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看看华工学弟设计的社区中心,做有温度的公共空间

小印帆的建筑笔记 小印帆的建筑笔记

作者:徐邹明朗

徐邹明朗

华南理工大学 本科

绩点为专业第1名

作业指导老师:田瑞丰

此方案是我在大二下学期完成的,在极为短暂的设计期限内,我希望通过对某一空间模式的推敲为我所发现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能的答案,当然,如此方式,一方面由于自身水平的不足使得所谓模式显得比较理想化,另一方面由于体块推敲的减少使得所谓形式显得比较匀质化。方案本身也存在诸多不足与缺陷,请大家多多包涵。


实体模型+大图登场!

实体模型照片@徐邹明朗

方案答辩图纸@徐邹明朗

 1 前景提要  

1.1 关于任务书

课程任务书节选@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场地选址在广州海珠同创汇的运动公园内,结合任务书要求与现场调研,我在设计早期便明确方向:要做对青年创业友好的、公私空间层次丰富的、有温度的城市公共空间。

场地航拍图@摄影-zzzz

1.2 场地调研-Mapping

Mapping前期头脑风暴

△ 细致的观察记录

△ 严谨的问卷调查

△ 科学的分工合作

△ 共同的最终成果

△ 调研人群与调研成果的同框

对场地调研而言,Maping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与直接的表达,它诞生的过程天然地引导我们以更有趣的视角切入看似平凡的问题,一步一步带动我们去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深入思考、提出对策……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形式,从同创汇园区内的“电鸡”乱象为起点,结合照片记录与人群问卷,较为系统地归纳出园区内的电鸡乱斗的类型及其背后的原因,并分别给出一定的解决思路。

非常遗憾的是

小组合作完成的Mapping

与个人最初的设计意愿是有距离的

以至于现在看来Mapping似乎变成了一个独立的任务

与此后的设计几乎脱节

设计之前需要另起一份调研

这其实与Mapping的初衷南辕北辙


我花费篇幅记录Mapping

是因为合作的过程是愉悦的成果是有益的

但我非常清晰地认识到

仅对这一设计作业而言

这一Mapping事实上是一把用错方向的利剑

△ 米笑老师组Mapping@摄影-柳大师 / 反映园区内青年生活工作压力无处排解

△ 广州深圳一带普遍的鸽子笼式创业孵化器

至此,我不得不重新梳理设计思路

设计要求是一个有温度的社区中心

我把目光投向了初创的年轻人

目光所及,对这群人的现有设计最容易缺乏温度

参观广州深圳的创业孵化地

其实就是一个一个的鸽子笼

但租金便宜引无数年轻人蜂拥而至

他们执着事业满心抱负

被认为是一群对生活低要求甚至没有要求的人

我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

可当真正询问他们的需求时

要零噪音的卧室

要干湿分离的浴室和卫生间

有的不要厨房只要外卖

有的却要能放下所有小家电的大厨房

要能开party的客厅

要能办工的书房

要能养绿植能晾衣服的阳台

要健身房要攀岩墙

要咖啡厅要滑板场

他们越说越开心越说越兴奋

我羞愧地沉默,没告诉他们最初留给他们的只有小小的一块地

由此产生的是一座座高高的屋子

装满了他们曾被压抑的美好憧憬 

我没有说话,任由他们漫天想象

最终,高屋也不堪重负

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冲破厚墙,喷涌而出

宽宽的架子也出现了

 2  方案演变 

2.1 剖面推敲

△ 早期剖面草图 / 希望横竖交错形成丰富的公私空间层次

△ 早期剖面工作模型 / 以层为单位划分不同的空间性质及开放程度

△ 中期剖面草图

△ 最终剖透视图表达

2.2 平面推敲

早期工作模型 / 兼顾场地四个面不同的性质

中期平面草图 / 对场地更概括地总结性质

中期工作模型 / 对场地的呼应更加概括简练

首层冲破的是社区中心之人与园区之人之间的厚墙

形成下沉广场、小剧场、篮球场与报告厅

二层冲破的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厚墙

这里没有固定工位

图书馆、讨论室、共享客厅、健身房与咖啡馆

都成了可以办公交流的场所

三层冲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厚墙

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庄

供创业青年合租休憩

2.3 合租屋推敲

早期工作模型 / 受风车型平面影响较大

中期工作模型 / 明确了合租类型,确定坡屋顶的形式

最终图纸表达 / 加入了结构考量,细化生活场景

 3  成果表达  

△ 答辩现场

此次作业的时间相当紧张

在空间模式基本确定之后

保证功能布置合理

即刻便动手图纸的表达

所以方案本身各方面都还留有发展的空间与深度

如果要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第一次面对一块条件充裕、限制宽泛的场地

开始明白自己提出的建筑方案绝不会是唯一的最优解

或者说本身就不存在绝对的最优解

在答辩现场看见无数同学巧妙地切入、有趣的见解

对场地策略之异同更怀包容

对自己认知之短浅更怀审慎

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收获



0
分享
0条评论
小印帆的建筑笔记 小印帆的建筑笔记

作者:徐邹明朗

media@archcollege.com
建筑学院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QQ:359440856 或微信: jzxy-gtn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点击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建筑学院】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