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笑容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
柴静《看见》
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过后第一周,全国有近两亿人在家办公。
而拆房部队,就是这个两亿分之一。也就是说,你今天看到的完全是一篇“云拆房”。

从前通勤挤地铁的时候,总幻想着在家躺着工作。忽然梦想就这么猝不及防的实现了,才恍然大悟:梦想之所以美好,就因为ta是个梦。
开局一张嘴,装备全靠凑;开麦闭麦视频直播,我一定是个假建筑师,明明干的都是主播的活儿。
唯一的好处是终于不再纠结中午吃什么了——家里做什么就吃什么,没得挑。

今天要讲的就是一个开局不顺,但咬牙笑到最后的故事。
他们的老家巴比肯音乐厅音效巨差,即使花了3500万英镑改造也于事无补。忍无可忍的他们终于拍案而起,要求建造一个新的音乐厅。

于是,关于伦敦是否需要建一座新的音乐厅以及谁来出钱的问题让伦敦的政客们陷入了长久的互撕。
经过漫长长长长长……的等待,政客大人们终于撕出了结果:可以建,但钱要自己筹。

又经过漫长长长长长……的等待和努力,伦敦交响乐团求爷爷告奶奶筹到了2.88亿英镑,全部来自于私人募捐。(德国汉堡新音乐厅耗资约合6.7亿英镑,可以看看差距)而建设用地也等来了好消息。
讲道理,政府大人给的这个基地位置还是很不错的:位于寸土寸金的伦敦金融城里,且处于泰特现代美术馆、千禧桥和圣保罗大教堂的文化轴线北端,并连接两个主要的新伊丽莎白线车站。

再多看一眼,你就会发现这块形状为不规则梯形的基地中部被道路打断,形成一个孤立的环岛,剩余部分还被一栋历史保留建筑(就是不能拆)占据了。


目前这个基地上还是伦敦博物馆的老巢,堂堂一个首都博物馆都已经被挤的心理扭曲了。

换句话说,人家受够这挤挤歪歪的破地方了,谁爱要谁要吧。当然,这个“谁”就是伦敦交响乐团。
但是这个地形扭曲又没钱的音乐厅依然野心勃勃。其包含一个2000座的音乐厅,一个小型的私人音乐场所以及约7000平米的商业空间用于支撑音乐厅的建造和运营成本——说白了就是自力更生,盖个商场养活自己。

而接手这个又穷又挤又扭曲还要玩命高雅的可怜音乐厅的是

基地有一部分被割裂成孤立的环岛,周围车辆来往不断行人稀少,因此在规划层面上对场地进行重建。

A. 改造现有环形交叉路口为丁字路口以隔绝机动车对场地的影响。

B. 把原交叉道路南段变为与文化轴线相连的步行街,环岛成为面向文化轴线的开放场地。

但这个场地最大的问题不是被割裂了不好用,而是根本没法用。
减去那些边边角角不能用的,剩下的建筑用地只有3600平方米。
要知道在任何国家,一个作为城市重要公共建筑的顶级音乐厅,广场、喷泉、花花草草啥的都是标配,占地面积起码上万。
而咱们这个伦敦交响乐团的新音乐中心也是要包含大小两个音乐厅和养活自己的大面积商业滴,就问你怎么摆?

一般观演类建筑前应有面积不少于0.2㎡/座的集散广场。也就是说,在这有限的场地中还要留出至少400㎡的广场。

按照常规思路,先把主要功能大小两个音乐厅及门厅放入场地。


这时候已经没有任何多余的空间来放置商业了,边边角角加起来也无法满足商业空间7000平米的需求。更别说广场了。




简单来说就是除音乐厅外的其他空间与音乐厅并置或位于音乐厅下方。

为啥很少有在垂直方向布置的呢?很显然,音乐厅的大跨结构上很难再放其他空间——撑~不~住~啊~
但是现在情况特殊也不得不突破常规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量权衡做到——使用最合理,代价最小。


确定好垂直布局后建议各位建筑师嘴上抹点蜜并对镜练习微笑,因为下面的主要工作就是对结构师低眉顺眼加眉来眼去。
毕竟经费有限,麻烦结构小哥哥选择又合理又常见又少花钱的结构形式。


2000座观众厅与前厅、周边休息厅、设备房等采用观演类建筑常用的框架结构+悬挑楼座的结构形式,音乐厅周边布置厚剪力墙↓


在观众厅周边布置交通核,形成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同时解决疏散问题↓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解决音乐厅与上部商业空间的结构关系。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设置结构转换层实现结构变化较大楼层间的荷载传递。


当下部空间跨度较大时多采用箱式转换层、桁架式转换层或空腹桁架式转换层等。

交通核与卫生间等服务用房在音乐厅四周形成四个巨大的墩柱,支撑“转换层屋顶”,屋顶下部悬吊一系列反射装置,提高声学质量。

转换层是结构的过渡也是功能的过渡,转换层下部墩柱之间设置玻璃教室,供现场教学使用。



顶部小型表演空间同为无柱大空间,采用钢梁满足跨度要求。

顶部私人表演空间尺度较小,根据底部交通核调整其位置。使整个建筑顺应此趋势形成逐渐内收的金字塔式形体。


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式形体有利于结构稳定。同时,顶部内收的形体也进一步减少了狭小场地中的高层音乐厅对于各个方向视线的遮挡。




并且,扭转后自然形成了退台式观景平台,进一步拓展建筑视野。

在结构方面,形体扭转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小建筑所受的风荷载。且形体扭转后对结构并不会产生很大影响,水平荷载包括建筑扭转形成的力主要由核心筒承担,垂直荷载由柱承担。

那么在这个音乐厅中是否有必要耗费紧巴巴的预算,打造一套炫酷的楼梯系统呢?
常见的大型观演类公共建筑等多为占地面积较大的多层建筑,配套周边文化广场等设施,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公共性。这就是城市公共文化建筑的本分,不然纳税人的钱那么好花?
而伦敦交响乐团的新音乐厅虽然是私人募捐,虽然占地面积很小,虽然处于拥挤的街区中心,但那也得尽本分:为城市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和标志形象。
所以,一个连续且醒目的楼梯系统可以作为建筑的标志吸引人流,还可以增强音乐厅的开放性,同时也能增强结构稳定性。

1.放大二层平台,使之与巴比肯地区原有高架步道网络相连。






5.首层及二层平台开放性最强,所以将交通空间放大:变直跑楼梯为双跑楼梯,增加更多停留空间。

6.梯段加宽,采用大台阶、正常尺度台阶与手扶电梯结合的梯段形式,中间平台向外挑出,进一步扩展休闲空间,同时更加“吸睛”。


7.观众厅入口设置在三、四层,六层为音乐教育场所,楼梯系统跨过五层直达六层。

8.为进一步加强楼梯系统的空间可达性及视觉可达性,取得广场或街道方向视线上的开放和贯通,同时为了结合建筑形体的扭转,将原本位于一侧的直跑楼梯在中部改变方向。


除了连续贯穿的楼梯系统外,还在室内外见缝插针地设置台阶,作为休息与观看小型演出的区域。



下面再处理表皮。不同的功能块添加不同的表皮,增强不同功能块的可识别性。
音乐厅及前厅部分采用玻璃幕加横向格栅,使音乐厅更加开放↓


顶部私人音乐厅为“木盒子”仅一面开落地窗,形成朝向远方大教堂的取景器↓

这就是DS+R为伦敦交响乐团这个史上最惨甲方设计的






2020年的开局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讲都不算顺利,但残了开局不能毁了结局。

本文图片[1][2][3][4][5]出自www.dsrny.com/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Non-standard architecture studio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511
邮箱:non_standardstudio@163.com
新浪微博: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打 赏 作 者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