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与市民农园

本文分享自同济规划TJUPDI

东正则

日本工学院大学工学部建筑学教授

导语

在整个东亚地区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也许需要重新审思一下,都市究竟需要怎样的方式发展?日本已经开始审思,为什么都市发展把农地都消掉了,而这好像不是正确的发展方式。


一般人对都市的认知都停留在水泥丛林、高楼迭起,今天我们要改变一下想法。

对于“都市”的概念,固有的来源于古代罗马时代的“城郭”。在中国北京和西安都是城郭形成的都市,人们对于都市的概念也都偏向这类城郭的形象。现在在东亚,过速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导致都市和农村的联系完全断绝了。原本的都市和农业的关系应该是一个步行可到的距离,但是现在的大都市,比如北京上海,从都市到农地的距离已经非常的远了,它们的联系已经被阻断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你可能不知道你所使用的食材是从哪里来的,也就特别对它抱有危机意识。所以,都市里应该积极的去规划都市农园,保留一些农地。

我曾经去过十几次上海,也试图说服上海规划局的一些官员在大的开发街区中保留一些农地,但是很遗憾没有被采纳。我也曾经去过天津,有幸看到了天津都市规划的净图,其中有一个提案提到要保护都市里面的农地,这个就很好。

年轻人不应该只在学校学习一些书本上的东西,农作物是怎么来的,他们应该有一个实际的体验。举一个例,日本曾经有小孩子画鸡长什么样子,居然有小孩子画出三只脚的鸡,他们对这些食材已经完全没有接触了。

↑都市农园的教育功能

我们应该思考一下都市里面的农地应该怎么定位,思考都市农业存在的价值。

到现在为止,大家想到都市农业,还是只注重粮食的生产。在都市里的农业,因土地狭小而且分散,所以生产力是有限的。以致我们要换位思考一下都市农业应该有的价值和应该扮演的角色。

在其它国家,德国或台湾,也可以体验一些农业活动。在德国,有kleingarten、小庭院,让市民可以去耕作一些农业。德国的这种庭院一开始是为了教育,教小朋友实际操作一些农业,慢慢的这些大人也开始很用心的耕作,也开始有食材生产的效果,接下来就演变成政府去建设这些小庭院。现在德国这些小庭院被规划在都市计划之中里,它是有别于公园的一个公共空间。

小庭院一般面积有300平米左右,通常市民都是在下班工作之后去耕田,或者是周末携家带眷去耕田。小庭院里也有一个休息室,德国人喜欢喝喝啤酒,所以也变成了一个市民交流的空间。

台湾也有市民公园。台湾对于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视,非常在意食品里是不是加农药啊,或者有什么基因改造的,所以台湾的市民农园是很受欢迎的。它在台湾有个特别的名字叫“休闲农业”。

台湾的休闲农业,一开始是采摘水果之类的,比较单纯的,然后为了提高收益,慢慢的可以住了,再后来还有一些当地农场物品加工,还有一些文化体验。台湾的休闲农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给小孩子提供环境教育和生态教育的空间,所以附带教育功能的农园是很受欢迎的。

市民农园是非常有利的环境资源,日本也由此产生了环境共生住宅的概念,这种环境共生住宅卖的非常好。在以往,住宅团地开发是将山体削平,树林砍掉进行开发,然后栽入其他的植物作为绿化,新增的植物不一定能够适应当地的水土,现在的做法是尽可能保留这类山坡地及植物,进而保留原有的景观甚至生态环境。

↑北海道美瑛町“四季彩之丘”观光农园

除了小区开发形成的市民农园之外,一般的钢筋水泥形成的住宅,其屋顶同样也可以作为市民农园,普通住宅屋顶农园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增加隔热效果,保持良好的温度环境,第二方面,住在高层建筑的居民往往相互不认识,如果有一个屋顶农园,可以增加他们相互认识的机会。

除了住宅屋顶的市民农园,在城市中心区的商业大楼顶层也同样做成市民农园。以往,日本的百货大楼的楼顶通常做成游乐场,最近,改变了这种做法,将其改变为绿化或者是农园,让市民有了休闲的空间,这已经成为新的潮流。

还有一种农园,就是利用原有地面轨道地下化的机会,将地面空出的空间改为农园,这些农园距离车站较近,非常方便,但是这类农园往往收费,虽然很贵,但仍然很受欢迎。还可以将路边的行道树改为可以结果的果树,这些果树开的花会吸引昆虫,从而形成新的生态圈。

日本市民农园的历史及现状

市民农园的法律地位对于规划市民农园非常重要,比如在上海要建设市民农园,那么就要明确它的法律地位,比如跟控规是什么关系。在日本,所谓市民农园就是指农人将自己的土地借给市民。50年前,日本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很多农人不愿意种田,将土地处理甚至撂荒,周边的人认为这种做法较为浪费,因此就拿过来耕种,这就是市民农园最初的起源。但这种做法是违反当时的法律规定的,为此农林水产省就做了相关的检讨和研究,出台了《特定农地借付法》、《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在用地的时效、功能等方面作了相应的规范,并简化了部分审批的流程。

与德国农园不同的是,日本的市民农园由于可以建设适当的休憩设施,内部有住宿及洗浴设施,所以可以提供短时间的住宿服务。这类农园一般远离市中心地区,车程在两个小时范围内,因此也可以欣赏沿途的不同风光。

↑横滨市郊的都市农园

当然,在日本也有当日往返型的市民农园,面积往往较小,在10-20平方米左右,且通常都在市区,方便市民下班之后在短时间内进行打理,也是聊天、谈心、疏解压力的好去处,部分市民农园还配备专业的农业指导老师。

结语

日本的市民农园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它会作为地区交流的庭园,也是作为保存当地资源的空间,所以这些市民农园会也变成地区交流的中心。

东京和上海或是说日本和中国,大家期望的方式不一样,需求可能也不一样。从今以后的都市生活不应该只注重效率和便利,更应该想一想怎么更加人性化和更丰富的都市生活,都市农园就是其中一个建议和方法。从日本的经验反省来看,要做这些都市农园就要趁这些农园还没有消失的时候就把它们保留下来,不要等它们已经都没了,再建造就比较困难了。


Q & A

提问:

关于都市农园对城市生活和周边居民产生有些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东正则:

首先,都市还是越密集它的基础建设的效率其实是越高的。如果在都市里有农园,建设就没有那么密集,如果考虑到基础建设,效率就会变得低一点,这是一个方面的问题。

还有是对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比如是农地的话,风沙灰尘就会比较多;另外,如果要开一些机械种田的话,这些农家人通常会很早起来,就会产生噪音问题;然后,有的时候还是会用一些农药,这些农药放在那里小孩子会去碰,这也是一个问题。

有些问题这些农家也在尽量改进。比如,这些农家他们尽量不去使用农药,他们要洒农药的时候会事先通知周围的居民,好让他们提前把窗户关起来;然后他们也避免在一大早做一些有噪音的事情。

提问:

现在这些市民农园是不是和周边居民有过一些冲突的案例?是不是频繁发生?

东正则:

冲突是有的,比如有时候在大半夜会有年轻人看到有一块空地的农田,他们就进去在那里喝酒和闹,这种事情是有的。现在有一些防止的方法不让晚上进去这块农园。还有,有些来种田的人开车来,他们的车停在路边造成交通堵塞,是有这些问题。不过大的冲突还是没有的。

提问:

在日本有没有在城市中间的楼顶上开发农业或者在楼里利用一部分空间来进行无水栽培等科学的培育方法,让大家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参与?

东正则:

是有在屋顶上开发成功的案例,甚至它可以变成宣传的特点。另外,还有一些例子是原本在地上的铁路地下化之后,原来地上的空间就做成农园,这也是在城市中心交通很便利的地方。


素材来源:2015年度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外培训“日本农村发展和规划实践专题培训和考察”

本文根据听录稿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