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tectureDaily
作者: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原文链接
园博村在南京园博园北区的线山之阴,地势南高北低,山水秀在这里设计了VOCO民宿酒店的北区客房、西北角的瓜田小棚和村北的步行廊桥。这一段七乡河沿线山北麓流淌,东西两面可顺着山谷远眺宝华山、钟山方向,景色颇佳。步行桥将村子和北面的珍宝馆联系起来,方便客人来往。从北向南过河,这座桥是进村的步行通道,村后的线山、连山、阳山矿坑在眼前展开。在此处造一座步行桥,除了满足通行之外,我们还希望它是一处休憩之所,一个村北的地标,让人望桥而有“归家”在即的感受。
在过往的桥梁类型中,廊桥是一种“慢”桥,桥上的覆盖结构能够提供观景、休息甚至集市活动的空间。廊桥的案例遍及世界,中国南方、欧洲、北美均广有分布,结构体系大都依托下部结构支撑上部的廊亭,比如泰顺的互承木杆拱廊桥、威尼斯的Ponte di Rialto 石拱桥、卢塞恩用连续桥墩支撑的Chapel Bridge,也有结构与空间结合的,比如麦迪逊县的类桁架廊桥。在南京园博村,我们尝试从环境风貌和人的体验出发,为这座廊桥探索恰当的结构形制。
七乡河的驳岸是自然放坡,由于丰水期和枯水期水位相差较大,河宽的变化在18米到30米之间。这一方面使结构跨度达到37.8米,另一方面,桥面标高需要一直维持在高水位再加通船的安全高度之上。如果采用传统的拱桥形式,至少3米的起拱高度将使上下桥变难,也无法解决无障碍的需求;如果采用单跨普通箱梁,底部结构厚度将近2米,同样对步行体验不友好,在枯水期更会削弱桥上观水的亲切尺度;如果采用细杆拱或桁架结构,高大的结构构件会有很强的工业感,很难与村庄风貌协调——在几种常用的结构形式碰壁之后,我们再次从双坡屋顶这一传统民居形制中找到了方向。
在山水秀之前的作品中,折板作为一种屋顶结构,既可以满足较大的空间跨度,也可以与江南传统民居获得空间尺度和形式上的关联。这一回,我们尝试赋予折板结构更多的能量,在覆盖空间的同时,作为桥梁的主体结构悬挂下部的步行桥面。
这次的折板为两折双坡,包含四片倾斜的钢桁架,由直径500mm的上下弦钢管、斜腹杆和底部的水平撑杆合成两个三角形断面的空间桁架,中部缓缓起拱构成组合式桁架折板拱,两侧再由桁架板出挑成檐口,为折板提供翻边强度,也为下部空间遮阳避雨。整个折板拱由上表面的钛锌板和下表面的木条板包覆。两个寻常坡顶构成的形态在剖面上十分小巧,与村舍建筑的屋顶取得了风貌协调,但隐藏在其中的折板拱则十分强大,以1.6米的矢高完成了37.8米的跨度,并有足够力量悬挂下方的桥面。
桥面空间的构思仍然来自小尺度的村舍,我们将8米宽、36米长的桥面分成九块8m X 4.2m的平台,像九个连接在一起的小亭。九块平台三升五降,用非对称的方式衔接南高北低的驳岸标高。平台两两之间只有300mm的高差,在叠合部用直径50mm的吊杆悬挂在桁架折板拱的底部。叠合解决了平台的稳定性,并使每个平台都拥有6个挂点,挂点间距只有4米,平台也因此获得了190mm薄的结构厚度,最大限度减少了桥面和水面的距离。我们在平台之间铺设无障碍坡道,在吊杆之间悬挂竹帘,将桥下空间营造成连续错落、模糊隔断的九间通透小屋。平台中央通行,两侧布置桌椅,供休憩观景和桥上市集使用,廊桥的“慢性”特质在这里被放大和诠释。在平台边缘,栏杆在平面上微微错位偏转,以避开高低扶手相撞,并在东西两侧的风景面前引导了身体和视线的方向。
悬挂平台的垂直荷载经过桁架折板拱,转化为拱方向的内力向两侧传递,在两端的支座点通过桥头堡把重力和侧推力传给驳岸上的基础。桥头堡由U形的混凝土剪力墙构成,平面尺寸与轻盈的桥台近似。加入粗颗粒卵石骨料的现浇混凝土墙面和家常尺寸的门窗洞口,使桥头堡呈现出厚重质朴的味道。我们将廊桥的双折屋顶从支座处延伸出来,悬盖在桥头堡上方,一方面以自身压重帮助平衡主体结构的起拱受力,另一方面和混凝土剪力墙共同形成了两间桥头“半屋”。看见半屋,穿过屋里的小门洞,就能走上屋后的廊桥。
在桥上小坐,木檐遮阴,竹帘滤光,两岸的山林田园沿七乡河向远处延伸。籍由桥头半屋对进出家门的隐喻和悬挂桥台上闲适的身心体验,我们通过形制与技术的结合,赋予这座廊桥归家和游观的意象。
项目图纸
△模型图
△手绘图
△总平面图
△田间小榭结构示意图
△廊桥结构示意图
△客栈轴测图
△廊桥平面图
△廊桥剖透视
△廊桥剖面图
△廊桥剖面图
△细部大样图
△细部大样图
△细部大样图
△细部大样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 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面积 : 400 m²
项目年份 : 2022
摄影师 :梁山, 锐境建筑空间摄影
设计团队 : 祝晓峰,周延,李启同
结构顾问 : 张准/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合作设计单位 :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总包单位 : 中建八局文旅博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装饰单位 : 江苏帝豪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业主 : 江苏园博园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地点: 南京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 ArchitectureDaily 禁止以建筑学院编辑版本转载,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长期接受各类作品、资讯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