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四月十六号,现在是凌晨1:00整。有许多学校选择在今天公布了自己的学校的分数线。毫无疑问,又是有人欢喜有人愁的一天。
消息嘀嘀嘀响个不停,有的小伙伴表示开心 。
有的小伙伴表示侥幸。
而有的小伙伴,则不幸落榜,他们故作轻松的语气让我知道他们只想找个地方发泄一下,而我不必回。
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刻,深有感触。一串数字将大批考生划分为两种人:进入复试的与没有进入复试的,着实残忍。
我仔细地反思与检讨自己:
我忽略了什么?
做错了什么?
漏掉了什么?
为什么没有能够让所有小伙伴都开心地考上心仪的学校?
以及为什么,快题——这本该成为考核学生设计能力的一项科目,却逐渐成为一种脱离于设计本身存在的东西?
因此在一番头脑风暴以后,我决定写下本文。以作为对当前建筑学快题考试中的一点思考的记录。
快题,作为考研的一个科目,存在最终目的就是选拔人才。选拔什么样的人才?美国科学院提出了36种研究生需要具备的能力,其中关于专业能力的有13项
当然,这是老美的评价标准,但是它确实反应了一定的对于研究生人才的能力共识。如果你想要画一幅好的快题,你至少得做到:
1.能辨别事情的轻重缓急:快速分析场地内的主次矛盾;
2.具有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此来把控建筑形象和空间;
3.对环境条件和事实的理性判断:理智地分析基地的周边条件;
4.减少主观臆断:避免任何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一切从现有条件出发。
5.对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洞察力:了解建筑设计的社会性。
6.有系统、条理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至少一套熟练的设计手法。
7.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建筑设计本身就包含理性的推理,例如功能分区,流线制定等;
8.从表面现象推导本质问题的能力:如何从表面的场地提炼出设计方案就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9.做出合理假设,并设计方案解决:这不就是快题的考试内容吗。也就是说,快题不仅能考察考生能力,相较于普通的试卷答题,快题能考察到的还更多。
我们再回忆一下我们平时的课程设计是如何做的:一般低年级面积小,一人出一个方案,到了高年级,往往会组队出设计。假设一个组3个人:思想大师、画图工具人、腿部挂件三人组合。
大师带头,工具人出力,挂件打气。三人合作,半学期下来也得了90分的好成绩。那这三人的能力是一样的吗?显然不是。
大师觉得自己想法出众,但是却不知道如何表达设计。
工具人觉得自己画图精美,却对设计思路不闻不问。
挂件当然是赶快请前面两个吃饭,下次好接着躺平。
很明显,出卷老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快题的存在是一场剔除外物帮助的自我考核。
你,一个人,带着画板、尺子、马克笔站在考试的课桌前,只有这个时候,展现的才是你自己的真实实力,这个赤裸的你才是最真实的你。
很多人可能要说了:这不对啊,好多人也没啥实力,背了一个造型就考上了,快题就是不公平!垃圾!僵化的体制教育!这种情况存在吗?YES!但是会持续下去吗,很明显,NO!
大家必须得知道:万事万物都在发展,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快题也是。可以说快题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三个时期:
①着重于表现手法:早期大家对快题都不熟悉,许多人的画面表现简直一言难尽,这个时候一个优秀的效果图自然会得到老师的喜欢,这种情况以讹传讹下就变成只要马克笔画得好快题就牛逼了。
②着重于建筑形式:再到前几年,出现一种情况,大家都去背造型、背立面,看见好看的,也不管和平面能不能对应起来,差不多就给放上去。甚至还出现了一个词“效果图欺诈”,说的就是这种专门去背造型的人。
③着重于机构风格:到近几年,甚至出现了一种风格,叫做“机构风格”,看你的快题就知道你在哪里学的。这其实就是进阶版的背造型,只是不同的机构有自己的造型库。
而如今再来看,效果图在分数中的占比逐渐降低,甚至有题目明确不要求上色。造型和平面如果对不上,在阅卷是肯定是当场爆炸。而机构风格也是越来越被阅卷老师排斥,分数都不会太高。
为什么以前立竿见影的招都逐渐失去了作用?
在大家造型能力都不强的时候,默写的造型在乏善可陈的造型面前就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而当大家造型能力都不错的时候,生硬地抄袭肯定就落得下成。
在大家自己总结造型的时候,“机构风格”与之相比,就像正规军打散兵游勇,谁能敌得过呢?但到如今,“机构风格”却成为千篇一律的工业化产品,什么东西能卖得过工业化产品?自然是用心打磨过的精品。
随着一年一年的迭代,如今的考试设计之外的东西基本上都大差不差了,接下来就是真的见真章的时候了。到这个时候,快题的评判终于迎来了他的核心:设计。
但是如何做好一个设计?在最开始,你需要打好你的基本功底。
什么是基本功?当然是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防火距离、疏散宽度、动静分区、人群分流、建筑模数、柱网排布、效果表现等。
不知道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就不知道建筑该做多少层,每层做多大。
2020快题144分状元的黑白稿快题练习作品
不知道防火距离、疏散宽度,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臆想。一旦发生火灾,终生负责制就是建筑师的催命符。
不知道动静分区、人群分流,空间再漂亮,那能用吗?
再至于建筑模数、柱网排布这些都是基础中的基础了。是一切功能和空间建立的基础。
基本功底就是你的底子,就是能够在六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内,按时完成一幅大差不差的快题的能力。一个很遗憾的趋势是,在大家都追求设计理念与概念的时候,对基本功的重视程度却越发低下。
相信大家近几年也听说了许多复试神仙打架,400分沦为调剂的故事。或许也些许的夸张,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事实:考研正一年比一年艰难。
考研不是一个卡位赛,而是排位赛,我们要超越的也从来不是什么分数线,而且考场四周一起考试的同学。
录取线不断提高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从前只靠求稳,只靠求不出差错的快题已经越来越不稳了。或许不会挂科,或许能过院校线,但很难进入录取线。当然还存在着复试翻盘的情况,但是我们不能带着这样的想法进入初试,取其上者的其中,取其中者的其下。
那靠什么取胜?设计!快题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考察设计,现在的状态才是快题本该有的状态。我们没有退路,只能用设计这个磨刀石来打磨我们的剑。
设计上的差距无法像效果图一样短时间内快速弥补,也没法在机构的“造型库”中迅速提取。本身成绩就差,用一个假期突击突然逆袭考上的故事在以后会越来越少,考研会越来越眷顾那些强调设计能力和设计思维的人。这样的快题也将会越来越符合他筛选人才的作用。
设计能力就是快题的最终形态了吗?并不是,设计能力是建筑最核心的能力,但建筑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其所涉及到的内容不仅限于设计。会越来越多的考察大家的视野宽度。包括:
城市视野下的建筑设计
历史尺度下的建筑设计
自然环境下的建筑设计
逻辑思维下的建筑设计
......
这些与设计能力并不冲突,如果设计能力是纵坐标,考察的是深度,那这些方向就是横坐标,考察的是广度。其广度也将会随着考试中设计能力的进步而不断扩展,甚至于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题目,在许多学校的快题都有这个趋势。
这就对考生平时的积累要求更多,如果对城市、历史、自然、人文、科技等这些没有一定的了解,面对这些快题很难找到入手的点。
所谓经典快题,就是主要针对建筑功能, 空间本身的快题。考点主要在于如何塑造一个实用而优秀的空间。
较早期的快题一般只会布置一个小面积的建筑,到后期考试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难度也越来越高,增加难度的方式就是对设计的某个设计内容进行限定,增加设计的局限性。例如限定柱网、限定立面、限定剖面、限定体量等。
①限定柱网:大多见于改建项目,原有柱网必须保留,需要注意的是梁也必须保留,设置楼梯会有撞头问题,这题目现在也较少了,因为柱网对设计的限制还比较小。这类题目考许多学校都有考察,像是2011年重庆大学的初试厂房改造、2010年同济大学的艺术画廊设计。限定柱网还有一种变体,就是集装箱建筑,本质上也是限制了柱网,如浙江大学2012年的集装箱餐厅。
重庆大学2011年社区活动中心——2019年400分选手作品
②限定立面:建筑几个面已经被限定,需要根据立面上的开窗来反推内部空间。例如同济大学2012年的公园茶室设计、东南大学2014年的厂房改建汽车展馆。或者建筑四周有几面紧靠相邻建筑,无法开窗,这样对采光就会有很大的要求,并且在画效果图时,许多角度都会受到限制。例如同济大学2005年的社区活动中心、同济大学2008年的青年旅社。
同济大学2005年社区活动中心
③限定剖面:已知建筑的剖面,反推建筑内部空间,相较于限定立面,限定剖面会对建筑轮廓、建筑层高、部分建筑空间有直接的限定。使得能发挥的余地更少,因此难度也跟高一些,目前限定剖面的只有重庆大学2013年的办公楼设计。
重庆大学2013年办公楼设计——2020年理论状元平时练习
④限定体量:给定建筑的长宽高,在一定的体积里面进行设计。如同济大学2013年推免复试的冰块融化、东南大学2015年推免复试的艺术中心加建。或者通过场地周边建筑对场地内建筑体量进行限定,这类常见于各种传统聚落新建,极高的建筑密度对建筑基本上限定死了建筑的体量,例如重庆大学2010年的社区活动中心设计。
重庆大学2010年社区活动中心设计——2019年400分选手
⑤限定人物:这类快题给出了使用建筑的具体人群,甚至具体到人物性格,多见于住宅。通过分析人物的活动模式来给出一个定制化的空间。如经典快题主要考察的内容就是对空间的操作,在不断增加的限定当中,如何做出丰富的空间。
重庆大学2018年复试快题
在这类考试题中,我们没法像平常一样从平面入手操作,需要大家对剖面设计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展示一个空间最好的方式是模型,其次就是剖面,剖面设计一直都是设计中重要的一环。
随着城市设计的发展,建筑师的视野不能只局限在建筑之中,由建筑设计出发,越过建筑的外墙,进入到城市领域是现在发展的一个方向。
2020快题144分状元的快题练习作品
近年来这方面的考察也越来越多。考察的内容也不再只是单纯的空间设计,而是需要从交通、建筑群、景观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随之而来,总图占的分值也相应扩大。考察方向一般有两种:
①单一场地规划:一种是给一块地,让你做建筑群的布置,再选择其中一栋做建筑设计。例如同济大学2013年的滨水产业园和会所设计、重庆大学2014年的城市发展中心规划等、重庆大学2015年的酒店规划。
②多块场地规划:另一种则是给定几个分散的场地,需要综合考虑这几个场地之间的联系,一般采用轴线来进行连接,并采用相似的景观、建筑群布置。例如东南大学2011年的学生公寓设计、同济大学2011年的商业综合体设计。
2020快题144分状元的快题练习作品
这类考试需要吸收一些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知识,在设计时需要注意场地结构的搭建,要确定主要轴线、节点,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联系,一个好的骨架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
另外还需要了解更多的场地布置知识,例如车行入口开口退距、地下车库范围与出入口设置、消防环道的设置、消防扑救面的设置等。
在设计建筑单体时,应当考虑将建筑单体纳入整体规划之中,要符合场地的空间序列、轴线节点的布置、与周围景观互相渗透。说白了,就是你建筑的样子要与你设计的环境相融洽,该切角切角,该做院子做院子。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重建近几年越来越得到重视,快题中历史建筑出现的频率也是越来越高。但这里的历史尺度并不是直接对历史建筑进行改建,而是针对历史建筑的扩建与新建。
这一类考题相较于前两种而言会简单许多,因为:
一对空间的限制较少。
二不会增加题量。
自由的灵活度也就意味着上限极高,在场地和建筑设计上需要考虑的重点就是如何与周边历史建筑相呼应。
2019年初试前三日常训练
①扩建:扩建是在原有旧建筑的基础上增加体量,需要我们处理好新建建筑的连接,两者之间的区别于联系。这类考题非常多,例如同济大学的2007年的乡土历史资料陈列室、同济大学2014年的社区活动中心、重庆大学2008年的科技楼扩建等等。
②新建:一般是在历史街区内,历史建筑旁设计新建筑。设计这类建筑时最主要的是对周边历史文脉的回应。例如重庆大学2017年的考题,让考生在三个功能中选择一个进行设计、同济大学2015年的建筑艺术交流中心等等。
重庆大学2017年的功能三选一——2020总分状元训练作品
面对这类建筑,我们首先需要注意与历史文脉、城市肌理、城市界面的联系,注意与周边体块的大小关系、积极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主动退让活动空间。同时要妥善处理好新旧建筑在功能、结构和风格上的统一。
在具体设计中一般有两种做法:
一,是与原有风格相融洽,继续使用原有建筑的材料与风格,整体风格偏于低调。
二,是强调新旧对比,在旧建筑旁置入的新功能从体块、材料、高度、空间各个维度都与旧建筑拉开差别。一般用圆形、斜线这些异质的元素。材料上尤爱使用大面积玻璃。
自然环境,算是建筑的永恒话题,在考试中肯定也少不了。自然考的方式非常多,本身地形的高差、场地内的保留古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这些全是自然。
在平时的设计中我们就本身会进行考虑,而到如今,自然已经变化成了一种人工的自然、可控的自然。例如对自然元素运用的被动式绿建。最经典的自然考点就是高差与保留树木。
2019初试前三快题日常训练
①高差:高差一直以来都是重庆大学的特色,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学校偶尔也会涉及到高差。
高差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场地平整、挖填平衡。通过适当的土方量将场地改造为几个一层高的台地。当然无法做到整层的缓坡也可以保留作为特色的建筑空间来处理。
除了这种建筑体块直接落在地面的方式,还可以用架空、下挖等方式。架空可以创造出出丰富的灰空间,下挖则不太建议。这一类考题非常多,上文中许多考题都会涉及到高差,除此之外,重庆大学2012年的商业步行街设计、2018年的文化展示中心设计、2019年的村镇文化中心设计等都是,还有同济大学2013年的山地会所设计、清华大学2013年的北方社区文化站等
重庆大学2019年的村镇文化中心
②保留树木:保留树木在快题中已经发展为政治正确,场地内可能有一棵树、两棵树、三棵树、一群树,你要是敢去砍一棵,就等着挂科吧。
我们要做的就是两个方法:退让和迎合。先保证退距,再用建筑形态和功能进行呼应,到如今这已经不是太难的考点了。保留树木一般也不会单独作为一个考点来进行。考过的学校太多了,这里就举两个经典的例子,同济大学2015年的游客服务中心、天津大学2013年的森林公园餐厅。
重庆大学2016年的竹艺工坊——2020总分状元训练快题
③景观园林:当然,除了拿这种单一元素进行考察,还会与景观园林相结合,在一整个环境中去从选址开始就综合考虑的。这需要我们对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了解。
在场地选择上就要选择景观较好的地方,同时在内部空间布置上,将主要空间、咖啡、茶室、活动等能开放的公交结合景观开放布置,创造丰富的灰空间与露台来回应景观,在景观良好的方向,可以设置具有框景功能的体块伸出去。这类快题有天津大学2014年的湿地文化展示中心、东南大学2011年设计周的林间雅集等。
2019年初试前三快题训练
④绿色建筑:另外就是和绿色建筑相结合的建筑设计,这类主要考察的是对绿建手法的了解。被动式绿建设计是一种地域化设计,不同地方的要求并不相同,这需要对报考院校所在城市的气候与常用绿建设计手法有所了解。例如同济大学2014年的生态塑性。
上述考点所涉及到的功能,除了社区活动中心,与大家的日常生活都具有一定的距离。而现在建筑师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如何社会化地看待建筑问题,许多问题也不可能只能在建筑层面解决。如何多方面综合考虑,解决日常中常见的问题,这是建筑业的新问题,也是我们快题中的新问题。
这对大家而言需要对平时生活更多的观察,对社会现象有更多的思考,有更多相关理论知识作为铺垫。这类考题贴近日常生活,使用人群繁杂,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人群分类、流线分类出发,再结合场地进行综合分析。比如说:
要不要架空来连接建筑两端的道路?
要不退出广场营造公共空间?
要不要架起连廊来与周围的建筑功能相结合?
这些都属于从建筑的角度出发去处理一些局部的社会问题。例如天津大学2016年的菜市场设计、重庆大学2018年的轻轨站旁的展览设计。
重庆大学2018年的轨道交通旁的展厅设计——2020总分状元
虽然今年颁布的政策对研究生的招生数量进行扩张,但是依然无法匹敌逐年增加的研究生报考数量。
考场如战场,如何才能让自己不成为角逐中的炮灰,那么你首先要先转变自己对于快题的刻板印象。
我们越来越不敢说,快题这样的东西存在着某种套路和模板,而事实上,快题其实就是设计的一部分,它的核心价值依然落在设计二字。
把握全局,洞察秋毫,灵活应对方可战无不胜。望本文能对2021年以及未来考研的建筑学学子们有启发一二。
大家冲鸭!
极点设计
辨别场地和建筑空间的主次矛盾 并优先解决主要矛盾是一个好作品的基础,我认为。
表情包我先偷摸留着了
回复 龟七才俊山路崎岖: 说的很棒
辨别场地和建筑空间的主次矛盾 并优先解决主要矛盾是一个好作品的基础,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