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看两位小姐姐用恋爱小酸文讲述共享生活

智筑网 智筑网

作者:智筑
原文链接

活色生香的街角设计

- 看两位小姐姐用恋爱小酸文讲述共享生活 -

大家好~!小编看到这个毕设时,被两位同学完整的设计思维和逻辑深深地吸引了,所以小编这次不仅仅想要把设计作品展示给大家,更重要的是想要将作品逐步形成的设计思维过程呈现给大家~

厦门大学赵一泽、周荣敏完成的参赛作品《Corner Diaries》在由悉尼大学建筑设计与规划学院主办、联合国内外多所高水平院校举办的概念性国际竞赛 “Waterloo at Crossroads” 获得了第三名。


01

这是一篇少女心的街角日记


02

项目陈述

Waterloo(悉尼某地)处于一个快速更新的时代,新租户不断涌入,一批批租户不断地搬走。与此同时,场地的公共空间在当下的开发中持续减少,流动人口越来越多。而快速开发使旧有的痕迹不断减少,场所记忆逐渐消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租户或许只是把这个地方当做一个凑合居住的短暂停留地,他们对这里不熟悉,邻里关系淡泊,在这个临时歇脚的社区里找不到归属感。

我们的设计希望能在十字路口聚集街角的丰富性,用空间书写日记,丰富城市街角生活,通过模糊室内外边界吸引人走出室内,加强交流从而增强人的归属感。不论居民轮转变换,日记始终流传。


03

场地研究

基地面积为7800㎡,项目位于三条主干道交汇处,从中可以看到许多当地地标,是一个住宅与商业中心。

场地区位及周边概况

场地区位分析

基地社会背景条件是:租户多,高密度住宅多,开发快。

社会背景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后得出现存社会条件


04

让我们无比纠结的设计概念

经过场地分析后,我们首先提出了两个概念:

一是“以记录为中心的城市记事簿”,希望能通过建筑将这个快速开发的地区的故事记录下来,包括过去、现在、未来,让不断新涌入的住户也能感知到这个街区的故事;

二是“镜子里的Waterloo——来自街角的监督者”,快速开发忽略了居民的情感诉求和意见,导致了许多抗议,同时治安相对不太好,我们希望能设计一个建筑来监督街区,提升安全感。而镜子就是一个清醒客观的事物,能够反映周边,并清晰自我。

“镜子里的Waterloo—来自街角的监督者”概念图

然而,在往下深入设计时发现,概念一逐渐偏离,更像是一个历史博物馆,这与我们最初想象的更富有生活互动违背,并且缺少对未来的包容性。

而概念二提出的“镜像世界”概念实在太过抽象,一不小心就容易被理解成贴满镜子的建筑表皮。我们不得不又回到概念初步重新思考。

经过反思,我们发现自己缺失了一种特定的功能:之前追求的过于虚幻,你甚至都无法定义它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们这次决定静下心来:在这个住房逐渐紧张的街区里就做一个社区,从居住的角度再去思考,这个社区是什么样的呢?

最后我们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孤独感。快速开发、租户更换快速、公共空间减少使得人们缺少归属感,每天的活动浮躁单一。

我们想要打造一个能够吸引人们走出室内,加强交流的社区,让他们每天的日记能够记有充实的内容。而街角正是各种活动的发生地,何不在这个地块里聚集更多的街角空间,创造生活的丰富性。

场地分析得出的结论引导我们做出概念分析

那么如何吸引人走出室内,我们就想到了模糊室内外边界。


05

如何从概念到形式

我们前期在概念推敲上花了很多时间,并且每次我们提出的概念都比较抽象,很难在短时间内把它们呈现在草图上,尤其是最后定下的“模糊室内外边界”这个概念。 

一开始我们想要把最底层空间完全打开,用柱子的疏密来界定不同空间的功能,但老师认为我们这种疏疏密密的不规则排列柱子对空间使用会造成很大影响。

底层打开和柱子疏密排列的建筑形式概念

然后我们又尝试过很多体块的穿插来营造丰富的“角空间”,但是仍然找不到其中的规律和重点。

多体块穿插的“角空间”建筑形式概念

最后我们索性把“卧室”提取出来作为打底背景,把他们能够共享的空间用鲜艳的颜色标示出来,重点设计并极力突出这块空间,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私密程度空间的引导,来呈现“模糊室内外边界”这个概念。

除了最私密的卧室空间不可共享以外,这个社区完全是一个流动的大共享空,由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的层层深入,吸引人们不断探索街角活动的可能性。

“卧室”为背景,模糊室内外界限概念


06

想要把“共享”形式做的更有特点

如果一个人不在自己的卧室里,那他就是在室外

“模糊室内外边界”这个想法源于我们对“共享”概念的理解。因为现在“共享”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了,想要把“共享”做得有特点,就要体现在对“共享社区”的具体落实上。

我们确定下来“模糊边界”的概念过后,理出了一个思路:就是把从“私密性最强的卧室”到“私密性最弱的街道”的中间的过渡空间按私密性和共享性的强弱大致排列出来。

中间的这个“过渡空间”就是我们设计的重点,我们在设计方案的时候会考虑它的共享程度,比如,哪一部分人/多少人是这个共享厨房的主要使用者,等等。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并不是把所有有趣热闹的活动凑在一起,而是针对具体使用的人群——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来判断适合他们的“共享”模式。

我们把从“私密性最强的卧室”到“私密性最弱的街道”的中间的过渡空间按私密性和共享性的强弱大致排列出来,然后对中间过渡空间之间的边界进行模糊化的设计。

如何模糊边界?——边界的过渡

设计过程中老师给我们最大的建议就是要尽可能地突出和强化这个边界模糊的“过渡空间”。

我们一遍遍的完善和改进部分就是这个“过渡空间”,例如,从“共享客厅”到“共享花园”的边界探讨,从“共享运动场”到外面开放街道的引导性,等等。


07

“街角日记”的最终诞生

我们两个做设计都很磨叽,有强迫症,喜欢死扣无关紧要的建模bug,导致最后出图小透视效果不够理想。

有很多我们想要尝试的表达方式都没有在最终成果里呈现出来,很可惜,但好在整个方案还是按我们预想完成。

 “街角日记”愿景展望

整个设计的任务是对“过渡空间”和“公共空间”进行设计,而基地中的建筑也在设计范围之内。


- 基地 -

对场地内的功能进行划分,形成两条主要交通流线。

场地功能分布

场地功能分区

交通流线


- 建筑和“过渡空间”-

以卧室为“底图”的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分析

单元公共空间与交通空间构成

场地立面图

场地氛围图


- 公共空间 -

社区生活的必须场所。

运动场地

休憩场地

露天小剧场

创意活动中心

图书馆和画廊

共享活动室

 

08

不忘初衷,反问本心

其实我们一开始只是比较被动地去做“共享”和“模糊边界”这个概念。但后来我们又不断反思:为什么要共享?这真的是我们追求的生活方式吗?

我们两个其实还是更倾向于传统的生活模式,即有只属于自己的客厅和厨房。但这个观念因人而异,也跟个体自身目前的状态有关。建筑师不能满足每个人的喜好,但是可以引导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向更加开朗、包容、环保的方向发展。


- 恋爱小酸文的由来 -

期中答辩的时间是今年4月下旬的某一个晚上,当天白天直到中午我们都在疯狂的赶PPT。中午吃饭的时候,我跟一泽把PPT的提纲从头刷到尾,觉得真是又臭又长,我们就想能不能换一种跟我们“街角日记”相吻合的有创意一点的汇报。

下午回到教室我们没有做太多分析图,而是花了两个小时飞快地编了一个“转角遇到爱”的小酸文,把它跟我们的场景图结合,做成一个空间序列放在PPT最前面。

其实我们两个都很没把握,好像在瞎搞一样,怕老师批评我们的汇报不严谨,但毕竟是本科最后一个设计,所以我们打算放飞一把哈哈哈。

答辩的时候我们紧张地讲完故事,老师“哎哟,你们讲的这个爱情真是太酸了,肉麻麻的”。但是最后老师评价这样以讲故事的方法来呈现设计还是很不错的,至少能够提起人的兴趣。

比较遗憾的是我们在期末答辩的时候没来得及改进和完善这种故事叙述的方式,整个PPT还是显得比较僵硬和准备不足。

3条评论
他俩很绝配
他俩很绝配 2018-08-02 21:02:03 回复 1

我以为是这两个小姐姐恋爱~

小雨 2018-08-03 10:22:34 回复 0

这样的表达太有意思了,很喜欢

margret
margret 2018-08-02 21:08:02 回复 0

真的很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

智筑网 智筑网

作者:智筑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建筑学院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QQ:359440856 或微信: jzxy-gtn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点击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建筑学院】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