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建筑?
因为我爱建筑啊。
为什么会对建筑不离不弃?
因为我真的爱建筑啊。
会选择建筑成为一生奋斗的事业吗?
当然了,因为我真的真的爱建筑啊。
那请问建筑的本质是什么?
建筑的本质就是空间。
那空间是干什么用的呢?
……给建筑用的……
之前的推送好像戳痛了很多人的心,大家各种痛定思痛、花式反省(学软件真的花了不少银子)。于是,我们决定顺着这个话题再聊五块钱的。
其实,无论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软件还是那些贵的要死又重的要命的建筑书籍,都不过是我们掩饰真实自己的一个面具而已。
我们只是不想承认,
其实,我们没有那么的热爱建筑。
即使再长的设计周期也是以“不着急”开始以“来不及”结束。
即使再奇思妙想的创意也会因甲方的否定果断放弃。
就好像当初即使再雄心壮志的同学也大多选择了设计院去安稳度日。
然后,再感叹一句,
现实如此,我也没办法。
确实如此。
我也没有办法。
只能说,建筑学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表里不一的学科。
她有着太光鲜亮丽的外表——那些炫酷的建筑形态,奇妙的建筑空间,独特的建筑氛围以及自由潇洒的建筑大师们——每分每秒都在散发着让人沉迷的魅力。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却是CAD上反反复复的line与trim,毙了n轮也要硬着头皮汇报的ppt,漫漫长夜里排到吐的住宅小区以及与结构水暖电吵不完的口水架。
弗洛伊德讲,
你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起源于两种动机:性冲动以及成为伟人的欲望。
同理,你选择建筑也是在你的眼里建筑师是成为伟人和为你吸引异性的最佳职业。
至于,什么热爱不热爱的话,骗骗妹子也就算了。
这没什么不好承认的。
相反,承认了这点,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这里就不得不再次请出整个建筑圈都看不惯又干不掉的
库哈斯先生了。
库哈斯先生干建筑之前当过记者也拍过电影这事儿大家都知道,库哈斯先生干建筑之后一点都不关注什么空间美学或者建构营造这事儿也是明摆着的,
换句话说就是
他一点也不热爱建筑。
那为什么选择建筑呢?
用库哈斯自己的话说就是他发现做建筑和拍电影没什么不一样,都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始思考,画画拼贴各种蒙太奇;再加上他有一个建筑师爷爷,于是就乐呵呵的转学建筑了。
这个答案就和你因为热爱建筑而学建筑一样,骗骗妹子就算了。
真实答案虽然库哈斯没明确说过,但是也差不多表现的很明确了。
那就是——
我希望通过批判社会的方式成为伟人。
我尝试过用杂志和电影批判,没人理我,那就再用建筑批批看。
所以,库哈斯要解决的问题就只有一个:
怎么用建筑来批判社会?
这里有个经常被忽略的角色,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活跃在纽约的一个叫做“情景主义“的建筑小团体。
这个小团体的主要思想就是说本来大家热热闹闹的生活在一起,就是因为有了建筑才把大家割裂成了一个个小群体。
这简直就是npc送人头。
现代主义流行的框架网格系统就是这个社会的人情冷漠的凶手。
对!让我来打破它!批判它!
所以,库哈斯早期的作品都在围绕怎么打破网格系统在做文章,最经典的就是
朱西厄大学图书馆项目
Jussieu—Two Libraies
朱西厄大学图书馆项目位于巴黎大学校园内,从所获得的资料来看,该项目最终只停留在了纸面和模型上。尽管如此,但它却是库哈斯设计策略的转折点。它不仅表现出对像柯布西耶和密斯等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批判,同时也成为了其后续作品的理论起点。
之前的作品:
1、 法国国家图书馆投标方案(1989):
在这个项目当中,库哈斯引用了一个叫做“虚体概念化”的做法。“虚体”可以理解为建筑当中的公共空间或者非实体功能空间。早期的的做法是,先设计好实体功能空间,然后剩下的部分作为公共空间或者交通空间。在这里种状态下,公共空间和交通空间在设计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
然而在这个方案中,库哈斯先将公共空间和交通空间提取出来,并以实体化的方式赋予了它们一定的形式。然后将这组看似怪异的实体嵌入正常的以楼板分出自然层的方盒子当中。也就是通过嵌入异质化的空间形态来打破原有网格系统。
2、摩洛哥阿加迪尔会议中心(1990)
库哈斯在该项目当中利用起伏的地面,再配合以同样起伏的屋顶,塑造出了多种个性十足的空间组合体。通过空间层高的变化,为各种不同的使用功能提供了专属的空间。也就是通过打破水平方向的维度关系来破坏网格系统。后来妹岛和世在劳力士艺术中心当中,也同样运用了类似的手法。
简单了解之前的两个项目之后,让我们再回到朱西厄图书馆上来。可以说,朱西厄图书馆是之前两个项目的结合体。从外形上来看,它依然是一个立方体,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在内部空间的组织上,则采用了相互交叠的不水平楼板。库哈斯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彻底打破现代主义经典网格多米诺体系当中,楼板对上下空间的强制性限制,从而使人们在垂直方向上可以自由走动起来。然而,如果将其空间生成过程看做是对楼板进行各种弯曲扭转的方式得来的,似乎有些困难。但如果将这些奇形怪状的楼板理解为本身具有连接上下空间功能的楼梯的话,将会容易理解得多。不信咱们拆开来看。由于整个楼层做运用的手法过多,无法以整体变形的方式来解读,因此我们只能逐层拆解。
B3-B2
从负三层到负二层,采用了两种变化方式,一种是将楼板看做是一部巨大的折跑楼梯,到达两层之间的过渡层。然后通过一条坡道到达负二层。第二种则是将中间带有梯形空洞的楼板以对角线向上弯折,中间的空洞用一个柔曲的表面将其补全。
B2-B1
从负二层到负一层,库哈斯运用了一个巨大的折跑楼梯并将其变形。将两跑斜面一个变成了梯形,一个变成了近似于三角形的梯形。然后在此基础上,又叠加了一个分叉的楼梯将人们运送到了负一层与一层的夹层高度。
F1-F2
一层楼边变化看似复杂,但我们依然可以将它理解为是通过一部巨大的楼梯得来。在变化的过程中,从夹层到一层的斜面变成了梯形,而从一层到二层的斜面再次变成了柔曲的曲面。
二层的楼板则是一个有着方洞的整体斜面。
F3-屋顶层
三层楼板同样和二层楼板相似,也是一个完整的斜面延伸向四层。有趣的的是,三层楼板和二层是一条边粘结在一起的状态。从二层到三层,要通过一个在三层楼板上开的半椭圆形的洞口。
从三层到四层,要通过一个坡道,穿过方形洞口方可到达。
从四层到屋顶层,则是通过一个三角形的坡道实现的。
在将最为复杂的楼板体系安排完之后,再加上疏散用的垂直交通核以及一些辅助用的楼梯,整个空间的设计过程基本完成。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全部过程。
在朱西厄图书馆这个阶段的一系列作品中,库哈斯在试图寻找和努力创造着属于自己对空间操作模式。在此期间,他并没有过多的注重建筑外表的形式,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建筑内部空间的营造上。无论是用“虚体概念化”的手段在建筑实体里打洞,还是在单层空间中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空间群,再到将各层的楼板以斜面和柔曲面等元素相连。库哈斯都试图在寻找这各种功能空间之间更为积极的联系。
而朱西厄大学图书馆项目成为了库哈斯之后许多项目的模型。
之后的作品:
柏林的荷兰大使馆(1998)
可以看出,在这个项目的下半部分,库哈斯依然运用了斜楼板的形式。
再然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库哈斯敏锐的发现通过社交网络批判性的话题可以在更广泛的人群中传播而不仅仅局限在建筑界,于是就果断调整策略使用更直白的方式来颠覆公众的建筑认知。
后面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所以,热爱不热爱建筑并不是你成为一个优秀建筑师的必要前提。
站在更大的角度说,是不是建筑师都不会成为你有钱发财贡献社会的必要前提。
真实的面对自己的需求,
真实的面对建筑的需求,
真实的面对社会的需求,
才是我们学习专业技能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
不要让任何的爱或者不爱绑架你的人生。
本文开头那些问题的真实答案或许是:
为什么要学建筑?
因为我分高啊。
为什么会对建筑不离不弃?
因为收入稳定啊。
会选择建筑成为一生奋斗的事业吗?
当然了,因为我不会别的啊。
本文感谢大师姐林雅楠的修改指导
本文所有分析图与动图全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用建筑学院快两年了,我看到这一篇终于忍不住要留言了。 看到那句“我们没有那么热爱建筑”的时候倒抽了一口凉气,简直想骂娘 一是因为它非常打消我的熬夜热情 二是因为,最最残忍的一点,它可能,真的,是一句实话 两年前因为幼时的夙愿,做了巨大的牺牲来到了建筑。这两年做了很多事去证明我爱它,我正在努力爱上它,因为我只能爱它,如果我不爱建筑,那么我的牺牲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从来就不敢承认我不爱它,因为这太沉重了。人们总倾向于赞美苦难,并不是因为苦难值得赞美,而是,如果这些苦难都没有意义,那么我们的牺牲又算什么呢?比起苦难本身,这才是最让人无能为力、最持久的钝痛。 我对建筑的爱,很可能不过是一块给苦难遮羞掩耻的白布。 后面的内容都是忍着眼泪看完的
我个人觉得,用大学五年的时光证明自己不喜欢一个东西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并非是没有意义的苦难
回复 ℡Sunshine 森夏恩★: 学建筑的女生最美了
我是女生,那我选择建筑也是为了吸引异性?忙的头都,没时间洗,哇,一大早看到这种文章真的很。。。
另外,这篇文章是否真的证明了库哈斯对建筑的不喜爱是存疑的。他执着于从建筑中探讨社会问题,就能表明他对这一设计形式或方法毫无感觉?
库哈斯是真的厉害,理论先行的大师,而且不是那种玄学大师。
我说,终于有人敢抛下所谓建筑师的偶像包袱来说大实话了
感觉自己真的很物质.......
天大又开始说大实话了,点赞点赞,我就喜欢实诚的女孩子,大师姐有对象了吗2333
是情境主义吧?
这位大兄弟的回答,太实在了
还真是分高
来来来,学建筑的都发表一下意见。。。。。。
除了建筑,我还会别的《围笑》
无法苟同,戾气太重
我是女生,那我选择建筑也是为了吸引异性?忙的头都,没时间洗,哇,一大早看到这种文章真的很。。。
“你选择建筑也是在你的眼里建筑师是成为伟人和为你吸引异性的最佳职业” ???我可去你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