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西省万安县夏木塘村的儿童乡村书院,取名“夏木塘竹莲之家”。它的核心问题,就是用低技术低成本的建造,解决乡村留守儿童的活动看书需求。
夏木塘竹莲之家 实景照片
项目最初是个开放性命题,用地功能和使用对象一直都没有确定下来。后来,设计团队走访了近20位当地村民。从60多岁的奶奶到10岁的小朋友,从不同个体中观察到完全不同的的夏木塘。
受访村民:老袁,叶子纹,袁隆呈(从左往右)
和许多中国乡村类似,夏木塘也面临着空心化的风险,年轻人大多选择了在外务工,把家里的事情交给老人和小孩。目前全村一共有20个留守儿童。最让人触动的是那句:“我们想和外面村的小朋友一起玩!”
夏木塘竹莲之家 实景照片
因此,项目与公益组织“两个盒子”合作,决定设计一个为留守儿童提供看书空间的祠堂书院。“两个盒子”创始人刘佳颖是沈阳建筑大学的90后的学生。
“两个盒子”项目致力于解决留守和流动儿童的情感孤独和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希望通过为孩子们提供以模块化建筑为载体的陪伴成长体系,来搭建互助成长型社区。通过城市一个盒子+乡村一个盒子,用网络连接打通通道。
这次他们希望把乡村盒子放在夏木塘的公益祠堂书院,提供儿童剪纸读书等互动活动,因此需要50平方米的室内空间。
它在实际建造中面临不少困难:项目资金限制很大,工期只有紧张的20多天,乡村施工条件艰苦,当地居民施工技术匮乏等。
透过主创建筑师“张海翱”×驻场建筑师“徐航”之间的对话,我们想让大家看到:在这里,建筑师不再是从天而降的救世主,而成了屡败屡战的工匠。
空有情怀不够,这座“不孤独图书馆”是如何诞生的?
设计一座建筑,
从了解这个地方开始。
夏木塘位于江西万安县,紧靠井冈山,既是一个的革命老区,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乡村。夏木塘取自“夏日林木,汇水为塘”之意。场地是村子中心祠堂侧边的一块大空地。
作为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对场所进行理解,启动身体的6个感官去全面的体验场地,让自己完全沉浸在场地的环围中。
场地鸟瞰
场地位于一块抬高的高台上,向南可以俯瞰村子中心水塘,向西的界面被一大片竹林遮挡,透过竹子隐约可以看到广阔的田野,东面则由祠堂的厚重的老墙体限定。
与城市的空间特性不同的是,乡村的空间属性更加自由和松散,很难单纯通过建筑物的围合形成空间秩序感,需要地形和植物共同作用。整个场地方正平坦,但是独具特色。
项目平面总图
起初的方案看起来挺酷,
但都一一被否决了。
第一轮方案是个帐篷!被否决 !
现状祠堂保留的非常好,同时需要举办各种活动,为整个村子服务,新的功能必须放在广场上用新建建筑解决,所以我们采用的策略是微更新+新建的双重策略。老祠堂内部主要是更新与梳理为主,以达到最小程度对原有建筑的影响。
首先我们希望预留大量的公共空间,在有限的造价限制下,设计一个小小的房子。这个以小朋友露营的帐篷为原型的建筑,轻轻的依靠在祠堂的老墙上,结构主体为钢结构,屋面为青瓦铺设。
帐篷形体构成
出乎我们预料的是这个方案被否决了,主要问题集中在建造的难度上,包括钢结构的施工。(后来当地的施工条件也证明了当时判断的正确性)。
对于推翻重做这个结果,团队非常的沮丧,但是这在设计中是常见的情况,这也是我们没有考虑到当地低技的特殊条件所造成的。我们要重新打起精神,重新考虑设计策略。
被推翻的前几个方案
设计团队就重新思考场地特质。
场地紧邻老祠堂,同时也是村民上山的必经之路,其通过性是必须要实现的,也就是说在建筑方案中需要预留出未来人流的通过通道。其次在场地与田野之间是一大片的竹林,风从中穿过,透过斑驳的竹子,隐约还可以看到远方的稻田。
这些感受给我们了灵感:人造一片大竹林,既可以限定空间又可以保持通过性,同时也与乡村的机理协调。场地的特质提出了穿过性与渗透性合二为一的特点。
竹竿形成的非限定空间的渗透
当一个个竹竿立起来的时候,自然而然的觉得这个感觉就对了。这是所谓的happy moment——所有的东西都恰好搭配好。一个个有温度的竹竿没有钢铁那样冰冷的感觉,触觉温润,表面有粗糙的美。
同时隔壁竹林的风穿过场地,自由的在场地上通过。空气中是木屑的味道。到了傍晚,夕阳若隐若现,远处的农田传来蟾蜍的叫声,几只不知名的鸟停留在竹竿枝头。只有在建造完成的那一刻,内心知道,自己的配方没有错。
方案效果图
屡战屡败的冒险:
罗马真不是一天建成的。
以下内容由张海翱与驻场设计师徐航对话的形式展开。
徐 航(驻场建筑师):在乡村建设中,建造的制约条件是最重要的。从设计开始就需要考虑手工业的制约条件,这个材料要便宜,方便加工,可以在地切割和改造,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标准度。我以竹材为出发点重新设计了2套方案,本以为曾老师会选择正方形这种常见且好做的方式,没想到他却选择了难度较大的六边形方案,与我们不谋而合,因为夏目堂有个荷花池,想做个荷花的造型,比喻“出淤泥而不染”。
事实证明这个六边形设计就是一个大坑,后续的一系列的问题都来自于这个六边形的设计。由于我们对竹子结构的力学性能并不了解。我也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项目,心里不免忐忑不安。
张海翱(主创建筑师):请不要担心!(虽然我心里也没有底)竹子这一种环保材料,不同于钢材,原竹材料温暖的触感和相对简单的加工是非常适合这种低技术的环境的。曾伟人老师是竹建筑专家,第一次见到他实在去往夏木堂的路上,给人的感觉是挺严肃的。这次是竹结构建筑,曾老师自然而言成为了最重要的设计师之一,请在现场与他仔细的对接结构方案,确保最终的完成度。
竹结构图纸
张海翱:徐航是我们团队最重要的负责人之一,他是最佳的选择,从蒙古包到宠物之家,他的现场能力毋庸置疑,甚至要好于我,唯一的担心是乡下条件非常的艰苦,我怕他不愿意去呆一个星期(事实证明当时的预判太保守了,他整整呆了一个半月)。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跟他解释了这件事,当然高大酷炫的理论和夸大其词的意义是必不可少的,不知道是他本人对我任务安排的无奈(这个多一点)还是被我激情洋溢的热情感染(估计不会),他同意了去驻场设计的安排。走之前我们又仔细核对了整个项目的建造逻辑,自信不用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能指导当地的施工队来完成全部设计交底。
徐 航:听到张海翱老师的吹捧,我自然自信心爆棚,作为年轻建筑师可以投身乡村大搞建设,甚至联想起当年知青上山下乡那种豪迈潇洒的情怀。同时之前的工地经验告诉我,建筑师只要和施工队认真清晰的交底,加上中间几次探场,就可确保项目八九不离了。但是这次我显然过于乐观了。
最终方案平面图
面对一无所知的乡村施工队,
建筑师感到了深深的绝望。
徐 航:首先遇到的困难是竹结构技术人员问题,当地没有一个会竹子结构的工人,意味着所有的技术需要从头教学。在紧张的时间节点下,我作为驻场建筑师第一反应是强烈要求曾老师增派熟练工来协助建造,务必按时完工,毕竟我们这个不是大学生的建造节,我需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项目的时效性。
张海翱:曾老师说不派工人过来的时候我的内心是绝望的,他说要培养当地的村民做竹结构,这点我没法反驳,毕竟这确实是一件好事,可以留下手艺给当地的村民,也算干点实事,可是对于紧张的工期来说这就是个不利的消息。
现场的所有的工具
徐 航:另外一方面的问题来自当地施工队,当地根本没有专业的施工队,也没有所谓的技术员,每天早上7点村里的泥工,瓦工,木工,电工和篾匠在大广场上集合,需要几个工人都需要我亲自去召集。不仅要现场临时调整设计,同时还要帮助工人放线,定位,绑扎钢筋等。并且由于条件的限制,人员的技术水平与工具都及其有限。之前在城市里施工的经验完全绘制的节点大样完全排不上用场。当时的我非常绝望。
现场绘制的基础及配筋图
徐 航:首先是放线定位,由于乡村现状情况不完善,现场许多要素在图纸上未标示,因此需要及时调整设计(下水系统)。接着开挖地基,深度500mm,挖至粘土层,土方法,用钢筋戳地面确认图纸。与结构工程师讨论地基钢筋配筋,计算钢筋用量,购买钢筋。由于所有施工的人员均为当地业余的村民,我们需要一边绑扎钢筋,一边教学。
现场钢筋绑扎教学
张海翱:我与徐航保持密切的视频联系,当我得知现场的状况时也是不知所措的,这种没有专业施工队配合的项目是第一次进行。但是我要保持冷静,并且告诉电话另外一头的徐航仔细观察现场情况,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设计,简化节点,并且鼓励他要捡起当代建筑师已经丢失的技能:工匠手艺技术。
现场施工示意图
徐 航:在当地篾匠师傅招募完毕后,曾老师入场指导。第一版方案采用弯的竹子,采用煤气枪火拷工艺,主要工具为:喷火枪,梯子,毛巾,冷水桶,重物(平衡用)。工人师傅模板上放线后用火烤弯。同时场地上木工师傅已经开始为我们的地基制作模板。
但是!连续5个竹子在火烤后爆裂!在短暂的判断后,曾老师决定临时调整竹子构建方案,以前所有的图纸都没有用了,我们只能从0开始,在废木工板上完成的新方案的1:1放样设计。当地工人的技艺水平远低于我们的预期,情况非常堪忧,同时工地已经停工等待我们的竹子结构入场。
现场照片
张海翱:曾老师终于来了,来了的第一天就出事了,原定的弧形结构不行,竹子需要火烤弯,时间上根本来不及,而且对手艺的要求太高了。弧形的造型不行!这简直是晴天霹雳,彭老师的电话非常焦急,我只能用最大的歉意来表达。
我连夜跟曾老师、徐航商量对策,改变弧形的结构,做成斗拱状的结构形态,通过两个三角形的咬合受力,单一三角形受力不行,需要两个三角形的咬合。
原有方案模块
修改后的方案模块
徐 航:接到张老师的焦急的催促,我们马上临时调整为方案,采用直的短竹子螺杆搭接工艺,更加简单低技可行。主要工具为:螺杆,垫片,螺母,电钻枪,砂轮。在摸索中,我们重新制作了模板放线,开始试做新方案。
终于经过一番努力,第一个样品完成了,这是228个模块中的第一个。但是单这个模块我们就花了2天时间,用简单的算术也知道要完成所有的要1年时间!我马上把这个信息告诉张海翱老师。
张海翱:得知这个情况,我非常紧张,工期没有任何的时间可以延误,与曾老师的激烈争吵,对于没有计划的事情我本身是特别的抗拒的,曾老师说没有办法呀,这种纯手工的活只能是慢慢来,每天的进度都是不一样的,开始的时候会很慢,以后会越来越快,这样的解释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的焦虑,可是还是难以让我感觉到稳定。
模块结构加工过程
模块结构解析图
钻孔穿螺杆 现场照片
徐 航:张老师和我都非常焦虑,以往的工业制品的经验使得我不断线性计算工期和时间。但是曾老师说,手工业就是这样,是一种指数级别的提升。工人的熟练度和聪明决定了工期的速度。
由于竹子结构特性,无法像钢结构那样焊接,必须利用圆筒交叉形成固定点。因此必须有2个不同高度的模块A+B,交错拼装为一个伞。聪明的工人和我们一起研究,共同制作了可以批量生产的拼装模块,这是一种传统手工业特殊的批量制作方法伞的结构由长短不一的2种模块组成,一共6片模块,以每2个之间相隔60度排列组成,在柱中与柱底用螺杆两两连接,通过螺母调整6个竹子整体组成的柱子截面大小。
张海翱:我从传回的资料看到工人用自己的智慧设计了方便生产的模具,心理稍稍有些安心,一方面告诉徐航还是要紧盯时间节点,一方面惊讶于手工艺的工匠之聪明才智,也许事情真的和曾老师说的那样,是一个加速的生产过程。
模块结构加工过程
现场照片
当你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事情的推进就会加速。
张海翱:我慢慢理解了手工作业的特点,于是告诉徐航尽量早日进入批量生产,摸索出成熟的工艺后就迅速分出不同的工作组分头施工。
徐 航:工地其他的工种均已经停工等待竹子结构的完成,38个竹伞用3天时间完成了第一个的研发。所有人都很焦虑。第二批模板开始实施,开始进入了批量生产阶段,有点类似人类文明的指数进步。我们分出4组篾匠做单元模块,2组篾匠做伞,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不同于工业制品。到最后同时完成的成品数量远超我的想象。
4组篾匠制作单片模块
2组篾匠定位伞模块
工人在试组装
徐 航:由于竹竿的高度大小不一,插入地基需要确定高度一致,利用水平仪激光大点确定檐口高度,再用锯子拒掉底部多出的长度。但是这时出现了大问题!我们的由6个竹竿组成的柱子比我们预留的基础方口要大,模块塞不进去!
张海翱:看到徐航着急的样子,我知道又出现了难题,建造过程就是由这样大大小小的难题组成的。我告诉他,首先竹竿是有韧性的,是可以通过调整螺母之间的距离,调整了柱子截面的尺寸,从而插入预制的方口中。在浇入水泥之前,记得要用木工板定位支撑每个竹子结构杆件。
插入预留方口,螺栓调节直径大小
灌胶混凝土前用木工板定位
浇灌完定位好的伞单元
没有一件事情按照原计划进行,
这是对设计师的真考验。
徐 航:现场只能利用有限的材料。在城市里,我们总是可以获得近乎无限的材料,随时可以到建材市场采购。但是在乡村,手工业对下料的限制很大,需要因地制宜。原有的设计采用圆竹竿作为装饰构件,这在实际施工中废材废工,必须临场应变调整制作方案。
张海翱:在有限的资源限制下,我们必须在已有的竹材中进行选择。我告诉徐航,危机就意味着机遇。我让其做出室外部分屋顶的花格的几种可用的造型。用已有的竹子做成一些实验。最终在妥协用料和用工的同时,确定了屋面花格的制作方案。手工制品通过反复不断的尝试和实验后,进入工业阶段就会快速的提升生产效率,在确定了可靠的生产方案后,很快就批量生产出大量的花格。
徐 航:终于解决了材料不够的大难题,接下来是室内部分的屋顶的做法,必要既要便宜又要施工简便。于是我们采用阳光板作为主要材料,节省造价,简易施工,以6片相同的阳光板拼接而成,同时顶部连接一个六边形小盖板挡雨。
多种细部方案现场比选
批量生产的花格
试验中的屋面
徐 航:接下来在现浇地面之前要仔细设置电线位置,确保预留。回填土地面,混凝土地面找平,室内地面放线。同时预订不锈钢门窗,由于采用无框设计,讨论后决定将下部框料预埋进混凝土150mm,在找平层先将框料用膨胀螺栓固定住,同时外部支木模板,准备一体现浇室内地坪。在等待混凝土凝固的时候,开始在室外地面找平层上铺设方木,上方铺设防腐木地板。
地面施工示意图
徐 航:伞立起来后不对缝。由于手工业的特点,构造节点的误差超乎想象,我硬着头皮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张老师,等待他的批评。
张海翱:我看到现场照片很是崩溃,这是我施工最粗糙的一次,误差居然可以到如此之大。当地落后的建造环境领整个建造过程举步维艰,尤其所有的伞立起来后产生了10cm的误差!但是之前的经历教会我们,所有困难一定有解决方案。于是我让徐航在现场临时调整了建造方案,恰恰利用空隙安装了导水槽,室内则在空隙处用小竹片订成一排。
导水槽做法
工人对10cm的空隙无语
徐 航:在施工的关键节点,又出现了大状况。所有玻璃及阳光板的尺寸都比设计少了10cm。导致片与片之间产生了空隙。无论是经济预算还是时间都不允许我们去重新下料购买新的玻璃与阳光板了。
在现场紧急判断决策后,我们在空隙处预埋了3根半竹片作为遮挡,同时也变成了一个偷窥的缝隙。事实证明这个空隙不仅帮助室内空气的穿过,同时也为好奇的家长在外观察他们孩子的行为。这也算是因祸得福,成为了一个设计细节。
封闭空间改为开放空间
预留的偷窥缝区分了玻璃与阳光板
张海翱:徐航在施工中也在不断成长,开始独立解决一些大问题,这使我感到非常高兴。作为建筑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坚韧。这种屡败屡战的精神既是对建筑师职业生涯的考验,也是人生的历练。
徐 航:更大的改变是从封闭空间变成开放空间。基于构造的原因,原本打算是做个闭合教室,在最初的设计中也是体现了这种思路,但是圆竹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封闭空间变的异常困难。最终我们现场决定将围合结构与竹子主结构脱开,这样不仅解决了交接困难,也让空气可以自然穿过,体现了空间的渗透性。
钢化玻璃固定
阳光板固定
顶部框料固定
徐 航:景观我们尽量利用原有的特色元素:老砖墙,老砖地面等。靠近竹林及老砖墙的部分,我们采用了透明的钢化玻璃,而靠近广场的一侧,则采用了半透明的阳光板,让使用者把目光聚焦到我们希望的景色上。
张海翱:巴瓦据说拄着拐杖,在地上勾勒草图,现场指导斯里兰卡的工人施工作业,在极低技术水平的条件下实现了令人惊叹的作品。失去了传统大型专业施工队的支持,建筑师在工地的只能更加如同一个传统的工匠老师。建筑师虽然在千百年间不断分化: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方案设计和施工图等不同的职能,但是在这里终于回到了本源:工匠。
完成照片
幸福的最后冲刺:
家具与祠堂微改造
徐 航:当家具进场的时候,我内心终于轻松了一点点,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终于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啦。室内家具采用了环保的欧松板,欧松板是由废弃的木碎屑用胶合材料连接而成,一般用于外包装,但是由于这种材料独特的机理感,很受设计师的喜爱,算是变废为宝,不仅价格便宜环保,而且方便现场切割制作。
欧松板家具制作
欧松板家具制作 实景照片
徐 航:祠堂部分的梳理采用微更新的策略,最少程度影响原建筑。把暴露在外的电线重新整理好,同时加入新的灯光系统。在不凿穿墙体的前提下,把pvc电线外挂在墙体上,最后用黑竹片护墙板饰面,既隐藏了电管,有隔绝了老墙体的霉斑,让人可依靠在墙上。
张海翱:时间非常紧张,但是好在我们最开始对老祠堂的策略是微更新,用很小的代价和工人去进行梳理,在有限的时间与预算下里达到了效果。
改造前:祠堂室 实景照片
改造后:祠堂室 实景照片
徐 航:没有一个竹子相同的。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项目终于完成了。亲眼看到每个构件从切割到拼接到最终完成,我也仿佛被工人所感染。最终的竹子有些大大小小,有些不是笔直,但是我依然非常感动。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每个竹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且渗透了我和村民的体温。我终于可以回来向张老师汇报结果了。
张海翱:从夏木塘回来的徐航变成了一个黑人,但是我想,这应该是他毕生难忘的经历吧。我看着小朋友们在完成的作品中嬉戏穿梭,感受这从竹林传来的丝丝凉风,斑驳的光影透过半透明的PC板照射在粗犷的欧松板上,这一切共同作用形成了此时此地的环围。如同化学反应一般,所有的元素恰到好处的作用,创造出了这个场所。
同时我内心也掺杂一丝不舍,交了房子之前我了解这个房子的每一块木板和电线,当小朋友们进来后,到处放满图书和玩具,我才突然发现她终究是别人的,正如同罗西所述,建筑师只能给予建筑第一次生命,使用者将给予他第二次生命,也是其真正的生命。
完成照片
项目名称:夏木塘儿童公益书院
业主:CBC建筑中心,“两个盒子”公益项目
设计单位:HDD上海华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主创设计师:张海翱,徐航,曾伟人
设计团队:姚奇炜,李洪喜,袁胤轩,王晓葳,孙加蓥,徐伟君
结构设计:曾伟人(江南竹子研究设计中心),汪国勋(上海华都HDD结构所所长)
施工团队:王敏,彭文炎,彭长虹,王迪国,李应国,王木清
特别感谢:彭礼孝,柳青,曾伟人,刘佳颖
建筑摄影:章勇(章鱼见筑)
供稿单位:HDD上海华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部分内容经AssBook设计食堂重新编辑,
转载请注明来源和相关工作人员信息。
大雨天了怎么办
甲方:烧钱
很开心看到这种落地、真实的项目分析,从项目构思到方案吧修改和遇到的困难我清晰的看到了一个设计师所需具备的能力。
挺有意思的但是怎么感觉有点小啊
真的很佩服像徐航这样的建筑师,以及当地的匠人门
感觉不实用
我方:真香
这不是我的愿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