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中心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ArchitectureDaily
作者: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原文链接
项目概况
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位于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沟口。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米,总用地面积8.996公顷。建设内容包含游客服务中心、国际交流中心、荷叶宾馆改造、林卡景观、白水河和翡翠河驳岸加固、立交桥及引道建设等。作为景区标志性建筑及门户,项目建成后,将为每天最多4.1万人次游客提供交通接驳及保障性服务。该项目建设单位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陕西建工第九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川建勘察设计院进行勘察设计施工项目承包,庄惟敏院士作为总承包项目总负责人全面把控。九寨沟风景区作为重要的自然遗产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其生态基因库种类十分丰富,自然环境十分独特。地震过程中,损坏倒塌的建筑不可避免的对景区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旅游业作为九寨沟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为当地百姓安居乐业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撑,灾后不及时恢复重建,势必让当地以旅游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百姓生活陷入困境。
设计理念
由于工程处于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设计立意与九寨沟自然山水形态呼应,建筑内外充分体现藏文化内涵,造型舒展流畅,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是富有深厚文化底蕴、集各项管理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环境建筑”。
师法自然,融入九寨天堂的山水胜景;
取意人文,体现川藏特色的文化底蕴。
利用场地原有地势,西侧的山边比东侧的翡翠河畔高6米左右,设置了平台层与西侧场地标高持平,作为游客的主要出发层;平台下层比翡翠河水位略高,作为游客主要的到达层;在游客高峰时段,平台层和平台下同时作为出发层,游客可快速进沟游览。在出发层可以饱览沟口的三山两河,成为进入景区的前奏。集散中心充分利用原场地高差,既避免了地下水位过高给施工带来的诸多困难,又造就了平台形象的亲近感。
入口设计
景区入口的“罩棚”承载了九寨本身的文化传承和积淀。九寨慧眼状的LOGO已经享誉世界,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交融的符号,具有很强的标识性和认同性。其次,建筑本身不是对符号单纯的模仿,通过树状柱悬挑出来的结构造型和和连续的地势引导,在空间上体现出和环境山体的呼应,在功能上最大限度的把空间留给游客。
大罩棚采用三颗开花柱顶起跨度38米的大型不规则形态单层网壳胶合梁木结构,这在国内实属首次。罩棚西侧为坡度小于8%的坡道,游客沿坡道缓步走上平台上层集散、换乘,罩棚拱形起伏如山形的屋面采用九寨沟当地的石板瓦,结合罩棚前象征九寨的水、形似藏文元音的符号,形成了最具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入口。平台上层的罩棚下为入口检票区域。该罩棚由两道钢结构空间曲梁封边,以费马螺旋线分格的胶合梁作为共同受力结构体系,跨度41米,由集散中心平台上缓缓涌起,以自然、舒展的框景将连绵起伏的群山揽入画境。
平台下的集散空间有6000多平方米,考虑让这个空间既自然又让游客心理感受不压抑,将原本单调的立柱跨距拉大,以拱形钢梁解决跨度增大后的受力问题,形成六个方向的连续拱,当六个方向的拱汇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开花柱——一种力学和美学相结合的、富于自然特色的结构形式,这种钢结构柱不需要额外的装饰,结构即是建筑,受力即是装修,既表达了力学之美,又节省了装修投资。36棵开花柱托举起平台下的集散空间,象征着一年四季九寨沟的美景,又一次用建筑语言向自然致敬。开花柱丰富的柱头形态为集散平台下空间平添了富于韵律的美感,在实际运营当中,即使数千人进入该空间,游客也不感觉压抑、低矮,反而成为了沟口最具特色的半室内空间。
展示中心
展示中心位于游客集散中心东侧。屋面与智慧中心连续,盘旋的造型如同植物即将舒展的幼苗,和自然环境高度融合,又象征藏地“法螺”,将九寨沟自然美景传达世界。展示中心内部采用了3%坡度上升的连续展陈模式,自集散中心螺旋向内盘旋上升,主体结构采用细钢柱密排,首层以透光率高且没有镀膜的超白玻璃作为维护体系,游客在沿坡道观展过程中,外侧即可以看到清澈的翡翠河奔流汇入白水河,将自然景色引入到展陈之中,是对自然的内在尊重。
展示中心玻璃全部采用超白中空双夹胶钢化玻璃,数量超过450块。其中,单曲面玻璃单块最大面积16㎡、重1800kg。现场安装时,施工人员将每根钢管的电脑定位座标提前用全站仪三维空间定位,再用激光经纬仪配合跟踪测量,使用一台25吨吊车和一台75吨吊车协同吊装。而56块双曲面玻璃的加工安装则是难点中的难点。每块玻璃都需要根据不同曲度四次制模才能合片成型,每块面积9.6㎡、重1200kg,安装倾斜度更是达到了70度,加工难度大、工艺尤其复杂。
建筑材料
智慧中心、展示中心、两个罩棚的屋面面层均选用了一种自然的建筑材料——石板瓦。做为风景名胜区的游客集散中心,最重要的功能是要为瞬时大量游客提供舒适的集散广场,本次设计游客主要的出发广场有1万多平方米,这么大的面积采用什么形式的铺装就成为了最影响游客体验的细节。广场铺装的纹饰设计以“九寨星空”为主题,采用不同材料、不同尺寸的自然边小料石来打造星轨的流线感、随机感,黑白灰不同深浅的颜色更丰富了星轨的层次,以此在呼应建筑主体轮廓曲线的同时,星轨的流动性也对游客进入景区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景观设计
游客中心东侧为林卡景观。该部分由建筑学院朱育帆教授团队设计,林卡景观以水为母题,在翡翠河东南岸打造“藏地林卡”。创造了丰富的水景观体验,同时,通过保留现状植被,塑造疏林草地景观,再现林卡风光。疏解沟口集散广场高峰期间游客聚集压力的同时,为游客和周边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面积: 30650 m²
项目年份: 2018
项目总负责人: 庄惟敏,霍春龙
技术负责人: 盛文革
建筑专业: 庄惟敏,霍春龙,刘霄,尹国栋,高歌今,丁峰,温奇晟,孙中轩,孙瑜珠,龚士玉,章雯娟,郝晓旭
结构专业: 陈宏,刘湘,江波,许锦燕,王晓鹏
给排水专业: 刘玖玲,崔艳辉,石庆红,王春香
暖通专业: 刘建华,李冰,牛晓元
强电专业: 徐华,徐丹,张红霞,刘路
弱点专业: 郭红艳,刘力红
绿色建筑: 刘加根,杨涤非,赵洋,陈帅元
景观设计: 朱育帆设计团队
交通设计: 段进宇设计团队
标识设计: 秦庆新设计团队
室内设计: 王祖明设计团队
夜景照明: 张昕设计团队
建设单位: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地点: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 ArchitectureDaily 禁止以建筑学院编辑版本转载,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长期接受各类作品、资讯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