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建筑是变形金刚
在建筑圈,创新已经是陈词滥调,“打破边界”变得不再高大,跨界也谈不上新鲜。
建筑的定义,除经济、实用、美观外,一种不被注意到属性逐渐被提高——媒介。
当然建筑很早就是媒介了,因为古典建筑大多数时候是象征和权力的媒介,是神权、宗教和人对话的媒介。它们改变和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但却是一个静态且单向的过程。
Lincoln Cathedral
假如建筑能和人互动?不是以思想这么沉重的内容而是更为普遍的形式和人们达成交流呢?
可以把建筑想象成一架变形金刚,人们可能还会关心它的美丑,但更想知道的是如何和变形金刚对话,如何让他保护人类,人类又如何与他们成为朋友?这个交流的逻辑比起它的形式变得更为重要。
交互是一种行为,建筑是一件东西,任何东西都会存在着交互的行为。
交流互动其实是一种古老的对话方式,但它才成为一种研究和应用学科的时间并不长,设计这种逻辑的人通常被叫做交互设计师。
©Jason Bruges
我们必然会迷茫,互联网时代的人,到底需要什么建筑,这是一个从安卓和苹果开始席卷全球开始就让建筑师疑惑的问题,到今天已经十年多,我们似乎都没有答案。
假如从内部我们找不到答案,那也许从另一个角度观看建筑,我们会有更多的理解。我们不妨以交互设计师的视角来重新解读建筑。
02
一个交互设计师的经历
纳秦是一个交互设计师, 不过她上学那会儿,整个世界对“交互设计” 这个概念的定义还处在一个初生的阶段。
在她过去的十几年中, 经历了互联网时代的爆发, 泡沫的破灭, 以及回归尘土后的新生, 交互设计这个学术领域也逐渐有了更加明晰的体系和框架, 并且开始和其他领域融合发展。
它并不只是大多数人习惯性的理解的网站或APP设计,而是研究万物互动的规律, 从而创造出更加有意义的交互系统。
纳秦
传统上感念中的“交互系统”大多局限于屏幕,比如手机、电脑, 智能家电等等。
但是,技术的进步正在逐渐瓦解设备的限制,今天物联网(IoT)的快速发展, 已经将这些交互带出屏幕,进入人们熟悉的, 传统的, 由多元化材料组成的现实世界, 融入了平平常常的每一天。
©Ashari Architects
在未来的几十年内, 这一趋势仍会持续和不断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 建筑与环境设计的领域也将被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除了物体和空间本身, 建筑设计师还需要更多的关注物理空间里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互动体验, 以及技术和建筑环境将如何相互影响。
©Jason Bruges
纳秦和她的团队的设计对象也从一开始的网站逐渐扩展到移动应用, 人工智能, 以及更广泛的服务设计。
在她看来, 建筑可以禁锢人的思想,也可以激发人的灵感, 可以使人与外界隔绝, 也可以曾为人与外界联系的纽带。
几百年来,建筑师们专注于设计我们的物理环境来定义我们生活的框架。建筑的结构直接关系到我们每天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那么, 如果建筑物能对人的行为做出反应呢? 那会有什么改变呢?
纳秦
在今天, 交互设计即可以像材料, 结构一样, 作为建筑环境中的一部分而存在, 也可以重新定义建筑环境。
交互设计可以创造一个智能的”灵魂”, 而建筑则可以为它打造一副身体。
交互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正从相对的两个方向朝着相同的目标前进, 用不同设计方法尝试将交互系统从传统屏幕转移到物理空间中去, 探索未来的交互建筑和空间的可能性。
©Jason Bruges
03
转专业意味着什么?
对建筑学生而言,转专业已经成了每个学生都会在闲暇时思考一下的问题。在整体的大环境下,在媒体的报道里,在前辈耳濡目染的后悔陈词中,深处理想国的建筑学生偶尔会冒出逃离的念头。
渐渐地,大家并不排斥转行这件事情,反而把转行变成建筑学的延伸,换一种方式实现拓宽边界的构想。
转专业并不意味着抛弃了五年建筑教育的累积。
©Jason Bruges
纳秦曾经说过一个很恰当的比喻:一个苹果,不同专业背景的人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 营养师会关注苹果的营养价值,美食家会关注它的口味,厨师会关注苹果的烹饪方法等等,但苹果还是那个苹果。
如果你是学习建筑的或者平面的, 或是任何一个专业的同学,你可以把自己的着眼点改变一下,再去审视自己之前的领域,自然就会发现可以做交互设计的切入点。
建筑设计转交互 ©RAC
从这个角度理解便会对转专业有新的认识。正如前面所说,建筑是一个迫切需要打破边界重新思考的领域,转专业更多的是一种重新理解建筑的方式。
那不代表未来你就做不了建筑专业的工作,当然也不代表人生就一定会马上发生改变。
只是思考的越多,看的角度越广,能够想到和选择可能性就会变多了。
拿交互来说,在这种强调交互的过程中,我们有可能会跳出过去我们一直以视觉美为焦点的表达,而更接近从建筑的本质去思考。
转专业、交互思维、留学,如果你想更加深入去了解这些内容,5月9日,纳秦老师会在建筑专教平台上公开直播,相信你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报名
PC端:点击此处
移动端:先把本文发送至微信“文件传输助手”或任意好友后,在微信打开文章,识别上方二维码或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