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外号,号外: 一个建筑的名字会起错,但外号绝不会错

MINDARCH MINDARCH

作者:Templesea
原文链接

古龙说,一个人的名字可能起错,但是外号绝不会错。

建筑而言,亦是如此。

可能,你不记得一栋建筑的名字,但一定知道他的外号。

这说明了什么?

外号,要比名字更重要。

你知道“伦敦金融城圣玛丽斧街30号”(30 St. Mary Axe)吗?不一定。但你一定知道伦敦的“小黄瓜”(the Gherkin)。

或许有人说它还有个名字叫“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 (known previously as the Swiss Re Building),对不起,非常遗憾,老板已经易主,这个名字已经是过去式,现在的主人是个巴西老板的Safra Group。

但我想再过100年,只要黄瓜没有在世界上灭绝,这个楼还是可以叫做“小黄瓜”。

这说明,跟老板姓也不比外号更可靠。

根据不准确的历史考证,给建筑起外号这个爱好,应该就是起源自英国。

或许可以追溯到现代主义之初,1851年第一届博览会的巨大展馆“水晶宫”。“水晶宫”似乎已经强大到让正史都已经接受了这一名称,没有人再记得这栋建筑的官方名称。“水晶宫”的得名来自于当时作家所作描述性的报道。

这说明起外号这件事情和现代主义的发展应该有某种神秘的关系。

直到现在,英国人依然保持着给建筑起外号的好习惯。几乎每一栋标志性的建筑物都有一个更加容易记住的名字。

碎片大厦(The Shard)

皮阿诺这栋著名的超高层已经不再需要其他的名字,索性就用征集来的这个名字作为了官方名字。

破碎的玻璃确实很贴切,捕捉到了第一眼感觉:扎的疼。

对讲机大楼(Walkie Talkie)

真实的名字是“20 Fenchurch Street”。是一个永远记不住的名字。

拉斐尔·维诺里设计的这座建筑,上大下小,南北两面形成的内凹面,由于这个顶部放大并呈现幕墙凹曲变化的怪异造型,伦敦市民给了它一个外号“Walkie-Talkie”,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的无线对讲机,当代手机的鼻祖,中国称之为“大哥大”。

据称在2013年秋,建造中的凹曲玻璃幕墙反射的聚集光还曾经引燃了停放在远处地面的一辆小汽车。

奶酪刨(Cheesegrater)

罗杰斯设计的伦敦城的另一栋超高层,当地人民觉得和每天搞奶酪的工具挺像的。

摇摆桥(wobbly bridge)

著名的千禧桥,但因为刚建好的时候出了事故,晃动比较厉害,于是又有了个不太常用的外号“摇摆桥”。从力学角度来看,确实受力很不合理,摇摆也难怪了。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千禧桥在食死徒的攻击下垮塌。

中国人民的智慧并不输于英国人民,建筑的外号起的非常有水准。

尤其是在曲艺比较发达的地区,人民的幽默感也比较强烈。

水煮蛋(国家大剧院)

安大师北京的破荒之作。没错,如此之形象以至于我都不记得设计师的原初想法是啥了,好像确实是为了设计一个“水煮蛋”而存在。

大裤衩(CCTV)

说实在的,我也并不清楚“裤衩”和“长裤”、“九分裤”之间的比例差异,感觉北京人民喜欢把一切两条腿中间有洞的物体叫做“裤衩”。

这也提醒了我们,想要在北京设计个“XX之门”类的建筑,未来的结局可能都是奔着“裤衩”去了。

鸟巢(国家体育场)

这是一个已经接近正式官方的称呼。

可以看到,如果外号和设计师的设计初衷产生了其妙的吻合,这其实是一种公关和传播的胜利。

秋裤(苏州东方之门)

除了伟大首都,其他地方的外号楼也不少。

当年施工过程的一张图意外走红网络。建筑建成后本身效果还不错,反而要感谢当年拉升的知名度。

马桶盖(湖州喜来登)

两条腿的楼总算走出了裤类的包围圈。

上海的“靴子楼”(上海尚嘉中心)

屹立于上海的超级“雪地靴”,日本建筑师青木淳的手笔。

貌似业主方也已经放弃治疗,开始在活动中自称为“靴子楼”,毕竟“XX中心”遍地,谁能记得?

广州“小蛮腰“(广州塔)

不得不说,这个名字很可爱,也很妖娆。总之贴切。

厦门菜刀(厦门世茂海峡大厦双子楼)

官方称这是大海的风帆。人民群众觉得这是两把面朝台海对岸的菜刀。当年贺龙老总两把菜刀闹革命,今朝还看海峡儿女多奇志,立两把刀以警示x独分子。

总结

这些千奇百怪的“外号”,在一定程度上,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建筑本身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也说明我们很多建筑物的名字“xx中心”、“xx广场”是多么的无聊。

不管建筑师喜欢还是不喜欢,外号或许就是最直接明确、大众化的的“建筑批评”。不是历史,胜似历史。

而从外号的起源看,分为两种,一种是建筑师和官方刻意为之,另一种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总体而言,前者的水准要高出许多,社会影响往往是正面的。

我们看到很多标志性建筑的创作过程已经有意寻求建立“外号公关“,作为建筑投标的”号外“之作。如果能够恰到好处,确实是能够给建筑加分,甚至成为作品传播的助推器。

这样的例子还有“中国尊“,”四叶草“(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相反,一个标志性建筑如果缺少“外号公关“,或给一个有趣的建筑物起了个无聊的名字,那么人民群众就会很慷慨地为你补上这一课。这恐怕并不是建筑师所期待看到的结局。

0条评论
MINDARCH MINDARCH

作者:Templesea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建筑学院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QQ:359440856 或微信: jzxy-gtn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点击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建筑学院】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