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要想生活过得去,方案总得带点绿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作者:宋家庆
原文链接

不要想多了

我说的是绿色建筑。

如果说最近几年的建筑界还有什么共识的话,那绿色建筑肯定得算一个。

而且很有可能是唯一一个。

按理说,这么大势所趋的事儿,有国家政策罩着,还自带技术光环,怎么着也得让建筑师们的腰杆赢三分吧?但奇怪的是,普通建筑师的日常几乎没什么改变——方案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甲方该怎么抠还是怎么抠。

因为在我国土豪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儿是买买买不能解决的。

是的,

目前绿色建筑的一大倾向就是疯狂买买买!

直接跳过方案设计阶段买买买!

各种技术堆积使用买买买!

只是,面对生态环保这个全球课题,建筑设计本身真的要放弃话语权吗?

或许有人还在质疑,有人还在犹豫,

但幸运的是,有人已经在行动了。

比如我们曾经说过的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

智利天主教大学连体塔楼的设计,

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港真,在南半球圣地亚哥这个最高气温35度,最低气温7度的地区,建筑本身是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节能需求的;而且,这个如同向天空张开的枝桠形象+全玻璃幕表皮,也实在是比较时髦了,完全不像一般绿色建筑那么“绿油油“的。

秘密其实藏在幕墙里:

与简单的绿色技术堆积使用不同,这里的节能措施和造型设计相得益彰。

Step1.

根据有限的预算和功能需求,

叠加出建筑的实体造型。

Step2.

外挂玻璃幕墙并在屋顶设置玻璃盒,

形成蓄热区。

同时建筑形态在上部开始错层分开,以提高出风效率。

空气在夹层中被加热,因此热气流上升,并造成上部热空气多,气压低,下部气压高——形成下部进风,上部出风的通风环境。

这里有一个中学物理知识点叫做

“烟囱效应“。

学霸们请自行跳过此段。

基本可以理解为热胀冷缩的一个造星行动。

就是有一个空气忽然火了(受热),然后就膨胀了,地位蹭蹭上升(热空气比冷空气密度小,上升逃离),剩下的空气立马变身粉丝开始追星(形成低压区,促进气流自下而上的流动)这就是烟囱效应。

热空气和冷空气间的气压差,会产生很大的升力。升力有多大,看看热气球就知道了,反正带你飞上天与太阳肩并肩是没问题的。

要实现烟囱效有一个关键的条件,划重点——

足够的气压差。

单独的玻璃幕墙体系无法蓄热,只会把建筑搞成温室,增加能耗。所以亚工设计了双层表皮,在幕墙内部形成稳定的受热区。再加上屋顶的玻璃体可长时间接受日照,形成稳定的高温区域,加大整个幕墙间隙上下的气压差,形成稳定的气流,源源不断地带走幕墙间隙内的热量。

Step3.

建筑上部内收玻璃幕墙,

形成狭窄区域。 

幕墙内间隙变狭窄,上升气流速度变快,并形成一定的负压,促进下部气压高的气体上升。

知识点又来啦:

文丘里效应 

就是气流在通过缩小的断面时,流速会变大,而流速的增大会产生低压。低压产生吸附作用,进而促进空气的流动。

那么,为什么要使用文丘里效应呢?

因为幕墙间隙内的气流完全是依靠气压差来提供动力的,但建筑体量太高大,气压差有限,所以要在中间加个餐,相当于马拉松的补给站。

Step4.

幕墙进气口下沉。 

不管怎么加餐,也得自身实力过硬。

气压差是空气运动的力量源泉。虽然上部屋顶设置了蓄热区,给空气升温,但碰上闷热的桑拿天也是有点心累。所以亚工又将建筑底部下沉,把进风口设在负一层——空气先在地下冷却,温度降低后,再进入幕墙间隙。

最终气流路线示意图:

亚工证明了只要能遵循物理原理的设定条件,建筑造型随便你发挥。

不但建筑造型带点绿能放飞,建筑空间也能绿出个花来。

比如,法国里昂旧码头的

THE ORANGE CUBE大楼。

这个房子虽然看着像个大柿子,但内心是棵小油菜。

平面图是这样的:

最扎眼的就是那个异军突起的弧形中庭了。

但这个中庭可不是为了凹造型,而是有着非常正当的存在理由。

这就要从建筑的所面临的设计难题说起:

a、建筑进深过大,导致内部采光通风差;

b、虽然位于河边但景观面长度有限。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解决采光通风问题,常见的做法就是加中庭。

而延长建筑的观景边界长度,可以满足观景的需求。

而这个弧形中庭的作用就是既能扩大观景面长度,又能把光线引入建筑深处。

1、中庭体量的转折可以使建筑与外部环境有更多的联系。

(烟囱效应)

2、中庭体量继续变形。

扩大进风口的面积,同时扩大视域,改变出风口的形状,利用风道截面变小,导致空气流速加大产生负压,提升出风的效率(文丘里效应)。

3、布置其它空间。

把公共空间布置在景观视角良好的区域,用同样的体积削减法设计建筑的入口和屋顶活动空间,同时布置建筑的交通和内部空间,最后添加布满圆形孔洞的立面穿孔板。

今天这两个建筑都是运用中学物理知识成功改掉“买买买“土豪习惯自力更生实现生态节能的好同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但我想说的是,由于绿色建筑自带技术光环,使得技术要素在方案中被过度强化,可是我们看到的、用到的、体验到的都依然是建筑空间,而非节能构造或设备本身。

在任何建筑中,空间都是最终目的,也是建筑师最后的底限。

所以在绿色建筑中,空间也理应重新回归核心地位。

如何将技术的切入反应到空间和建筑自身的设计上将是建筑师为自己正名的机会。

本文感谢大师姐林雅楠的文字编辑和指导

同时感谢薛腾学长的绘图指导

本文图片:[2]、[11] 来自于https://www.archdaily.com/

其余分析图与动图全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3条评论
xyz1773 2018-11-20 13:57:58 回复 1

看似莫名其妙的造型,实则很有内涵,这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值得学习,赞!!

知易行难
知易行难 2019-02-16 12:34:07 回复 0

牛逼

martin
martin 2018-11-19 10:24:03 回复 0

优秀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作者:宋家庆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建筑学院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QQ:359440856 或微信: jzxy-gtn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点击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建筑学院】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