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田里的农具仓库改造——花红耕织馆 / 创霖-泽柏
建筑学院
作者:创霖-泽柏
校对:建筑学院 柚子
背景和场地:千亩粮田里的废弃农具仓库
花红耕织馆位于罗泾镇花红村,花红村处于罗泾镇五村联动核心位置,村域内有上海市宝山区面积最大的千亩粮田。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00平米,项目通过对粮田里废弃农具仓库的整体改造,形成新的功能空间,展现传统的农业耕织文化。
△ 项目远景鸟瞰 ©彭晓凯
耕织馆曾是农具仓库,改造前已废弃多时。建筑主体为砖混结构,墙体为白色涂料,屋顶则是红色陶土瓦,强度及建筑空间已无法满足现有需求。设计需要遵循原有建筑的基底轮廓,又要满足新的使用功能和建筑高度要求,同时需考虑整体造价及施工时限,诸多因素为设计造成了很大的波折。
△ 场地原貌
1. 场地原貌;2. 耕织馆原貌;3. 后勤用房原貌;4. 睦邻点原貌;5. 咖啡馆原场地
耕织馆位于花红村北部,处于广袤的粮田间,南向和西向为大片粮田,北向一侧紧邻河道,东接毛家塘宅。总体共有四处建筑改造项目:耕织馆、睦邻点、咖啡厅和后勤用房。改造后的建筑与独特的场地元素结合,带来独特的观景视角,站在稻田一侧望向场地,稻田、河道、建筑组成了一幅极具美感的画面,展现浓郁的乡野风貌。
△ 改造后粮田里的耕织馆 ©彭晓凯
建筑设计:人文元素与场地元素结合
项目伊始,我们思考了项目本身的独特性,即丰富的场地环境与限制条件的冲突,如何使得建筑融于河道、稻田及民居,同时其形式与功能统一,是此次项目的重点。我们从《耕织图》中汲取了灵感,通过对农民的生产要素“房、田、人、水”的梳理,进行人文元素的提取,提炼出乡野生产生活的场景:粮田里、屋檐下、小河边。
△ 人文元素的提取:屋檐下、粮田里、小河边
△ 形体生成:体块错动与元素保留 ©创霖-泽柏
屋檐下
建筑通过连绵的大屋檐及连续的廊柱空间对人文元素进行回应,墙体隐在大屋檐下,给予一种古朴的视觉感受。作为乡野文化公建性质的建筑,坡屋顶就像是乡村聚落的一种符号,同时也是对原有建筑元素的延续。
△ 连绵厚重的屋檐回应人文元素 ©孙刘振
△ 建筑细部,连续的屋檐 ©孙刘振
粮田里
建筑设计充分考量场地因素,成片金黄稻田呈现的旷达感,毫无保留的向人们展示原野气息。相对自由的宏大稻田场地下,我们希望塑造建筑自身的在场性。建筑本身低调的蛰伏在粮田中,建筑作为一个纽带,连接场地与人的关系。
△ 场地鸟瞰:粮田、建筑、河道 ©彭晓凯
△ 粮田里的建筑,隐去的视觉观感 ©孙刘振
小河边
建筑北侧通过落地玻璃联系室内与室外河道水景。在传统乡野的生产生活习惯中,水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古时候的村民,水不仅用于衣物浣洗、饮水生活,还需农田灌溉,古时临近水源的农田方可称为良田。
△ 小河边的耕织馆 ©彭晓凯
项目夜景
△ 日落后的建筑与人群 ©彭晓凯
△ 日落后的建筑与人群 ©孙刘振
△ 日落后的建筑与人群 ©孙刘振
结语:此地与超越
作为千亩粮田里的废弃农具仓库改造,花红耕织馆设计充分考虑了场地元素与人文元素的结合。从建筑所在地的地理、自然条件和场所性出发,将建筑置身于旷远的粮田里,谦逊地融合在浓郁的乡野风貌之中。同时关注建筑与场地之间的对话关系,建筑与人的互动关系,使其具有超越建筑本身的特性,既尊重自然,又适当的表达建筑的存在性。
△ 项目场地 ©创霖-泽柏
△ 总平面图 ©创霖-泽柏
△ 平面图 ©创霖-泽柏
△ 南立面图 ©创霖-泽柏
△ 北立面图 ©创霖-泽柏
△ 剖面图 ©创霖-泽柏
△ 节点细部 ©创霖-泽柏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花红村耕织馆
设计方:上海创霖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公司网站:http://www.tdi-sh.com/
联系邮箱:archlight@foxmail.com
主创设计师:贺佳
项目经理:张勤
设计团队:孙刘振 胡晓霞 张泽民 狄港星 郑梅梅
项目设计 & 完成年份:2019.11 - 2020.10
建筑面积:486.15㎡
项目业主:罗泾镇人民政府
项目地址:中国 上海 宝山
摄影版权:彭晓凯 孙刘振
合作单位:上海宝建 (集团) 有限公司,棕榈设计有限公司
回复 枫: 你难道不觉得这不是设计,这是套路吗?这种壳,全世界都有,亏他拿的出来,敢讲,钱交的够多,笑死了。
干净简洁,和场地结合的挺好的。
回复 學習新思想: 的确!算是廉价的东西。之前还是没看清。
你难道不觉得这不是设计,这是套路吗?这种壳,全世界都有,亏他拿的出来,敢讲,钱交的够多,笑死了。
回复 學習新思想: 大师,看看你的作品O(∩_∩)O~
你难道不觉得这不是设计,这是套路吗?这种壳,全世界都有,亏他拿的出来,敢讲,钱交的够多,笑死了。
整个建筑在这样场地里很舒服
干净简洁,和场地结合的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