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秀作品集里总有这么些不明觉厉的分析图,到底是什么意思?往往不了解这些分析图的逻辑,就无法理解作者的设计意图,便会沦为单纯从图片的好看程度来判断喜恶的“吃瓜群众”,更不用谈借鉴与学习了。然而,这却是多数学生的通病,你是不是只有“抄作业”的时候,才会“认真”去分析一个作品?
毕竟,图片那么好看,谁还会耐下心来好好看文字呀。不过这是不对的,有意识地主动分析是提升设计能力的重要途经,
今天我们就尝试带大家入手分析一张完整的“天书”,啪的一下,理解很快的。
接下来要拆解的这张分析图来自于一份UCL(伦敦大学学院)硕士入学作品集,作者用“电影转译”的方法将一部豆瓣评分9.0、影史TOP101的日本电影转译成了建筑空间。他是如何向UCL的老师展示他的设计思路的?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其实没那么难!以你的聪明才智,应该一点就通。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红辣椒》(又名《盗梦侦探》),出自与宫崎骏齐名的日本动画大师今敏,2006年上映。同类型题材有诺兰的《盗梦空间》,上映时间为2010年,因多个分镜与《红辣椒》“雷同”,众多粉丝称《红辣椒》是《盗梦空间》的“灵感来源”,不过遭到了诺兰的否认。


不过不影响观影体验!
建议浏览顺序:

△ 分析图图解:"A"


01
设计背景

这部分文字太多,可以先跳过,等看完电影再来看,不影响我们理解这个设计的推导过程。
02
角色关系图

既然是“电影转译”,作为电影主体的“人物”当然需要在第一步进行梳理。单独抽出来看,这张图逻辑很清晰,还是建议不要细看文字,“涉嫌剧透”,等看过电影再回过头来看文字。现在我们只需要了解,作者为什么要画这张图,这张图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① 作者为什么画这张图?:理由在本节第一句已经阐述。
② 这张图的逻辑关系: 8个角色:2个彩色头像,6个灰色头像;(这里有暗示:中间的两个彩色头像是后面转译的重点“人物”)
3种身份:①梦境研究者、②梦境探索者、③梦境破坏者;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作者将8个角色分为了3种不同的身份,用虚线框连。3种身份之间有对应的关系,8个角色之间也有详细的关系梳理,用箭头和文字进行了标识。没看过电影之前,分析这张图我们只需要了解到这一步即可。
03
主要场景和情节

电影的下一个主要要素:剧情,分析剧情是转译工作的重要部分。
电影《红辣椒》采用“插叙”的方式进行剧情推动。剧中一共有3条剧情线,一条主线(女主角),一条支线(男主角)以及一条暗线(反派),3条线交替进行,最终汇聚在一起,组成了这部 90分33秒 的精彩、烧脑影片。


这张图上半部分是主线(女主角)的主要信息整理。除了“粉色的点”向上引出的说明文字外,这张图用“圆形图片”和“胶囊形框线”示意,同时表达了不同时间节点之间主角所在的“地理场景”信息。

下半部分同理。细心的小伙伴可能会发现,中间的“时间轴”除了章节划分之外,还有一些“虚线圆圈”,这部分是第三条暗线(反派)的“主要场景”。由于这条线是串联起“主线”和“支线”的重要剧情,所以作者将场景切换信息安排在了主时间轴上。
以上我们同样只是着重分析了图片的逻辑,并没有过多涉及细节剧情,在设计层面我们只需要暂时理解到这一步即可。还记得刚才标彩色的两个头像吗,引出的正是这张分析图,这张图也将作为后面“空间转译”的基础。
04
设计方法论


第一部分,展示的是作者建筑转译的工作流程:①“电影结构逻辑分析” → ②“电影素材筛选” → ③“语法系统建立(转译语法)” → ④“电影内容转译(空间)” → “转译后的组织与表达(空间组织成建筑)”。我们已经完成了第1个步骤的分析,第2个步骤我们待会有所提及,后面的3个步骤要结合具体图纸来理解,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第二部分,小标题:<Paprika(红辣椒)>。是将电影结构重新组织的过程示意:将3个主要角色(女主、男主、反派)的故事线从交织的剧情里分别抽出来,单独整理成3条路径(这3条路径后面会演变为3类空间)。这一部分将引出下一张分析图,我们在下一节继续讲。(同样的建议,文字多的内容,先看完电影再回来逐一研究,会更有代入感)

第三部分,小标题:<Town System(城镇系统)>。这部分的分析图是在讲,怎么将抽出来的3条故事线“转译”成“空间”的推演过程。这部分的内容很长很干货,等直播的时候我们再来探讨。
05
叙事结构与系统生成









就是这张,右边的文字,也是看完电影再回来看。




06
正餐:分析图解:"A"

-
1.“拓扑是研究几何图形或空间在连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不变的一些性质的一个学科。” -
2.“它只考虑物体间的 位置关系 而不考虑它们的形状和大小。”
-
1.“空间拓扑关系描述的是基本的空间目标点、线、面之间的邻接、关联和包含关系。” -
2.“根据拓扑关系,不需要利用坐标或距离,可以确定一种空间实体相对于另一种空间实体的 位置关系 。”
△ 好吧,再放一遍
① 上下部分的圆角矩形:
1.故事线的发展状态
2.梦境的状态
3.章节的“情绪”背景
这部分是对“主线A”和“支线B”每段剧情的“特点”提炼,后面会作为“转译语法”的方向,在我们不了解电影内容的情况下,这里先跳过即可,不影响逻辑分析。
② 分析图图例:
OK,我们对照图例开始理,这些新增的元素都是什么。
在这6分钟的时间里有许多故事节点,(为了不剧透,以下是我乱编的,能理解这个逻辑就好)比如:
“①女主在开车”、“②女主在电梯里遇到肥宅”、“③女主的备胎发疯了”,这3个故事节点(或者说电影的关键帧)就发生在这6分钟剧情里,如果这“6分钟的剧情”我们把它定义为“A1”,那么这三个“故事节点”即为“A1-1”、“A1-2”、“A1-3”。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细节,“A1”中“圆形的梦境”侵蚀了“方型的现实”。所以,“方型的现实”被侵蚀的部分变成了虚线;“A2”中“圆形的梦境”和“方型的现实”互相融合,所以,融合的部分都是虚线,这是否会在之后的“建筑转译”中体现,大家可以存个疑。

第六行和第七行,圆点的圆形虚线和圆形蚂蚁线:“Chapter”和“Scene”,“章节”和“场景”。这两个图例不把图片放大的话很容易搞混,不过这部分很好理解吧,上图中“A1”的虚线就是“章节”,“C1”里层的“灰色圆形”:“游行队伍的场景”和外层的“圆形蚂蚁线”:“场景:沙漠”,嵌套在了一起。这部分了解就好,不是特别关键。
③ “主线”、“支线”与“暗线”:
现在我们已经对图例完全清楚了,自信一点,这张图在逻辑层面上你应该能看懂了。不过由于图上还有很多文字信息,涉及电影内容的剧透,等大家看完电影后再对照着梳理一遍,会更有意思。
未经允许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挪用
从不同的角度去讨论建筑一直是建筑届学术和发展的核心之一。1923年G.里特维尔德把“蒙德里安”画的元素转译成了施罗德住宅,1960年彼得库克的“建筑电讯派”在探讨“新技术革命”,1972年库哈斯在自己的毕设中引入了“政治”。“重实用”与“偏思考”,这是目前国内外建筑教育的一大差别,也是大部分学生看不懂(没耐心、看不下去)留学作品集的原因之一。

了解了这一层,我们可以问自己下一个问题:为什么优秀作品集里都要放这些不明觉厉的作品?
接下来这部分更有趣的内容,本篇文章是放不下了,如果你有兴趣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文末的二维码,我们将邀请作者和指导老师用直播的方式跟大家详细聊一下这部分的设计过程,期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当然我们希望能和更多的同学一起交流,扫码进群的小伙伴,在直播结束后,
将获得这份《红辣椒》电影转译设计分析图:“A”的PSD源文件。同时我们还为对《红辣椒(盗梦侦探)》这部豆瓣9分的电影有研究兴趣的小伙伴准备了
“今敏”大师的手绘分镜稿20P,《红辣椒》是一部划时代的电影作品,被业内称为“分镜狂魔”、“蒙太奇教科书”,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会为自己的建筑场景设计分镜,这份分镜稿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 《红辣椒》手绘分镜节选
希望这几份“小礼物”能对你有所帮助,尤其是未来有志准备留学的小伙伴。我们这周二(12月01号20:00),不见不散。

PC报名入口 :用微信直接扫描上方二维码
移动端 :把本文发送至微信“文件传输助手”或任意好友,打开文章识别上方二维码
你最喜欢哪部电影?
想试着转译一下吗。
参考资料
推荐关注
远届 l 设计补完计划
www.yuanjie.design
商务对接:jzxy-yz
转载投稿:jzxy-gt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