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而明亮的星星悬浮在太空中,
给人以催眠的作用。
阿瑟·克拉克
《2001太空漫游》
拖 延 症
一百年以来,建筑学只擅长两件事:
一拖,再拖。
我说的是建筑学,不是建筑师。
建筑师除了一拖再拖,还擅长熬夜和长胖。
这大概是现代主义以来的建筑学一个最大的特点,学术点儿叫“建筑的滞后性”,说白了就是拖延症。
临床具体症状表现为:
在各大艺术门类一起玩耍时,建筑学这位小同学总是反应最慢的那个,基本上是人家玩剩下了的他才开始玩。
比如蒙德里安已经声名鹊起了,他才开始弄风格派,又比如波普运动都如火如荼了,他才进入后现代。即使前卫如哈迪德哈工,起头也是要追着解构主义跑的主儿。
建筑学不仅反应慢,最主要的是他行动也慢。
就算各大门派的小同学们都统一发卷考试,写诗玩音乐的说不定一拍脑门就交卷了;画画跳舞的慢一点儿,估计有几个月也差不多齐活了;再看看咱们的建筑小同学,从方案到建成,一年两年那是快的,十年八年都是有的,百八十年也有可能——
总之,等他建完了,再前卫时尚的黄花菜也都凉凉啦。
怪不得矶崎新要说,
建筑自建成之日始就已经死了。
但矶崎新也未免有点太悲观,
建筑学虽然拖拉,却从不会缺席。
磁 悬 浮
有灵感了就做设计,
没有灵感就等一会儿再做设计。
世界复杂难懂,有人热衷于披荆斩棘、解题指路;有人只想安静旁观、记录本真。
从石头的史书到钢筋混凝土的说明书,建筑一直都是时代最忠实的记录者。
即使没他什么事儿的,他也要倔强的硬记上几笔。比如——
“磁悬浮”。
你以为磁悬浮的只有列车?
那还是贫穷限制了你的购买力。
但“磁悬浮”这事儿就目前来看,和建筑关系不大,当然未来很难说,房子都漂在空中也说不准。
可不管怎么说,“悬浮”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大追求是没跑了。
所以,建筑也不会缺席太久。
这不,就有人做了这个
赫尔辛基图书馆竞赛获奖作品之一
肉眼可见,这个方案就是一堆木头盒子悬浮在一个玻璃盒子里。
当然,这肯定不是什么磁悬浮技术,骗鬼都骗不了——那么多柱子都杵在那儿呢。
但是,这个悬浮方案的设计逻辑却和磁悬浮技术异曲同工。
什么是磁悬浮?
说白了就是磁力克服重力,让物体浮起来。
也就是说,悬浮的空间才是磁力的支撑空间,我们看到的列车或者别的什么悬浮物体都只是个结果,真正产生作用的是那块看似无物的空气。
同理,
在这个悬浮方案里,建筑师真正设计的也是看似无物的空气,那些漂浮的盒子也只是一个结果。
划重点:
看得见的东西要设计,比如空间;
看不见的东西也要设计,比如空气。
我们就来看一下建筑师是怎么设计空气的。
Step1:划分空间网格
根据建筑用地,我们先拉一个最简单的长方形体块。
然后将体块划分空间网格。划分的原则就是保证每个单元块都能作为一个完整空间单独使用。
在这个方案里选取了25m×36m×5m的尺度。基本是一个最小的公共建筑的体量。
Step2:摆放空气块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划分了网格之后就要根据网格来摆放功能。
但在这个方案里,我们要设计的是“空气”,所以我们要摆放的是“空气块”而不是“功能块”。
摆放的位置其实相对随意——网格的优势就是无论怎样摆都能保证使用——这个方案里唯一追求的就是水平方向上的连通。
划重点:
无形还是有形,并不是客观属性,而是主观判断。你要设计什么,什么就是有形。
中国画中的“计白当黑”“气韵生动”说的都是一回事儿。
Step3:插入垂直空气块
其实就相当于正常操作里的插入交通核。
Step4:打通空气块
空气毕竟是空气,我们设计摆放的这一切原本就是一个整体。
Step5:反转
连通的空气块就是建筑的虚空间,而剩下的部分则是功能空间。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一个盒子漂浮在空中的结果。
Step6:
现在,开始布置真正的功能。
根据功能面积的需求调整实体空间的大小。
Step7:布置真正的交通。
功能空间之间插入垂直疏散交通。
同时为了方便两边的办公人员管理,在每一层的疏散楼梯两边布置直线的长廊。
Step8:
在每相邻的两个盒子的屋顶插入楼梯,使每一个漂浮的盒子都互相连通。
Step9:
最后,插入结构柱并罩上玻璃幕墙。
至此,这个悬浮方案就全部完成了。
虽然没有磁悬浮的技术,但我们依然可以用磁悬浮的思维逻辑来创造新的建筑。
划重点:技术没达到的地方,思维可以先到。
再看一遍完整过程:
绝 不 缺 席
虽然我们拆房拆的满是bigger,但事实上这个方案却充满了求生欲。
我们把基地范围放大就知道了。
这是一个什么神仙周边?
史蒂夫·霍尔的赫尔辛基博物馆
阿尔瓦·阿尔托的芬兰地亚大厦
以及阿尔托的赫尔辛基音乐厅
在这个大师经典环绕的基地里,你“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设计才能致敬经典、呼应环境或者颠覆传统?
不,什么都不是你“应该”做的,你只应该做你自己。
就像你的爷爷喜欢穿中山装,你的爸爸喜欢穿夹克衫,那么你应该穿什么衣服?
当然是爱穿什么就穿什么啊~
如果说阿尔瓦·阿尔托的建筑是50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那么霍尔的建筑就是80后,改革春风吹满地,也算是赶上好时候了;而今天做悬浮方案的Radionica Arhitekture则无疑是伴着互联网成长的00后了——他们认识的这个世界就是碎片的、不确定的却又互相连通的,这是他们熟悉的,也是他们想表达的。
从功能的角度,这个方案或许不合理;
从空间的角度,这个方案或许太直白;
但是从时代的角度,
这个悬浮方案就是这个时代该有的设计。
建筑是门拖拉的艺术,
总爱迟到,却绝不会缺席于时代。
本文感谢大师姐林雅楠的文案撰写和指导
本文图片[02][03][05] 来自
http://ms.yaanpeace.gov.cn/ms/cawh/20190122/30290.html
[06][07][08][13][14] 来自
https://www.gooood.cn/helsinki-library-by-radionica.htm)
[01][04][09][10][11][12] 来自
http://image.baidu.com/
其余分析图与动图全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