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农博园青苗 / 中建西南院
2023.09.26 | 2022年, 中国, 中建西南院, 仿生设计, 几何, 单元建筑, 四川, 成都, 拱架屋面, 无柱大空间, 木结构
ArchitectureDaily
作者:中建西南院
原文链接
天府农博园位于四川新津兴义镇,青苗项目位于园区核心位置——农博会展岛。五栋木结构单元建筑错落有致,立于大田风景之中。总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地面一层至三层,容纳农业科技、育种研究与文创展示等多元产业空间。
基地平坦开阔,连片的稻田、稀疏的田间小道与高大的林木,构成了典型的川西乡野风景。用地位于大田中央,原为宅基地,地块分散且边界不规则。设计因势利导,用化整为零的单元式模块,回应不规则的红线形状。建筑群落再现了川西传统人居模式——“林盘”的空间意向。除联系内外的车行通路外,地面均还原为耕种田地,底层散水线之外即是庄稼,建筑从田里直接生长出来,描绘出田园牧歌般的图景。
四栋主要的单体建筑均采用三向伸展的“青苗”母题,顺应用地边界的转折排布,使得单体有着不同的转动角度,彼此呈现出微妙的位置关系。每一个单体又分为三个分岔的独立单元,中部汇聚形成通高两层的敞厅,提供宽大屋檐庇护下的半室外活动空间,适合川西温和多雨的气候。
建筑采用朴素自然的材料:原生川西农宅多用木梁架,小青瓦和砖墙粉刷。设计中参考了这些地方元素,使用了深灰色陶板瓦、暖色胶合木、灰色涂料墙面。这里用到的都是工业化的产品,但与农宅传统手工材料又一脉相承,构成时间维度的建构对话。
“青苗”的得名,来自建筑的仿生设计——从建筑几何中心,按120度夹角向三个方向各自生长出一组拱形木构屋盖,形成“三叶草”的形态。植物的形态体现了如何与阳光、雨水、地表风等自然因素相适应,同时又拥有令人惊异的结构之美。青苗项目东侧是农博园主展馆,由崔恺院士主持设计,5个巨型拱架屋面形成最具昭示性的地标。与之相呼应,青苗项目也采用了胶合木拱结构,勾勒出起伏有致的天际轮廓,与广袤地平线对话。
田野环境较为潮湿。暴雨季节存在内涝风险。为了避免木结构直接与土壤接触,设计考虑将1、4、5号楼栋的木结构框架放置于架高1米的混凝土基座板面之上。2、3号单元楼栋底层则全部采用混凝土结构,用于放置设备机房、厨房与实验室,满足特殊房间的防火、防潮、隔振要求;上部二、三层为胶合木结构,立在一层混凝土框架之上,形成上下叠加的混合结构体系,设计概念从视觉层面和技术层面都得到清晰的表述。
考虑后期功能的灵活性,建筑单元均为大开间设计。屋盖结构采用33米跨度的胶合木主拱,实现顶层的无柱大空间。沿曲面布置的纵向主拱与横向次梁,仿佛叶脉一般具有生命感。每一根次梁的末端出挑以支撑屋檐,为了实现轻薄的檐口线条,采用了木梁端部插入钢板肋的做法,上部覆盖铝板,既解决了小青瓦的收边问题,视觉层次也更为丰富。内部空间同样强调自然感,通过外露木梁柱,免去二次装修,实现“结构——室内”的一体化。日光通过檐下进入室内,空间中迷漫着胶合木所特有的暖色光线,温暖宜人。
在每个单元的端部,胶合木主拱支承于斜向混凝土立柱之上,对称的斜向细钢柱支撑着悬挑的木屋盖檐口,形态轻盈,屋盖仿佛鸟翼般打开,庇护着下面的出挑阳台。这里的木材、混凝土、钢——每一种材料构件都清晰地对应着各自的传力目的,表达明确的建构关系,体现出“透明构造”的特征。
结合特殊的屋面形态,设计团队专门设计了雨水路径。屋面在柔性防水层上方再铺放陶土瓦片,利用了曲面屋盖的坡度,V字形屋盖将雨水汇于内屋脊上方的拱形水沟内,再分为内外两个方向排出:外区采用吐水口,内区汇流于敞厅中央上方的雨水斗,再通过暗埋于六棱形混凝土巨柱内的隐藏式落水管,排入地下蓄水池。收集的雨水作为绿化浇灌、道路冲洗的水源,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1号楼一层平面图
△1号楼二层平面图
△节点详图
△节点详图
项目信息
影师: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刘艺, 庄晓峻
厂家:上海思卡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佛山荣冠建材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师:刘艺
结构指导:龙卫国
项目建筑师:佘念 、郑欣
设计团队:刘宜丰、陈渊 、施博文、李秋稷 、蒋海波、杜高、胡倩、丁新东 、张晓刚、蔡红林、欧加加、 杨学兵、卫长琛 、王海琳、鲁纹帆、韦林波、黄青、丁宁、秦领 、陈俊、南艳丽、张龙乾、侯朋 、张国庆
业主:四川天府农博园投资有限公司
地点:成都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 ArchitectureDaily 禁止以建筑学院编辑版本转载,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长期接受各类作品、资讯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