“化学反应” ,并哺育出新的内涵价值。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设计模式丨姚栋Replicabale and scalable design models for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villagehousing新江南田园,不仅要美得超群,还要可复制可推广。本案以漕泾镇水库村农民集中居住点一期南片为例,提出了“强化自然禀赋,生产性公共空间,传统轮廓未来内涵”三项设计策略,打造了一个体现传统村落原真美、游业相宜、面向未来的新江南田园,探索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设计模式。山东临沂蒙山大洼艺术谷滨水公共空间再造丨SWArchitects 宋玮建筑工作室Reconstruction of daya art valley's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in mengshan, linyi, shandong在当代乡村振兴语境中,“公共空间”通常以一种变异的形式所存在着,公共空间所服务的对象不 再是本地村民,更多是消费乡村空间的异地游客。本项目尝试打破传统的本地-异地二元对立的格局, 以“水”为载体,对场地现有的“乡村大舞台”进行二次设计,将服务于游客的酒店配套设施开放给当地村民,使其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属性。项目中的景观步道重新连接原本孤立的各个功能场所,将滨水而生的新旧公共空间重新整合,从而达到消除村民与游客的活动边界,重建乡村滨水空间公共氛围的目的。
Screen landscape - a fleeting moment within eternal natural展览以E+Lab事务所设计的永宁驿站为案例,通过城市mini综合体介入滨水空间,激活在地空间活力。作品以“屏”作为空间组织中的核心语言,以竖向条纹的镜面不锈钢所映射的风景为媒材,重新开启与自然风景的一种新的关系和体验,以建筑装置的方式捕捉、再现与凝聚风景,发现隐藏在风景图像之下的色彩密码。
Assbook设计食堂/ Archiepos Studio 筑术空间 / 安斯利·玛瑞/ 薄宏涛/ 蔡永洁/ 曹永康/ 戴春/ 董善白/ 范文兵/ 范文利/ 冯钰/ 非常建筑/ 法国岱禾( T E R ) 景观设计事务所/ 高长军/ gmp ·冯·格康, 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 海伦·洛克海德/ 韩冬青教授团队/ 胡沂佳/ 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黄向明团队/ JACQUES FERRIER ARCHITECTURE 雅克·费尔叶建筑事务所 ( 法国) / 贾涛/ 姜平/ 金洪利/ 鞠鹏艳/ 匡晓明/ 空中造楼机课题组/ L e t ’ s T a l k 学术论坛研究与运营团队/ 梁喆/ 李兴钢/ 李翔宁/ 〇筑设计- 王卓尔/ 刘济维/ 刘伯英/ 刘恩芳/ 柳雪春/ 孟凡浩/ M a r i a R a z z h i vi n a / 牟振宇/ 乔治·乔尼庚/ 秦川/ 饶广禛/ SENSUAL CITY STUDIO 法国感性城市工作室/ S W A r c h i t e c t s 宋玮建筑工作室/ 思作设计工作室/ 沈阳建筑大学H A + s t u d i o / 宿宸/ 苏萍/ 宿新宝/ 上海大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刘滨谊团队/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 施卫良/ 汤晓敏/ 同济大学李振宇教授工作室/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U A L a b 团队/ 王林/ 王云/ 未相景观与城市设计事务所/ 王天宇/ 吴建团队/ 许凯/ 薛鸣华/ 杨明/ 姚栋/ 于洋/ 袁野/ 余若琪/ 徐唯钰/ 张海翱/ 张健/ 张利/ 张永和/ 张姿/ 章明/ 仲继寿/ 张帆/ 周婷/ 朱祥明/ 朱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