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央美学生的建筑模型作业,华黎、刘家琨和王子耕指导
本文来自「匠山行记」的投稿,介绍了央美建院的学生张钦泉同学的两份模型作业。
我们常把模型当成是一个次要的概念说明工具,而他的这两份模型在设计理念的表达中占据更重要的角色,并在华黎、刘家琨、王子耕的指导帮助下,赋予了模型更深的含义。
Model.001.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
作者 | 张钦泉
指导教师 | 华黎
完成时间 | 2019/01. 大三上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 点击观看视频
课题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原型设计”是对图书馆这一建筑类型的研究,设计表达自己对于图书馆空间的想象;后半部分则是“在地设计”-原型设计伴随着场地环境、建筑结构、功能概念的引入逐步深化,最终落实成为具体的建筑设计方案。
图书馆原型设计
回溯图书馆的场所精神及其作为知识媒介载体的演变,引出厚与薄、纪念性与公共性、神圣庄严与泛娱乐化等二元关系,以及各种状态的图书馆在现实中映射的探讨。
博物馆 ——(人类历史知识交流的场所)
图书馆 ——(集体记忆的场所)
剧院 ———(集体想像的场所)
△ 历史研究
在概念设计中我将图书馆的三种功能:信息媒介阅读、书库和个人阅读分别类比为三种类型建筑:剧场、工厂和修道院,也分别对应未来、现在和过去的三种知识崇拜状态。
△ 场景想象
图书馆最大的场所特质——“沉默”,令我想到“走廊”这一最具有令人安静的力量的现代空间元素。从概念想象转化为具体空间,这三种类型建筑正好也对应了不同类型的“走廊”(内向和外向、开放和封闭)。
△“修道院”:沉默走廊
在原型建筑设计之中,建筑呈正方内向围合体量,从下至上空间从开放到封闭——“交流走廊”“庭院走廊”“开放走廊”“沉默走廊”;四条风车型交错的楼梯将中心空间划分为四个小庭院和一个中心书塔。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
在第二部分带场地环境的设计中,我选择了位于学校南北校区之间的一块绿地作为校园新图书馆场地。这块场地作为整个校园的中线正对学校大门——可以说是学校的“门面”。场地南侧(图中钟楼)是旧图书馆,南侧也集中了最主要的校园人流。
从概念原型到在地建筑,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围合庭院。基于校园原有肌理的两套轴线,中间“书库工厂”体量直指学校最具标志性的美术馆,同时将庭院一分为二——两个庭院分别面向东侧的校门(校外人流)和南侧的校园(校内人流)。
这个设计在平面中创造出二元对立的两个空间:亲人尺度的校内界面和宏大叙事的城市界面,两侧庭院的景观也分别呼应其对应的两种空间特质。
在剖面上,空间从开放到封闭呈“失重”状态:底层柱廊将人引入庭院之中;二层自由组团的剧场般开放阅读空间;三层则是封闭的个人阅读空间组成的“修道院”。
城市界面 | 柱廊与森林
“书库工厂”
由于模型剖开产生很多细节问题而无法直接呈现模型中的中轴线空间,只能拍到两侧的局部场景。
Model.002.
峨眉电影厂博物馆
作者 | 张钦泉
指导教师 | 刘家琨、王子耕
完成时间 | 2019/06. 大三下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峨影厂建于1958年,历史悠久,是中国电影重要的基地之一。但随着近些年电影产业高速发展,峨影厂在星光之中逐渐黯淡下来亟待更新。峨眉电影厂基地位于成都二环路西段,被二环高高架和成温高架路包围。场地中有多处具有年代感的红砖厂房作为历史记忆,并在楼间空地有成片的高大树林。
场地感知
对峨影的初印象是由城市到自然再到历史工厂的序列片段构成。刚出地铁地铁便被纵横交错的城市巨型高架所震撼,进入厂区成片的树林加上成都阴翳的天气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室内空间,步入红砖厂房随处可见充满年代感的时代标语。
由场地感知,我想到以下初步策略:
氛围:树下空间——图底(室内外)反转
标语:作为历史见证的展品进行拆解成局部片段;
窗口:作为观看媒介,窗口之间观看被观看的关系;
立面:新的网格体系交叉原有轴网体系将其碎片化;
桁架:掀开屋顶暴露结构。
概念设计
△ 初步构想示意
在初步设计阶段中,我将体量置入场地中的长条空地作为园区建筑群的“连接体”;在红砖厂房中,人作为参观者游览建筑(游廊为主);而在新建筑之中人则是参与者沉浸体验电影场景。新建筑体量如同高速路边的广告牌激活被人遗忘的峨影厂,同时与高架桥一同将红砖厂房包围在“峡谷”之中,由此凸显历史建筑的意义。
作为场地中最具特点的红砖厂房,重点在于新旧关系如何交织?首先保留原有厂房红砖立面向内外off set出新的墙体压缩出游廊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个与原有建筑群相对应的均质网格体系。
由此产生的新网格秩序将新老建筑关系相对比,压缩出的新空间又与原有立面成为后窗式的“ 建筑电影”。新的网格将原有立面柱网秩序打碎产生了新的体验。
在功能规划上,我将场地南北划分为三个部分:
· 坡屋顶的厂房:电影(道具)展厅
· 双层厂房:时代印迹展厅
· 南侧空地:成都生活院坝(复制厂房立面)
游廊将老建筑与“广告牌”联系起来。也将原有森林围合成一个个庭院地景,底层灰空间形成园林式的游廊体验。“广告牌”则功能上配合老厂房布置有:电影放映厅、工作坊、沙龙、展厅等空间。新建筑在对城市的立面上故意强调了对应旧建筑的网格体系,希望能产生一些互动关系。家琨老师把方案比喻成“一把梳子”也是非常直观生动。
在整个方案中树成为新的屋顶,内外空间相互转换。自然立体地穿插于建筑空间之中,不同的层高可体验树的不同片段,城市界面和空间的开放,将日常性与纪念性杂糅于新的空间之中。
电影工厂
峨影历史
△ 1958印迹:写满标语的旧砖墙与新墙体夹出的游廊
成都生活
△ 被模糊的室内外
△ 完整图纸
文章编辑 | 匠山行记-黄卉芯
审核 | 匠山行记-33
供稿 | 张钦泉
关注匠山行记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 匠山行记 禁止以建筑学院编辑版本转载,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长期接受各类作品、资讯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