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作者:庄惟敏
原文链接
编者按:本案为位于沈阳东北大学新校区的教学楼,为清华大学设计研究院在日本鹿岛设计公司所做的校园规划基础上进行的建筑单体设计。设计师庄惟敏力求在轴线对称的严谨校园基础上,探索“正中求变”的可能性,希望以此激发建筑室内外的活力。
专题链接:专题学院·第52期 国内大学建筑合集 ,查看更多优秀国内大学建筑案例。
△整体西南视角 ©苏圣亮
△鸟瞰图 ©苏圣亮
△台地 ©苏圣亮
本案位于沈阳东北大学浑南新校区,是建筑学院、文化创意学院及国际交流学院的教学楼。校园规划由日本鹿岛设计公司先行完成,采用轴线对称的严谨格局。
本案作为中心区域的四大学院组团之一,受到校园规划的详细控制:四大学院组团均要求为三个方形庭院构成的品字形,一期为靠近中轴的两个方形,分别为四层和六层;朝向中轴和校门的立面必须贴线,并沿用红砖材质以呼应老校区文脉。
△校园规划主要立面控制图
作为文创学院,尤其需要一个开放和共享的环境。在严格细致的校园规划的限定下,如何“正中求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我们提出的策略是“体面分离”:将规划严格控制的“面”作为独立的元素从建筑形体上分离出来。分离的操作带来了各司其职的清晰逻辑和取得变化的契机——“面”主要回应校园统一的形象诉求,而“体”则被解放出来,为营造开放自由的环境提供了可能。
△台地顶层 ©苏圣亮
△穿行廊道 ©苏圣亮
“体”获得自主性后,我们将北侧的方体扭转。扭转使体与面之间形成两个趣味性的楔形灰空间;同时,扭转也使规划中原本咬合的两个方体分离开,在二者之间形成一条穿行路径。这条路径是我们设计的另一条重要线索。在设计初期我们对校园人流进行了梳理:校园北侧主校门外将建设地铁站,校园西南角则是学生生活区,未来两点之间必然会产生大量人流。因此我们希望提供一条从两个方体间穿行的捷径。在方便出行的同时,也创造出与学院文化交流碰撞的可能。
△校园人流分析图
△整体正南视角 ©苏圣亮
△东北视角 ©苏圣亮
作为寒地建筑,如何激发室外空间活力是一个考验。我们在楔形灰空间上设置了满布三角形天窗的屋盖,免除雨雪之虞,也带来了丰富的光影。其中一个楔形灰空间位于两个方体之间,是穿行路径的一部分。另一个楔形灰空间位于北侧,与文创学院的大、中、小三个工坊在平面上恰好可以契合。三个工坊的屋顶形成叠落台地,作为师生作品的室外立体展场。在内院空间处理上,我们将大报告厅设在六层庭院的底层,将活动平面抬升至其屋顶,此举使庭院深度减小,增加了日照。同时,庭院与最高的台地相通,形成从内院穿过叠落台地到达地面的路径,以可达性激发空间活力。
△大报告厅 ©苏圣亮
△台地灰空间望连廊 ©苏圣亮
在立面语言和材料选择上,我们在沉稳的基调中求新意。对于分离出的“面”,我们将老校区最经典的理工学院大楼的立面简化提取,赋予朝向主入口广场的东立面,并按规划要求采用红砖材质,回应了师生们对于老校区的情感诉求。对于“体”自身的立面,基座部分也采用红砖材质,与分离出的“面”形成某种关连。其余大面则采用具有现代感的白色涂料,功能性开窗为主;采光要求不高的空间采用形式活泼的三角形凸窗,也成为容身休憩的场所和对外展示的“橱窗”。
一个路径通达的开放建筑,一个融入严谨校园秩序而不失变化的组团,这就是我们此次尝试给出的解答。
△面向中心广场的东立面图 ©苏圣亮
△凸窗细部 ©苏圣亮
△凸窗细部 ©苏圣亮
△台地楼梯 ©苏圣亮
△穿行廊道 ©苏圣亮
△建筑学院内庭院 ©苏圣亮
技术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剖透视
项目信息
建筑师:THAD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地址:中国沈阳
主持建筑师:庄惟敏
设计团队:庄惟敏、张维、张红、龚佳振、李若星、陈瞰、解志军、李滨飞、李青翔、徐京晖、王一维、刘力红 等
建筑面积:28377.0 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5
摄影师:苏圣亮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 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禁止以建筑学院编辑版本转载,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长期接受各类作品、资讯投稿。
东大学子表示实际的浑南校区建设和原先的规划相比已经跑偏了
康
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