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式建筑
作者:如式建筑
校对:星期八小镇
引子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已胜利落下帷幕,展会期间我们为园区建造了一栋供游人驻足、休憩、赏景的滨水建筑,建筑选址于妫汭湖畔,我们将其命名为“延波小筑”,实践并创新传统文人意趣。
建筑场地为湖岸缓坡,茂林掩映、隔水与园区焦点建筑中国国家馆毗邻。站在中国馆二层露台北望,远山近湖,层林叠嶂,游人隐现于湖岸岛屿之间,颇似一幅动态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卷。为传达中国传统空间设计理念,我们追寻画坛巨匠董源画作中水岸山林,亭舟隐现的山水人居图景,敲定了“行望居游”的画意式设计策略。
△ 董源(五代) 《夏景山口待渡图》
对于建筑形象,世园会管理方提出要重点考虑中国馆二层北露台视点,从这里向北远望,滨水建筑要能自然融入到林、岛、桥、阁,甚至关照更远的海坨山余脉。而自然的融入也正是我们想要达到的设计状态,我们更希望基于自然建造的设计观,找寻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本土答案。
世园会的非典型屋顶营造
中国传统营造中最具想象力的当属造园。园林与书画同源,造园不是孤立的建造,而是构建一个相互联系的语境,山水树石、径庭屋宇彼此因借,既独立成型,又对话相融。
我们的设计截取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屋舍的双坡屋面,在场地内勾画出一道似是而非的屋顶,将其覆盖于场地之上,状如水边一处山坡,形成陂池相映的格局。山墙面完全打开,将屋宇下的行旅流线完整揭示,穿越树林、庭院、竹堂、月台四组空间。从湖对岸看去,游人好似由屋中进入,山中穿出,直抵水边,完成行、望、居、游的感官体验。建筑似山非山,似屋非屋,与自然促膝交谈,又各得其所。房屋朝向选择一坡朝向主路,保持正常的檐口高度,另一坡朝向湖面,屋面直接向水面延展,几乎逼近地面。檐口的高低之态,远就永宁阁,近接妫汭湖,呼应成趣。
木竹营造,随形制器
滨水建筑的材料选取木、竹等自然材料做为主材,分别构成木架、竹墙与木瓦屋面三种建筑要素。建筑结构采用重木结构体系,利用现代胶合木塑形能力,解决了屋面反曲形态。梁、柱拼接均采用工厂加工,现场安装的装配式作业方式,以应对展会颇为紧张的工期。竹墙从水泥台基四面挑出,如竹帘般包裹空间,同时借助大屋顶之下的暗与室外环境的亮形成反差,让林景湖景由竹墙透射而入,与竹墙相互叠映。屋面选用木望板配防水层挂木瓦的现代做法,较之传统木望板砂浆铺青瓦的做法减轻了屋面的配重,达成木结构的节材节用。建筑用材因势利导,随形制器,寥寥几笔勾勒出滨水建筑简约闲逸之态。
闹中取静
博览会开幕后,每天数万人游园,妫汭湖边中国馆,永宁阁花海梯田以及妫汭剧场构成环湖观赏路线,游人来来往往,穿梭如织。从中国馆二层露台北望,游客步入“延波小筑”,皆隐没于屋面之内,仿佛与外界隔绝,在世园会喧嚣中觅得一份静谧与闲适。偶有游人站立于月台之上,则与建筑弯曲低垂的形态建构出“山口待渡”的出世意象,远山近水之间,小筑如舟如庐,延波乘爽、如在画中。
△ 构思草图
△ 轴测图
△ 平面图
△ 南立面图
△ 东立面图
△ 西立面图
△ 剖面图1-1
△ 剖面图2-2
△ 剖透视图
△ 节点详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延波小筑”
主创建筑师:邢迪
世园会总园林师:严伟
设计单位: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严伟工作室
设计人员:邢迪、王行、胡依然、李威、夏良庆、王贤
结构设计:涂志强
电气照明设计:李珮青、王行
创意支持:如式建筑(中国)、建构工房(日本)
建筑摄影:迟增磊、许雅靖
项目地址:北京延庆世界园艺博览会
业主方: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事务协调局
施工单位:北京建工集团
主要材料:胶合木、原竹、清水混凝土
建筑面积:420平方米
完成时间:2019年4月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 如式建筑 禁止以建筑学院编辑版本转载,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长期接受各类作品、资讯投稿。
在环境中的感觉还挺好的,中间部分也有其他评论里的问题
这个建筑现在还在吗?有没有被拆掉?
这个造型可太多人用了
1992年西班牙世博会日本馆安藤忠雄作品感觉上差不多
感觉效果一般,中间突出的那块有点奇怪
中间那部分太大了,有点突出,体谅感,比山上的塔要大,有点抢戏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