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难度:★★★★
评图日期:2019.12.08
解题讲师:好夏师兄
建议训练时间:6H
基地解析:
场地位于深圳城中村入口处。整体较为平整,周边都为城中村握手楼,整体用地面积较小,且为异形平面。进入基地可通过西侧城中村主干道,也可通过南侧城中村次路进入。基地南侧隔路相望城中村入口小公园。整体环境氛围良好,且题目要求的住宿、办公一体化单元空间所需的南向日照与景观空间方向重合。无疑题目对南侧的渲染是很明确的,大家需要重点去打造南侧单元空间与共享空间,以充分利用景观及采光,呼应考点。
设计策略:
①整体建筑用地面积较小,建筑面积较大。且题目要求模块化单元布置,再加辅助共享空间等,应考虑相对集中式叠压、扭转、穿插布置功能空间。但最终在顶层总平面体现可以打散处理,以呼应周边城中村建筑肌理。
②整体分区要考虑底层公共空间,上层住宿单元布置来分区布置。且如果想要打造更加丰富的底层公共空间,可以尝试底部2层都为公共空间,上部4层为住宿单元空间。
③对于东北中部异形用地拐角处,可结合建筑体量,留设小庭院空间,缓冲建筑间的狭小尺度感,提升环境小气候空间。
④尽量保证各单元空间有或大或小的阳台活动空间,且最好保证每层单元空间间有或大或小的共享空间层次置入。
⑤此题共享公共空间面积较小,主要使用功能空间为住宿/工作单元,故推荐由主到次进行设计,即由上到下设计各层功能平面,上部各层住宿单元空间可由一个基本单元扭转、推拉变化而来;下部的公共空间只要跟随上部基本单元原型填充排布即可。
注意问题:
①上下分区要明确,最好不要出现较为私密的上层住宿/工作单元与公共空间共处一层。因为整体建筑体量,每层空间尺度较小,所以导致难以舒适过渡。
②对于住宿类型建筑设计,一定记得最后在图幅中补充1:75/1:50的单个住宿单元平面排布及大体尺度图纸。对于这个题目,格外重要。
③注意偷面积问题,要尽量保证各单元空间的面积,及合适的进深和开间尺度。
④对于住宿类单元来说,不一定需要每个功能空间均面向南向采光,只要保证主卧空间为南向,其他功能空间亦可北向或东西向采光,只不过南向最佳。对于此题目来说,做方案时发现横向布置各单元较难出现舒适整体布局时,可考虑短边向南,并补充阳台空间应对景观。
从标题中提取主要设计目标:
1.创想:
创意、创客是现在较为活跃的词汇,一般都与共享、办公、多功能空间几个关键词紧密相关。本题目需要注意公共办公区与居住功能适当分离。并在各单元组团间置入足够的共享空间。
2.家:
居住单元、应满足居住的基本的采光、通风、私密等要求
(1)考点提取:
1.住宿建筑特征:
私密性、共享性、单元式,反应在建筑性格和空间特征上
创想空间特点:交流空间、共享空间、景观需求
2.住宿单元特点:
动静分区、景观最大化、创想办公空间、模块单元体现
3.功能流线:
功能分区、模块单元排布、造型设计
4.异形场地处理:
功能排布、场地设计
5.岭南建筑特征:
采光、通风、架空、灰空间
6.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四件套,包括无障碍停车位、坡道、电梯、厕所
(2)场地信息、数据计算:
总建筑面积:2500 ㎡
建筑用地面积:1440 ㎡
建筑密度:≤50%
首层建筑面积=建筑用地面积X建筑密度=1440X0.5=720 ㎡
一般不会卡着建筑密度做
所以层数可以是4F或5F,或局部5F
建筑高度:H ≤24m,最多做6F (≤ 3F直接pass)
(1)场地地形及周边环境分析:
1.人流动线:
主要:基地位于城中村主入口,人流量在西侧较大。
次要:南侧正对村口小公园,人流稍少。
2.车流来向:
西侧城中村主路
结论:
西侧可布置主入口/次入口
理由:车行、人行较为集中,南侧可布置主入口/次入口
理由:考虑南侧小公园吸引人流及开放性
(2)场地主次入口设计确定:
1.主次入口:
主入口:此题目主入口开设没有太大限制,但主入口的选择不同会影响首层空间内部功能的排布和对景观的呼应形式。
次入口:此题目人流来向较为多样,建议开设1~2处次入口联通主入口门厅空间,以满足人行多样性。
(1)景观分析:
1.主要景观:
城中村主入口处,即场地南侧的小公园为本题的主要景观面,由于其刚好处于南侧,因此结合采光第一原则,可考虑对其充分利用。
2.次要景观:
周边城中村的旧有肌理也是一种景观,但很次要,且站位需很高才能感觉到其全景。
(3)景观应对策略:
1.架空引入景观:
外部借景+自建景观
主要功能空间借景于外,次要功能空间赏自建景观;
首层架空打开也可欣赏南部主要景观
(3)虚空间应对策略:
2.登高看景:
外部借景+自建景观
主要功能空间借景于外,次要功能空间赏自建景观;
双首层概念,首层较为封闭,直跑楼梯直通二层,形成剖面“登高看景”的趋势
(3)虚空间应对策略:
3.退台观景:
充分外部借景
主要功能空间借景于外,共享空间也尽量保证景观最大化利用;
可利用单元快特点形成退台或层叠关系,产生架空/平台空间,充分利用景观面
功能布局:
1.多功能厅:200㎡
注意点①:不起坡
注意点②:占地面积较大
注意点③:室内无柱、3个门
注意点④:上部最好不要不知其他功能空间
注意点⑤:尽量避免对其他功能空间的影响(缓冲空间、无柱大跨)
法①:多功能厅占据异形区域,以保证主体功能处于较为完整的基地空间;
法②:多功能厅扭转占据异形区域,保证主体功能形体完整的同时与周边城中村建筑围合形成小庭院空间;
法③:多功能厅与后勤功能空间占据北侧采光与景观较差区域。将南侧完整用地留给主要功能空间;
2.组团布置:160㎡×10
注意点①:景观与采光朝向统一,最大化利用。
注意点②:体量关系呼应题目要求,突出模块化特点。
注意点③:共享空间置入组团之间,呼应题目创客元素
注意点④:共享空间与组团共享景观。
法①:多功能厅占据北侧采光、景观较差区域,主要功能空间及组团短边利用景观及朝向,以此来保证单元数量最大化;
法②:去掉若干组团,并将部分组团长边向南,以保证中部组团的采光不至于出现黑房间及间接采光房间;
法③:组团占据西侧大面积主要用地,并在中部设置采光及改善小气候的中庭空间,同时也可将北侧单元无景观观赏面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法④:以法三为原型,为避免上部组团影响底部多功能厅大空间,将报告厅斜置,并将组团短边向南或局部悬挑;
3.组团布置平面探索:160㎡×10
依据单个组团开间进深的一般尺度,强排单元后逐步改进单元排布方式,最终确定基本原型,带入转换为各层平面形式。
4.组团布置立体探索:160㎡×10
将组团立体化,不局限于平面简单矩形户型的排布,还要结合平面L型空间及复式结构一起打造多样化户型,以满足题目要求。
5.组团布置立体置入的思考过程:160㎡×10
结合南侧景观最大化原则,在单元组团间置入共享模块
6.最终确定方案
133分考场方案——各层住宿单元排布方式。
133分考场方案——首层附属功能空间结合上次单元排布原型置入功能及景观通廊空间。
133分考场方案——整体效果突出住宿单元及共享空间对南侧景观面及采光面的充分利用和共享。突出整体体量的单元式模块化感觉。
方案一:
优点:
①体量整体较为集中,但组团单元分布巧妙
②最终立面体现出单元式特点
③多功能厅消化一些用地空间
缺点:
①室内无障碍设计缺少垂直交通
②整体体量关系变化止步于南侧,西侧变化较少
方案二:
优点:
①几乎所有组团单元都在南侧
②共享空间与住宿单元共享南侧采光与景色
③立面也可体现出单元式模块化特点;
缺点:
①多功能厅布置不合理
②共享空间大小均置,没有尺度变化,缺乏亮点。
方案三:
优点:
①体量连贯统一
②符合单元式模块化空间特点
③不同尺度共享空间与住宿单元共享采光与朝向
缺点:
①室内无障碍设计缺垂直交通
②全部户型都为跃层缺乏户型变化。
③整体建筑肌理与周边城中村肌理难以融合统一。
各住宿/工作单元内部布置细节:
主要考点:
住宿单元布置很重要——约束单元排布及进深、开间尺度,是我们排布功能空间的第一步工作。考场上建议最好结合1:50及1:75的放大单元详图展示。
1.总平面图:总平形体呈A字形朝向景观面开放,在内部又植入一个小庭院,切南侧体量底层架空,对于景观的呼应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基本保证了房间朝向的合理性。
2.平面设计:平面做到了最基本的功能分区,单元的形式也有变化,总体来说比较丰富。在一些节点的处理上也比较精彩
3.空间设计:着重处理了两个部分的空间,一个是主入口到咖啡厅的水院部分;另一个是每一层错落布置的公共交流空间。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整体的丰富空间。
4.造型表达:效果图造型凹凸的明暗关系很好的诠释了单元式的建筑特征,并没有像大部分公建那样处理的平平无奇。整体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1.总平设计:除了体现本次题目的设计策略之外,还从总图中体现了穿插关系在平面上的表达。是一份较为完整与优秀的总图
2.空间设计:一层空间的通透性,开敞性,公共性,共享性都体现出来了,二三四五层的单元房空间也体现了共享空间,通过体块横竖的上下堆叠,错落有致地营造了丰富而有趣的共享空间,但稍有不足的部分空间采光以及对景观的应对稍显不足,例如单元4,10等,改进的过程中应当尽量考虑照顾周全。
3.造型设计:整份图纸最出彩的就是造型,从造型中体现了改题目所要求的单元模块,该效果图也用体块堆叠的方法体现出来,同时简单的竖向叠加势必会变得枯燥乏味,体块之间的丰富的变化反而营造了层次感很强的空间。
1.总图设计:从总平面图上体现了这套题的空间策略,首先主次入口的开放方向体现了对南侧花园的产所应对,同时架空空间的体现来体现了其中所设置的共享空间
2.空间设计;这套题比较有特色的在不同层上营造了不同尺度,不同氛围的共享空间,除了处理好了单元模块的自身的采光与朝向之外,每一层的共享空间都有一个向南侧花园开敞的趋势,尺度或大或小,同时又营造了自身的休息平台,即一种是私密性的露台空间,一种是公共性的共享空间,两种都很好得在这份图纸中体现。
3.造型设计:这道题虽然有很多的单元体块,但是这份图纸却形成了2-3种类型的户型,竖向与横向的错位叠加,以及跃层等都让空间显得精彩与突出。
1.造型设计:整体较为明确的在南侧突出了体块搭接的单元式模块化感觉。整体符合题目对于建筑性格的要求。但整体看来,共享空间尺度单一且位置无变化,导致整体看起来共享空间层次较为单一,因此较难更加紧密贴合任务书对于创想家的活泼、轻松、创客、交流的定位。其次,建议适当给每个居住工作单元增加一个阳台空间,并以此丰富单个居住工作单元的活动空间环境。最后,屋顶空间中,东侧玻璃体量边置也可以,但建议增强整体的咬合关系,可将玻璃体量拔高。
2.空间设计:首层功能空间塑造较为丰富。整体将1、2层空间设计为公共活动空间。3~6层空间设计为住宿/工作单元空间。首层空间的室外展场布置巧妙,吸引人流,但建议增加书店及咖啡等商业功能空间的引导性。以弥补其缺失的底层商业价值。首层主门厅空间内共享休憩区不建议涂色,且最好向东侧缩小,以从视觉上扩大门厅人群集散空间。其次,建议将部分单元移至6层空间内,以空出更多的面积去塑造共享空间。最后建议将电梯移动至西侧办公次入口一侧。
3.场地设计:建议将现有办公次入口移动至北侧,将现有次入口变为电梯位。东侧中部平行双跑楼梯处建议结合庭院空间提升整体小气候。
1.总平设计:体块简洁,主次入口选择正确,但要注意主次入口尺度的区分,可以将主入口和多功能厅前铺地联通成小尺度的入口广场,对小公园的人流也可以起到集散作用。建筑体块不是很适合模块化的要求,总平注意与效果图对应,用木质元素将南边整个体块打碎。树最重的颜色涂得有些多,和阴影糊在了一起,可以总平上只是用两个色号涂植物。
2.平面设计:
功能分区合理,动静区分明确。主次门厅过近,大于五十平的房间需开两个门。将书店和咖啡厅靠近门厅放置,充分利用南侧主要景观。居住组团很好的利用了景观和朝向。可以考虑将北侧的楼梯和电梯朝东西侧布置,将更好的景观朝向留给主要功能房间。居住组团的户型应细化,画好家具等设施。二层平面多功能厅画法有问题,二层是连接多功能厅屋顶,且与多功能厅屋顶连接不应只用一个单一的走廊,可以把左侧居住组团去掉,改为活动共享空间,同时作为屋顶花园的连接。
3.造型设计:
体块的咬合关系较好,有良好的虚实联系。立面较多的架空和平台体现了对景观的呼应,积极营造了公共空间。效果图立面有对模块化进行呼应。注意加入人物表达,弥补对场景感的营造欠缺。立面图开窗有些单一,可以多些开窗形式和元素。
4.空间表达:
组团间共享空间营造尚可。剖面表达需表达出亮点空间,避免全部剖切功能房间,要有虚实空间的组合。
1.总平面图:表达清晰完整,周边场地信息都有包含,体块简洁明了。整体造型呼应场地肌理,形成了鲜明的图底关系。
2.平面设计:建筑在南侧设置主入口,并设计一个片墙与小公园结合在一起,增强了建筑的导向性,将人流更好的引入建筑内部,单元布置有限的规避了北侧建筑的干扰,所有的户型全部朝南,是很好的设计策略,但是户型模块有些单一,可以多设计一种居住单元,增加产品卖点。
3.空间设计:整体空间有较多的休闲空间,层与层之前都有着一定的变化,没有出现重复单一的平面设计,并且在垂直方向上也有着姣好的视线交流,并且很好的将小公园景观利用率最大化 。
4.造型设计:效果图造型元素丰富,整体配色较为小清新,但是透视感稍微有些欠缺,建议考场时不要做出太异型的设计,最终效果图表达会浪费时间。
1.总平面图:优点:总平面图体块尺度协调,不同材质的表达,层次丰富,图底关系清晰明确。
缺点:建议弱化南侧庭院空间的开放度,可通过开设洞口的片墙分隔,做到隔而不断。
2.效果图:优点:图面表达手法成熟,体块关系及虚实表达清晰,立面手法相对统一。体块的处理及组合体现了单元性的特征。效果图的空间营造及表达较为周到,多处架空空间及休闲平台的处理,较好的呼应了景观面,充分展现了此方案的亮点空间及解题策略。
缺点:南侧木构架的手法过于形式化。
3.功能布局:优点:首层平面策略清晰明确,利用通廊创造了不同层次的公共空间系统,并较好的与公共空间相结合,同时,呼应了景观要素。首层平面的场地设计清晰细致。二三层的住宿空间之间营造了较好的立体交流空间,不失为方案的一个亮点。
缺点:西侧咖啡与书店的空间组织稍显混乱。首层功能分区混乱,动静分区不明确。建议将住宿单元移到二层或以上,将报告厅布置在首层空间。
1.平面功能:总平面将体块打碎用中间共享平台进行连接,是城中村肌理的延续,对周边环境有较好的回应。首层功能建议将多功能厅与办公书店部分对换,让书店有个较好的对外性。直跑楼梯直接到二层将二层空间开放之后建议不要将居住单元设置在二层,可以将咖啡等休憩功能放二层,将建筑整体做到五层空间会更舒展。在景观面一侧可以加入直跑楼梯联系上下层。
2.造型设计:造型简洁,但景观面的体块架空开放的感觉可以加强,局部可以有一个体块进行扭转丰富造型。
3.制图表达:效果图建议在屋顶平台上加上活动的人,阴影上色可以稍微完整一些,立面图简洁有层次值得大家学习,平面图手绘线条基本功较好。
1.总平设计:总平面的图底关系比较清晰,用地红线周围可以如实画出,反映出场地的周围城中村的真实风貌。场地的主次入口安排合理,考虑到了入口小公园和村口道路的关系,南北四个预制化体量很好表现出了场地的不规则轮廓关系,彼此呼应。建筑的连接廊道可以更自由多变,二层以上可基于单元体量形成错落秩序的关系,错落关系形成共享场所,南侧的三个体量在垂直关系上可以适量水平错动。
2.空间设计:首层的平面布局清晰合理,主次功能关系分区有秩,门厅可再往东侧移动,增加入口场所的空间,门厅的楼梯可往庭院侧移动,减少挤压对多功能厅门前空间;书店从二层移到首层,和咖啡形成较好的开放场所,增加一定的对外关系。首层的水区域可以延伸至内部庭院,用水去活化整个院落,强化院落的透明性。二层以上的北侧体量可以和南侧是同样的尺寸,且对应好多功能厅的柱网关系;联系各个体量的共享场所尺寸可有大小变化,形态有多样性,增加垂直上的视觉空间的变化。
3.造型表现:鸟瞰图秩序感强,简洁,结合分析图的逻辑分析,方案成立度很大,但周围的建筑和小公园等外环境缺失,少了一定的场所真实性,空间组织和视觉层次可以结合做在同一个图上。体量的模块化特点没很好体现出,垂直上的但愿模块可以适量错动,类似集装箱的布局方式。
1.总平面图:总图设计采用紧凑型集约型布置设计,对于用地紧张的城中村地带,不失为不错的设计策略,可以腾出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主入口布置在南侧,退让出活动广场,呼应南侧景观面。但户外场地设计过于简单,值得深入推敲。另制图上建议不要将主次入口标识画在红线铺地内,易上色后不利于读图。
2.平面设计:平面设计紧凑,二层、五层都合理设计了共享空间,但三四层缺乏变化,略显呆板,可效仿二、五层,每层取消一个房间,错位布置共享活动空间,总层数增加至6层。另设计图纸表达欠缺完整性,详细画出各个套间内的房间分隔更理想,考试时务必注意时间把控。
3.空间设计:内部空间变化总体过于简单,尤其时首层,可适当增加建筑开口的开放性,增强室内外连通。但二层、五层的共享空间设计得当,对于建筑造型变化有一定助益。
4.造型设计:造型设计采用模块化堆砌的手法、色彩丰富,使得建筑造型足够活泼,整体交契合城中村复杂的环境。整体图面效果整洁,若能保证制图完整会更好!
1.总平面图:表达清晰完整,内容丰富,周边场地信息都有包含。体块之间搭接合理,建筑体块清晰,将报告厅放置在场地的右下角,有效的利用了场地多余的不规则地块,
2.平面设计:建筑在南侧设置主入口,并向内退让出了入口前广场,与小公园相呼应,更有利于聚集人流,内部流线丰富,结合休息平台设置了内部穿行流行,增加了内部的趣味性。单元内部有布置平面家具,是很好的加分点。
3.空间设计:建筑内部空间较为丰富。主要功能房间放置在两侧,中间为建筑公共庭院空间,并设置了很多的木质休闲平台。面对小公园设计了很多的观景平台,空间感受十分舒适。
4.造型设计:效果图表达较好,马克技法也较为成熟,立面虚实有致。建筑的场所 感表达也十分清晰,整体效果不错,继续加油!
1.总平设计:建筑构图迎合场地的肌理,总体平庸算不上出众,场地设计过于平淡,不应该全部画成硬质铺地,要结合水、绿地和台阶相结合,使得场地具有丰富性;
2.造型设计:外观有点丑陋,没有青年公寓的气质,立面的比例不太恰当,平时应该多积累立面的设计素材;
3.平面设计:这个设计是合理且舒适的,公寓最重要的关键就是户型的设计,细看平面中,我是的厕所设置不太合理,应该要保证通风。
本题的考察重点为户型、公寓公共空间的设计,以及造型的处理和场地肌理的挖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户型的设计,户型舒适才是公寓的关键。
1.总平面图:H型的建筑主体镶嵌三个居住单元模块,很明确的表达了设计思路。主入口设置于公园一侧能够有效的将公园、入口广场以及建筑产生联系,同时将建筑的主要展示面向城中村入口。
2.平面设计:主要的对外服务空间全部设置在一层,只有咖啡布置在二层略有欠缺,咖啡厅要考虑对外服务及可达便捷性,同时避免对居住模块的干扰。平面功能采用垂直于水平分区结合的方式,建筑的南侧布置较为公享开放的交流平台,凸显创客空间的交流、开放、活泼的性格。
3.空间表达:可以考虑加高一层层高,并加强首层的场地设计,刻画首层平面细节,增加空间及场地的趣味性。
4.造型表现:缺乏题意中的模块化,立面设计易更加活泼,可以利用屋顶花园及休息平台设计更为错动活跃的造型效果。在效果图的表达上也要注意首层平面的开放性!
1.总平面图:总平面布局与场地形态及周边环境关系有机组合,建筑主体功能紧邻社区小公园,充分利用了场地景观资源。主次入口的分区处理,充分考虑主次道路的人流,开放式的庭院组合也增强了建筑对周边人群的空间吸引力。
2.平面设计:平面功能分区明确,流线组织合理。平面上将多功能厅置于场地的西南角,消解了不规则场地的现状。同时将办公辅助用房置于北侧,并将书店咖啡厅设置在紧邻主要道路。二层以上的空间设计,满足大量功能用房南侧的设计要求,但公共共享空间缺失严重,应结合场地西侧的共享平台,会使整个建筑空间更为丰富。
3.空间设计:整个方案主体空间特色体现在对中庭空间的利用,借助紧邻建筑立面的外挂式单跑楼梯连接各层公共空间,有效避免了封闭双跑楼梯的封闭与乏味感,促使人们边观景边前行,让整个庭院空间更为丰富。
4.造型设计:立面造型简洁大方,其材质表达较为丰富,同时明暗灰对比关系强烈。但立面局部体块过于琐碎,建议双层整合的体块设计将成为本方案的设计亮点。
1.总平面图:总平面设计采用分散形的布置,利于整体的通透性和开放性。主入口设置在西侧、主要居住+工作套间靠近南侧景观面,有效利用了景观面。
2.平面设计:各层功能分区合理,首层中间庭院设计丰富,首层主要活动功能房间也靠近景观面设计,且设计了底层架空活动平台。但活动房间与架空平台间过于脱离,各活动区之间缺乏联系。另标准层平面设计还应该再多增加设计每一层的共享空间设计,让平面、空间感受更加丰富有趣。制图上要注意各技术图纸的表达规范性,如剖面图、平面图的房间名称,不要只标数字。
3.空间设计:总体的建筑空间设计较简单,是本设计不易拔高分数的弱点,建议围绕中庭、体块联系过渡等空间增加文章。
4.造型设计:建筑造型元素活泼、整体的表达、配色也很活泼,但要注意效果图尺度感的把控。
1.总平设计:场地策略上,在三面被城中村包围处,将建筑高度降低至三层,营造出屋顶花园,南面朝向景观面布置居住单元,使公寓和城中村之间围合出一个虚空间,值得肯定。表达上可以讲建筑阴影压的更深增加图面效果。
2.平面表达:首层为公共空间,入口四通八达,公寓与城中村的联系更紧密。建议书店咖啡可以结合布置作为一个公共商业区,办公和展览可以对调,展览可在东南角设室外展场。十个居住单元布置中缺乏交流共享空间,缺少一些单元组合的趣味性。
3.造型空间:效果图表达主次分明,重点表达南侧居住单元对景观利用以及北侧与城中村之间围合的屋顶花园,值得肯定。室内空间的营造有待提高。
1.效果表达:用色成熟,线稿精致,笔法恰如其分。画面整体效果能看出作者的基础很好。
2.造型设计:整体造型运用折板的意向,形体逻辑清晰,并且运用形体穿插,嵌入木质盒子,以及木质墙板,整体关系和谐到位。纵向上形体关系清晰,单体box关系明确。但如果有错动将会更好。
3.总平设计:有点过于整体,可以考虑用细化的格栅去做衔接,将体块关系做得更加模块化。不要过于整体。与周边肌理应对更加和谐。
4.空间设计:建议考虑更多的体块错位,形成多样的退台空间,让共享空间更加丰富多样,适合于soho空间的特质。
5.平面功能:功能摆布基本没有大问题,基本流线处理也比较到位,但是可以考虑更多变化的共享空间,富有变化的灰空间也会让整个平面显得更丰富多样
1.考点梳理:本题考察的是公建中特殊的类型:公寓,它的特殊考点在于既要设计公共空间,又要进行户型设计,同时保证住户的私密性;其考点之二是户型的朝向最好为南北向;其考点三是主入口的设置,对题目审慎思考可以知道,这个是人员集中的公寓,入口前应该有宽阔的缓冲区域,同时与周边农民房相比这个是高等级的公寓,南边的草地刚好可以提供这个条件。
2.平面设计:三个考点踩中了两个,入口开错,但是将咖啡和原有的主入口调换后,便可以很好的满足的考点要求;户型的设计柱网设计的不太合理,工作间和起居室应该各自单独开门,保证相互独立,两者间还要开门,保证方便连通;对于柱网的选择建议采用9X9;
3.空间设计:各层平面有过多的浪费空间,宜将双数层的休息交流平台去除,保留一、三层;庭院的室外展场取消,保留右边的就可以;
4.造型设计:体块感不够强烈,建议从公共空间入手做造型,做成体块穿插的效果;建筑可以多做一到两层,留出地面较大面积的共享空间;造型应当生动活泼,才能符合青年公寓的特点。
设计者:元象建筑
项目年份: 2015年
总建筑面积:1000.0 ㎡
慢屋·揽清位于大理洱海环海西路葭蓬村,葭蓬村是环洱海最小的自然村,村庄周围环绕着独有的自然景观---海西湿地。
朴素的设计出发点:不做标新立异的建筑,而是一次“当代乡土”的尝试,让建筑真正的属于这个场地。努力尝试做到:尊重自然环境与地域人文、注重设计的新旧关系、注重创新,设计创造价值、注重生态策略及环保。
多层次的公共空间设计
创造多层次的的公共空间体验,从多维度建立建筑与洱海的关系,让使用者可以各取所需,互不干扰。这个设计最难的是要跨过面前的马路欣赏前面的洱海水景。建筑与马路之间的关系很难处理。我们采用了用了一个半下沉的公共空间,来塑造一个双重的联系。空间下面通过隔墙低下来的地方,可以建立与水景的心理联系,空间上面新塑造了一个平台,建立起与洱海水景更为直接的关系。这个平台用了同建筑主体不同的结构方式(钢结构),其标高也有所降低,同一楼地面建立起更亲近的关系。这个平台右边所接的建筑是开敞的,这个动作,一来让底下上来的流线始终处在宽大的室外感之中,让二楼更有一种地景感而不是建筑感,二来,从马路上看,建筑也显得更加空灵、轻巧,不像周边房子那样很实。
在百德设计公众号后台
回复:深大 19专硕
百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