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碉石韵: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莫洛村文化综合体建筑设计 / 外行建筑
2023.03.27 | , 2023年, 中国, 四川, 地域文化, 外行建筑, 曲面造型, 甘孜州丹巴县, 石碉建筑, 藏羌文化, 退台
WHAT外行建筑
作者:外行建筑
项目简介
项目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莫洛村,建筑设计以场地山峦自然起伏的流线作为建筑空间布局的参照。同时,我们尊重并力图延续当地的传统文化,将丹巴地区特色的石碉建筑作为承载文化的符号、记忆,并以现代的建筑形式,为村民和游客提供既能满足文化纪念需求,又能满足特色商业经营的文化综合体。
场地信息&地域文化
△村寨环境
场地图片
△文化习俗
空间组合
△场地平面
场地所在的村落位于毛龙沟与大渡河的交汇地带,由于考虑到村落的密度以及对石碉建筑邛笼的历史保护,场地选取在村落上方的空地处,建筑面积约15000㎡。
△建筑平面
△建筑鸟瞰
设计意向
建筑设计强调与周边环境的衔接与连续性,整体采用曲面造型与场地融合。结合地势高差,将三个体块以阶梯退台的空间形式嵌入山体,形成建筑的主体。
同时将建筑作为自然景观的延续,赋予其契合山体绵延走势的流动曲线与串联建筑高差的坡道,使游客可以依托地势与坡道,在建筑内外自由的穿行、游走。
在回应独特场地条件的同时,设计兼具了对于当地藏羌文化的在地性表达,在建筑中庭围合的纪念性空间内,高耸竖立着代表嘉绒藏族古老文脉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碉楼。
它所承载的传统建筑营造法式与民族记忆,也寄托了我们希望表达的场所精神。
△形态生成
建筑结构
古时的嘉绒人民就地取材,以垒石为居,修石碉抵御外族侵袭,其中,用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碎石块砌筑出来的高达三十余米的邛笼式石碉,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羌族碉楼在形体上具备稳固性、抗倾覆性。羌族石砌碉楼的形体为下大上小的梯形体,使建筑重心下降,减轻了建筑上部的自重。
建筑平、立面
建筑场地靠近村落,空间的布局由内及外,由下至上划分为传习所、展馆、大厅、儿童活动室、餐厅和图书馆。
△建筑一层平面图
△建筑二层平面图
△建筑三层平面图
△建筑立面、建筑剖面
图纸表现
我们尊重建筑场所的地域特性与文化属性。建筑外立面使用灰色哑光的曲面石板用以迎合嘉绒藏族传统建筑的色彩。同时,建筑的整体形态也是对山形意向的模仿,以节制的体量融入山体,回应着嘉绒藏族对于山的崇拜信仰。
建筑空间的退台形式构成了覆土空间。每层楼板顶部覆盖的景观植被,将建筑有机的植入自然山坡地形中,弱化了建筑与场地的边界。在自然且原始的坡地上,文化综合体能够作为融合自然的景观式建筑消隐于场地。
△碉楼历史文化馆
历史文化馆作为乡土记忆传承与延续的载体,是整个文化综合体的重要空间节点。以碉楼为视觉中心,强化展馆的纪念性和标志性。围绕碉楼的夹层展廊,拓宽了游览路径的空间维度。
△图书馆
图书馆的整体形态内化了建筑外观的曲线形式。阶梯在满足游客通行的前提下,兼具阅读、休憩、举办小型活动等功能。二层平台采用悬挑结构,与贯通首层的阶梯式阅读区相融合。
△餐厅
餐厅位于图书馆和儿童活动室之间。主要用来满足外来游客对当地美食的消费需求,用餐的桌椅也参考了嘉绒藏族传统家具的样式。
△儿童活动室
在儿童活动室中,我们注重儿童游玩时的安全与空间体验,以环绕式的流线规划为儿童提供安全、舒适的活动场所。
结语
当下,乡村建设发展迅猛。这使得传统建筑的文化与在地属性常被忽视,批量同质化的乡建建筑样貌,更加消隐了建筑中的在地文化属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本案的设计中探讨建筑应当以何种外部形态彰显当地的地域特色。
我们试图通过有效地解构地域文化的特色元素,并重塑成为现代且较为激进的空间形态,以富有张力的曲面呈现建筑——地域文化——场所间的关联。并期望以此传承、发扬当地文化,从而实现保护和建设美丽乡村的远景。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藏碉石韵——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莫洛村文化综合体建筑设计
设计方:外行建筑
项目设计&完成年份:2023年3月
主创:丁向磊
设计团队:郝家禾 谢煦旻 李卓杰 黄佳佳
项目地址:中国·四川
场地面积:15000㎡
建筑面积:10000㎡
摄影版权:场地图片源自网络,其余图片版权均属:外行建筑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 WHAT外行建筑 禁止以建筑学院编辑版本转载,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长期接受各类作品、资讯投稿。
全村三百个人左右,建一个1万多平米的文化活动中心,服务于游客,也有点过了
回复 小熊无敌: 一个没多少人的村子
这个能建得出来吗?
这个能建得出来吗?
学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