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华南学弟设计的茶室,高端的设计,往往采用最朴素的手法
小印帆的建筑笔记
作者:徐邹明朗
徐邹明朗
华南理工大学 本科
绩点 NO.1
指导老师:叶敏
非常感谢小编的约稿!此方案是我在大二上学期完成的,作业期间将较多时间留给了场地调研和前期思考,同时也是第一次考虑结构的作业,由于出图时间非常紧张,所以大家会看见表达格外朴素的图纸,方案本身也存在诸多不足与缺陷,请大家多多包涵。
实体模型+大图登场!
△实体模型照片@徐邹明朗
△方案答辩图纸@徐邹明朗
1前景提要
1.1 关于任务书
四个选址都在广州越秀公园东秀湖畔,我没有多加犹豫便选择了A场地,似乎在课程作业里经常遇到多个地块选择,我通常会快速做出判断,很少在选择地块上花费时间,便于进入下一步针对自选场地的调研。
A场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长堤之上,两湖之间,坐拥360°的景观面,
东秀湖全湖与广州古城墙均在其视线所达之内
如何在满足基本餐饮功能的同时,
归还更有趣的公共空间
如何在满足内部空间体验的同时,
实现外部视觉上的轻盈
是走访场地后反复思考的两个问题
也是设计中延续始终的问题
(调研总结稍显幼稚,字迹也比较潦草…)
在专业课老师的指导下,我的场地调研分成大中小尺度,个人觉得这种方式非常有益,至少在进入设计前可以比较全面地接触信息,利于发散思维,并在此之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议题深挖下去,直指空间塑造。
说句题外话,我很喜欢场地调研的过程,
尤其是独自身在场地的时候
(反正每次上课和老师同学一起去场地就比较浮躁)
第一次看场地喜欢什么准备都不做,
以闲客的姿态初识场地,漫游其间;
后面几次看场地就怀揣疑问,带着审视去看;
设计没思路了也喜欢一个人往场地跑,
就呆坐着吹风,和阿婆吹水…
神奇的是这种时刻往往就是我确定整体设计概念的时候
毕竟建筑的目的是为人服务,
只有真实地扎在人堆里我才能找到答案。
正是坐在长堤上发呆的时候,
看着人群,或行色匆匆,或静坐懒散,对周围的美景麻木无感
当场拿出手机开始码字,写下了设计概念:
《反自助餐者茶室》
在这里,嘴和眼,都在进食
诺大的东秀湖,就是一场绝顶丰盛的自助餐
疾步走过,你随意一瞥都是风景,
你肆意欣赏,你狂吞猛咽
风光无限好,来得太过轻巧
你认为你拥有了一切,
但事实上你遗漏了很多
现在,我们为你送上一盏茶
你可以在餐厅内外像吃自助餐一样游走闲逛
你会发现,嘴中之茶仍温
眼映之景,还是那景
却悄然开始变化
2 过程记录
2.2 形体草图
△一些潦草但对方案成型贡献极大的草图
有一张推敲过程中意义较大
且不那么潦草的剖面草图被正图期精神状态较好的我弄丢了
“在满足基本餐饮功能的同时,归还更有趣的公共空间”
“在满足内部空间体验的同时,实现外部视觉上的轻盈”
“在匀质空间置入建筑的同时,保持原有步道的线性感”
……
我把餐饮空间放在首层,把人们引上屋面
在长堤上可以随意游览的美景,会被“两块屋面”所遮挡
美,终于不再是自助餐里随手可拿的点心
看见美,开始需要付出一点力气
需要人们慢慢爬上阶梯
不自觉地在全新的公共空间里,
“再次发现”此处原来树冠甚繁,花色正艳,城墙沧桑,湖光滟滟
同时也最大限度降低建筑外部高度,
削减其在外向视线中的体块感
再以阶梯构件为主体,把大建筑用小构件组成
在湖对畔遥望,阶梯的片状侧片在视线中极大地消隐
而在长堤上的游人又会因片状方向与长堤顺势,
暗示原有的单向线性空间感受
排架的结构选型又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体验
2.2 阶段模型
△阶段草模以及初期的结构选型
这是第一个需要讨论结构的作业,
所以结构的选型虽然几经推敲变动,
但最后成果依然稍显稚嫩,
我自己都相信肯定存在更科学、更合适的结构选型,
希望未来的自己能不断地学习,
在某天倒转头审视这份作业时,
能够嗤笑一声便动手修正,
而非像现在一样只能嗤笑
3 成果表达
△最终展示阶段的图纸与模型
作品展中唯一没有大透效果图的图纸
也是图量最单薄的图纸
因为显得太过朴素,一开始是很心慌的
一方面是这次出图时间紧,没时间画
一方面的确在思考,
建筑效果图的作用深究到底不外乎“吸引”
作为图纸,可以吸引评图老师
作为实物,可以吸引游客打卡
但倘若我的建筑
在现实场地无需以外在吸引游客
在评图现场无意以表达吸引老师
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我认为一张好的平面图和剖面图的信息量
远大于一张精美的效果图
而这本身也一个建筑最忠实的语言
也应该是建筑师最重视的语言
出乎意料的是,
很多老师为这张图纸驻足,细观后予以肯定
以至淡的笔墨,换来出乎意料的成绩,实在惊喜
感谢您能看最后,听我絮絮叨叨扯东扯西,甚至于有些絮叨像是在生搬硬套、胡搅蛮缠。事实上,我只是翻了许久相册,码出了最真实的想法。
关于图纸的表达我还想补充,此次图纸的产生实在是时间所迫,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制约,所以您可以把我前段的话当做是纯粹的主观辩解,毕竟在现实中图纸交流的对象不只有建筑师,建筑师与非建筑师的对话也需要依靠图纸,在这一层面来讲,我的图纸表达是失败的。我的设计课老师与答辩老师都在事后提醒我,我其实并未将自己的理念,通过图纸“表达”明确,“把理念藏在技术图里”只能作为答辩的说辞,所以在未来情况有限的条件下,这样的图纸也不再会出现。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 小印帆的建筑笔记 禁止以建筑学院编辑版本转载,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长期接受各类作品、资讯投稿。
有大师的潜质,加油!地产时代已经过去,真正的建筑学这条路,必须是有自己思想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