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师的女儿长大了,需要送到寄宿学校,但高老师却又不希望她寄宿,便就近买了个小房子,方便每日接送。社区环境很好,整洁有序,绿意融融。房子位于板式高层的顶楼,是典型的商住小户型,也没有通燃气。这个旅馆般的大单间,建筑面积为39.8平方米,实际使用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面宽不足4米,进深接近8米,唯一的大窗户朝南(图1)。
△ 图1 原始平面图和改造后平面图
房间原来是精装修,住户是租房客,没有对格局做任何改动。一进门是宽大的内廊、大而无当的卫生间,还有一间开放式厨房。地中央摆着一张大床,空间既不紧凑也不美观。看得出,无论是主人还是租户,都没有考虑过在这样的狭小空间中要如何安排生活。
高老师依然希望这个房子是与众不同的,同时也要非常好用。我开始只是帮忙出出主意,等到方案出来,她和先生都挺喜欢,于是又变成了委托。高老师希望把郊区的居所当作固定的家,这边仅作临时居所。我跟她说,在这边一周至少要呆5个白天和4个晚上,太临时就不好了。高老师希望节省一点,改造的时候动作“轻”一点,其实内心也不能接受太过临时的设计方式。对于不懂将就的人来说,无论何时何事,都是不能将就的。
但是预算依旧严格,卡在一条线上。这一极小户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降低造价就必然带来功能的缩水。所以很多时候,设计问题的根本就是算账,把帐算明白了,方案自然就成立了。
△ 图2 房间内部
项目的核心功能是满足两大一小三口人的日常起居,女儿大了,不再适合住在举得高高的小床里,必须分房间。但房子总面积有限,又是特殊的户型,不具备完全分隔的条件。所以如何灵活安排潮汐功能,保证在不同时段合理使用空间,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我们的做法,是沿着空间纵深方向,把功能严格划分为三个区域(图3、4)。靠近外侧入口是厨卫储藏等生活服务区;靠近内侧大窗,是家庭生活的核心——起居室,我们把它抬高三步(45厘米),做成了榻榻米房间;中间半明半暗的区域是主人的卧室(图5)。卧室和起居室之间的隔断,下部是实墙,中部是磨砂玻璃的固定隔扇窗,上面空开以保证空气和视线的流通,但用百叶纱帘进行阻隔。隔扇窗的高度,正好让内部和外部的人站立后无法对视,以区分房间。
△ 图3 轴测图 起居室方向
△ 图4 轴测图 入口方向
△ 图5 从卧室看起居室的三步台阶
连通两个区域的是一个矩形的门洞,一面墙倾斜,以描述空间由亮到暗的过渡,强调两个区域的反差。人通过这个体量感很强的洞口,要踏上三步台阶,从暗到明、从简单到丰富、从直立到坐卧,这一过程都会产生明显的“输送”感(图6)。这里原本只设计了隔扇,孤零零的,好像“碧纱橱”,再加上一根柱子,限定了起居室里小床的位置。但考虑到那样太过开敞,不适合安睡,故做出上述调整。
△ 图6 从卧室看起居室的三步台阶
这里高老师帮我改了一处设计。一开始我是考虑用U型玻璃来做隔断,施工过程中U型玻璃安装完毕,高老师反复去现场看了几次,感觉过于冷调,内外阻隔得太厉害了。在反复权衡后我们决定拆掉,换成目前的方式,它更柔和,流动性也更好了。业主有时要比设计师更懂设计,也更不肯妥协。
隔扇窗和斜墙共同营造出小床的领域感,它占据起居室北侧,有隔扇做屏风。在古代的很多时候,床都是以屏风来获得房间中的“位置”。小床是一个地台,床垫直接放在地台上。地台距离榻榻米完成面又有30厘米高,下面设置了大抽屉。在端头没有被床垫占据的一角,挂了一盏柱状的灯,形成一处安静的读书角,也是家中专属于女儿的角落。隔墙、门洞和小床又是一个大家具,分隔空间且容纳功能,而最重要的,是形成领域感(图7、8)。
△ 图7 小床在起居室中的位置
△ 图8 小床所在“大家具”轴测图
起居室的一角是小床,晚上则成为女儿的卧室。女儿上学早出晚归,白天这个房间依旧作为起居室来使用。不同时段,互不干扰(图9)。其东南角还有一张写字台,是高坐具的形式,所以榻榻米其实也是地台,行走坐卧都可以(图10)。从外面黑色花岗岩的地面,到内部各种不同高度的地台,人在这个小房间中的活动形式是多元的,甚至有一点模糊,增加了生活的趣味。
△ 图9 女孩和自己的小床
△ 图10 起居室角落的写字台
△ 图11 榻榻米上的光影
靠窗的位置有一排书架,收纳着全家的书籍,上有软垫,可以坐人。小床白天也用靠垫堆成沙发的样子,两边遥遥相对,好似一个沙发区。这么小的房间里,难以围合出真正的沙发区,但依然要保留那么一点意思。至于窗边真正的聚餐区域,其实是榻榻米上的升降桌,其上方有一盏灯,这也是从入口左转进入室内,透过门洞能看到的东西。由于地面抬高了45厘米,这个房间变得更加紧凑,加上四个方向功能与家具的布置,形成了强烈的包裹感(图12、13)。
△ 图12 起居室的窗口区和升降桌
△ 图13 升降桌动图
卧室空间高而略显空旷,一张床,一个床头柜,两盏阅读灯(图14)。对着床,是一整面墙的橱柜,本属于餐厨区的部分现在侵入卧室。它只是一个没有湿区的操作台,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收纳功能,其他如煮咖啡、沏茶等“高级”的服务性操作在这里就能完成,这也是小空间集约化的处理方案(图15)。
△ 图14 主人卧室
△ 图15 卧室中的操作台
卧室位于整个房间的“最深处”,白天冷色的天光从南侧隔扇窗和其上的开口中透露过来,形成上明下暗的氛围,两侧阅读灯在不同高度上各自提供了一团暖色的补光。高老师希望有一个可以简单就餐的小桌子,不要每顿饭都搬进起居室的升降桌。因此在这道橱柜台面之下做了一个抽拉小桌板,它伸出来的长度刚好能让走道内摆下三把折叠椅(图16、17)。
△ 图16 卧室中抽拉小桌板
△ 图17 卧室中抽拉小桌板
厨卫区的设计其实花费了最多心思。设计围绕不可去掉的卫生间管井,做成一个环形的走道,两扇门开往卧室。所有服务性功能,包括一个电磁炉灶台、全尺寸的嵌入式洗碗机、洗菜盆、垃圾处理系统和净水器、冰箱、微波炉,甚至洗衣机都被塞进这个区域。它们充分利用了空间高度,叠放在一起,连厨房必备的收纳部分都一样不少(图18)。
△ 图18 厨卫服务区
设计借用特殊的高度设置了一个置物搁板,放上一些花草,厨房就有了生气。入口玄关,稍稍借用了厨房的一角,让鞋柜、穿衣镜、挂衣架、换鞋凳和大镜子也有了容身之处(图19)。
△ 图19 入口玄关
软装部分采用了普兰、明黄和黑色条纹,加上黑色地面和暖色木头,略带一点海的气息。为了买这栋小房子,高老师卖掉了北戴河的居所,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她留下一些回忆。
△ 图20 房间中的花草
△ 图21 房间中的花草
房子的建造正好赶上2020年上半年的疫情,拖延了很久,也颇费周折,好在最后业主和我都还算满意。家具制造商被反复折腾,却也毫无怨言。一个居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无论大小,都是一个家庭经济承受力和生活想象力的极限,需要很多人共同工作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耐心、细心、责任心,还有反复的沟通权衡都必不可少。人与人相处,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每个人心中积攒起来的美好愿望,可能一不小心就涣散了,而设计师的作用就是把它们重新收拾起来。通过这个项目,我也学到很多,也很感谢我的第一个业主——高老师。
金秋野
2020年10月20日
项目信息
设计单位:金秋野建筑工作室
项目地点:北京市海淀区
建成时间2020年8月
建筑面积:39.8平方米
撰文:金秋野
主创建筑师:金秋野
项目建筑师:王瑶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徐大辉、秦鸿昕、刘楚瑶、常涛、魏斌
业主:高老师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9年9月
建设时间:2019年10月—2020年8月
建筑面积:39.8平方米
使用面积:30.4平方米
基础施工:张业树团队
家具定制:天宫利家全屋定制 张圣朝团队
摄影:金秋野、刘力源
分析图及模型:秦鸿昕、康艺欢
这个方案太棒了,很有爱,很温馨,还有那句“设计问题的根本就是算账,把帐算明白了,方案自然就成立了。”道出了现在室内设计的关键性问题。“一个居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无论大小,都是一个家庭经济承受力和生活想象力的极限,需要很多人共同工作来实现。”这也是业主心结所在。
回复 凡卡·巴卡: su场景用纯白的,然后打好视角导图出来之后;放到ps里面,点选周边白色的场景,然后删掉就好了,ps新增图层,选一个你喜欢的肌理图片,此图层置底,就可以了。
中间的轴测图是PS的吗?还是用别的方法做的?望告知
太喜欢这个方案了
太爱这个方案了,处处体现了设计师对户主生活细节的用心!
回复 凡卡·巴卡: su就可以吧,在识图中选择平行透视,轴测视图
中间的轴测图是PS的吗?还是用别的方法做的?望告知
中间的轴测图是PS的吗?还是用别的方法做的?望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