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广东工业大学(本科),收到UCL的OFFER但选择了Sheffield读研究生,目前在设计院工作。她曾在英国与日本藤本壮介事务所工作,在建筑行业最惨淡的那年,从英国到日本再到北京,最后回到广州,游荡徘徊在城市之间,面对理想与现实,她作出了如何的选择?愿现实没有埋葬初心,迷茫终会散去,无论到达与否,能一直在理想的路上。
Q1: 国内大学里老师是怎样评定成绩的,对你会有影响吗?
广州本地人,当时报考大学特别想报省外的学校,体验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但是考虑到当时模拟考成绩犹如抛物线般发展,省外的学校也只想去重本,最后稳妥起见报了华工跟广工等的广东大学。我很明确要读建筑学,所有的大学专业都只填建筑学,规划专业也是想着以防万一可以先进去学校,相关专业比较好转到建筑专业,并且都不服从分配,最后没考上华工,就掉了一级到广工了。
当时本科的学习我觉得更像是一种职业培训,教的是设计的技能,老师的作用更多的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设计某一类型的建筑应该怎么做,怎样才是所谓常规的、正路的做法,还有符合规范的。最后高分的设计通常就是那些最贴切我们现在工作时候做的设计的那些,符合老师的审美与认为的常规标准的。他们看的更多的是设计的结果,也就是建筑的本身,功能流线造型等等,而这个设计背后的概念,对场地、设计任务的理解,设计的形成等的一些设计创造的过程是不重视的。
当然这个是我后来慢慢,特别是到国外读书之后才想明白的事,当时只是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引导的学习方式不对,或者说不适合我,但是没能想清楚怎样才是对,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是怎样的。对于怎么做设计处于一个很模糊迷茫,抓不住方向的阶段,现在看来我当时都是在毫无逻辑概念地做设计,并且不通过理解而单纯地模仿参考案例的能力太弱,所以当时我设计课的分数都不高,我的奖学金都是靠其他科目拉上去的绩点。
Live Project Teammate
Q2:以你自身的经验,会建议建筑生该不该在国内外读研?
并不是说国内所有的学校都像我前面说的那样,但是我估计除了老八校或者少数建筑学很强的思想很先进的学校以外,大部分院校的建筑学的教育与学习氛围都差不多。我并不想在这里讨论这种以职业技能主导的教育方式好还是不好,只是在我看来,学生时期的教育更多的应该是思维方式,思想上的教育与引导,技能与方法都是基于思想的。
我萌发了要到国外读书的想法,当时就是觉得在这种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思想、生活方式等的环境下,我对建筑设计这种模糊迷茫状态会得到答案。至于为什么没有选择在国内继续读研,很多人觉得反正最后都是硕士文凭,在国内还便宜,也能在老师工作室工作,为以后找工作铺好路。首先我觉得大部分国内研究生都不是在“研究”的,基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帮老师做项目,这还不如我直接出去工作还来得更接近这个职业。
其次我想继续读书的原因还真的不是为了那个文凭,而是像我刚刚说的,我很喜欢建筑,我不想就这样子模糊地对待它,总感觉自己没有想通找到方法,我想去寻找这个答案。我觉得在国内的教育体制方式下,我是会一直迷茫下去的。当然我不是说出国留学就一定比在国内好,这是个人选择与判断,只是说这个方式更加适合我,而一些人可能更适合国内的教育系统与方式。
LIVE PROJECT(设计ING)
Q3: 家庭经济不好的人到底该不该出国留学,你是怎么考虑的?
我觉得该不该出国首先要看你出国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真的适合出国留学。经济条件好的,倒是无所谓,但是经济条件不好的确实是得想清楚,因为路并不会那么好走,再加上如果不是有很明确的目的去留学,很容易就坚持不住,到头来时间、金钱与精力花了,却在一个两边不到岸的点上停留着。
我没有本科一毕业就出国,主要的原因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家里人并不支持我。所以就想着先工作个几年,自己存一些钱,再加上家里的,应该就可以了。另外就是想通过实际工作去想清楚究竟自己想要什么,方向是什么,究竟出国留学是否真的那么必要。说实话,最后自己存的钱不多,大部分也是家里给的,这个跟我最后选择了工作室类型的公司有关。但是的确,通过这三年的工作,我意识到我一定要出去留学。
LIVE PROJECT期间一个很热闹的氛围
Q4: 毕业后没有出国读研,而是选择工作,这是怎样的经验呢?
我先是在一间做商业办公住宅类建筑为主的设计公司工作,把实习算上大概工作了一年,我就觉得我不能再待在这类型的公司。毕竟是主要做商业建筑,业主的经济效益与需求是首位,导致设计也需要快速的生产。感觉更多是在做标准化设计,做的是制造多于创造。并且很多时候感觉是业主在做设计,我们只是一个画图工具,一些非专业的美感和判断我们还得跟从。
不过在这间公司我学了挺多施工图上的东西,基本功得到挺扎实的提升,但是久了我感觉那种做设计的热情和追求会被磨掉,那个不是我想要的状态,所以我就去了刚成立不久的cnS。工作室的方向主要是做一些旧改,看了他们的一些作品觉得挺有趣的,再加上老板都是老师,其中宋老师毕业于Cornell,当时就觉得工作方式和氛围应该会比较学术与国际化,对设计的追求与热情都会是一种很饱满的状态。
的确在cnS两年半时间内,先不说设计上职业上的得失,项目做多了自然是会有提升的,也会有环境或者自身带来的瓶颈的;我觉得得到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身边的人有着跟自己相似的想法与追求,在这个过程里面认识了很多在之后留学还有回国之后帮助我很多的人。所以环境很重要,虽然cnS给不了其他私企能给的收入,但是设计作品还有宋老师的推荐在申请学校时候真的帮助了我很多,最重要的是整个氛围使我即使已经毕业三年还能坚持着要到外面的世界看看。
cnS五山的办公室
cnS项目TIT创意园
Q5: 经济条件不好是怎样的一种申请状态,会因为学费而放弃好的学校吗?
我一开始是想去美国的,但是因为我本科学校并不是什么国内名校,加上我也不是学霸类型的,设计作品并不酷炫,要申请IVY LEAGUE的学校基本是不大可能的了。但是凭着还不错的GRE、TOEFL、在cnS累积的一些不错的项目作为作品集、自问写得不错的PS,还有宋老师的推荐信最后还是能申请到USC, WASH U, UIUC等的学校。
其实美国的学校我连续申请了两年,第一年没有去,因为USC只给了第一年的半奖,我计算了一下剩下的学费与生活费,还是负担不了,所以就没有去了。第二年,就更惨了,只给了几千美金的奖学金,其他美国学校都没有给奖学金,那么经济负担就更重了。因此,我就立刻在离当年开学还剩下半年的时候申请了英国的学校,我担心自己再拖个一年,会坚持不下去了。
虽然说英国生活费贵,但是学费比起美国私立的要便宜,加上课程是一年到一年半的,所以算下来还是能负担得起。很幸运的是,很快就拿到UCL和SHEFFEILD的OFFER,当时我真的开心到要哭了,因为我很担心申请得太晚,当年的学位都满了,我得再等一年。至于为什么没有选择排名靠前的UCL而选择SHEFFIELD,更多是出于经济考虑。
首先UCL要求我再考一次雅思,或者到他们那边先上语言学校。我当时是用托福申请的,我的托福成绩申请美国的IVY LEAGUE都没有问题的,只能说英国比较认可雅思的成绩吧。另外就是UCL在伦敦中心,自然生活费会高很多,所以最后我就忍痛选择了SHEFFIELD了。当时是有点觉得无奈之下选择的SHEFFIELD,毕竟UCL的名气要比SHEFFIELD高,但是后来我还真的庆幸自己选择的是SHEFFIELD。
LIVE PROJECT Exhibition and Presentation
申请学校的时候我都有研究过学校的风格是怎样的,国外的大学大多都有自己明显的特色和强项的。我觉得最好是选择适合自己的风格和自己有兴趣的方向。像当时申请英国学校的时候我就没有申请AA了,因为感觉这么酷炫的风格自己驾驭不来。UCL是比较综合的,SHEFFILED和EDINGBURGH 都相对偏向人文社会一点的,所以当时我就报了这三间。
为什么说后面庆幸选择的是SHEFFIELD,首先是它的教育方向着重点就是我想学的,其次课程的编排他们并没有把一年学制的学生和PART 2学制的学生完全隔开,大家一起选择STUDIO,在STUDIO内先有各种team work,然后再是individual work,有很多跟本地学生交流的机会。
这跟我后来向一些UCL同学了解到他们的情况不一样,他们的STUDIO就基本是中国学生,他们并没有太多课程跟PART 2的学生一起学习,所以给我感觉在UCL就是一堆国内学霸换了个地方继续竞争,并且压力超大,因为除了要拼过自己人还得拼过老外不能丢脸,哈哈。所以后来我觉得自己是选择了一个适合我的学校的。
LIVE PROJECT 成果 (拿了第一名)
Studio Exhibition
Rehearsal of Final Presentation
Q6: 工作三年后终于可以开始留学生活,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是我想要的生活,但很奇怪没有我想象中的兴奋。首先我要特别感谢Cloud,他是在cnS实习时候认识的,后来在我在英国甚至一直到现在他都帮助我很多,是我良师益友般的存在。当然还有其他在cnS认识的,在SHEFFIELD认识的朋友、老师、建筑师等,都给予我很多的支持与帮助。例如邀请我做这个采访的杨楠,在北京时候给与我帮助支持的YIBO等。
在国外除了学习上、思维方式上,还有一些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和进步外,我觉得自己学会了感恩,并且因为受到了这么多的帮助所以会有种更想去帮助回别人的冲动。当然我不是那些一天把感谢放在嘴边的人,也不太会表达,所以想趁这次机会去感谢他们,特别是供我完成学业的父母。
SHEFFIELD是一个比较着重社会人文的学校,老师引导的方向更多是认为建筑是基于某种社会人文背景和需要而产生的。他们会有不同主题与类型的STUDIO,其中也包括一些高科技的方向,例如参数化设计之类的。当时选择的是GLOBAL PRAXIS,一个听上去课题有点大的STUDIO。总的来说他们比较重视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分析问题,然后用什么样的逻辑去生成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得到一个怎样的结果。
向London某区政府汇报中
我喜欢这种方式,一切东西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理性、有逻辑的。导师在里面的角色是引导我们怎么去组织架构与逻辑,在我们遇到卡住的地方时候,会帮助我们整理思路,给我们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或者书籍。从来不会把他们自己的观念或者对的方向强加在学生身上,他们只是作为一个引导的角色,让我们去形成自己的观念。他们看重的是设计生成的原因、过程,与中间作为建筑师做的角色与抉择是否跟这个设计理念吻合,设计的成果只是这些事情的必然结果而已。
至于艺术范畴的事,建筑好不好看,酷炫与否这反而是占比很小的一部分,毕竟他们明白这都是很主观的事情。导师自身的审美不应该成为评判一个学生是否做好课题的重要标准,当然好看的成果与表达是会加分的。这个STUDIO贯穿上下学期,连同最后的毕业设计或者论文成为我们绩点主要部分。毕业设计我选择了写论文,纯粹就是想挑战自我,觉得设计我还有很多机会去做,但是写一篇上万字的英文论文我估计就这么一次了。
后面还真的有点后悔,憋文字比做设计难多了,有点遗憾的就是无论STUDIO的设计还是论文我都没有把他们做得很完美,因为太贪玩并且有点拖延症,时间不知不觉过得太快,最后就有点来不及好好收尾了。最后我是以merit毕业的,并且全年级唯一的distinction,和5个还是6个的merit中的3个都在我们studio。另外在同一个studio的part 2学生中,同样也是有一位distinction毕业与好几个merit毕业的。
之后我才发觉自己在一个学霸studio里面,并且学霸们都不是那种死读书的,都是work hard play hard的。在国外留学一如我当初期望的那样,为我认知的模糊与迷茫找到了答案,拓宽了眼界,打开了思路,并且认识了很多朋友、前后辈,比以前更喜欢跟不同人沟通交流,以一个更宽容的心去接受不同的声音。
大设计studio每周presentation
Q7: 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体验是怎样的?跟之前的工作有何不同?
会有不同,但是不同是来自于自身的观念而不是来自于环境。毕业之后我在英国实习了4个月的时间,当时公司给了我留在sheffield的offer的,但是最后没有留的原因是我觉得sheffield这个城市有点无趣,适合读书和退休生活。我想申请去这间公司的伦敦office的,但是伦敦并不缺人,再加上后来收到了日本藤本壮介事务所的实习offer,我就决定要去东京试试了。
在日本实习了一个月之后,由于签证问题,我就回国了。广州的设计氛围不浓,远远不及北京上海与深圳,我比较喜欢上海,所以我的简历主要是投向上海的公司其次是北京的。当年回国时候是2015年,建筑行业最惨淡的一年,投了一两百封邮件,只有几个北京的公司给我回应,我去了一个日本事务所。但是后面发现这个日本事务所的强度比起我在藤本壮介时候还大,加上公司运营与工作模式我觉得存在挺多问题的,所以即使当时我挺佩服和喜欢那位日本team leader,我还是只是待了一个月完成了一个日本项目投标后就离开了。
之后继续留在了北京一段时间,有些之前投的简历来了面试要求或者OFFER,有些在上海的室内设计公司或者策划公司也给了面试要求与OFFER,但是感觉都不是自己想去的公司,我还是想去比较国际化的设计公司与事务所。很可惜,基于当时太惨淡的市场,要在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还能找到自己理想的位置真的不那么容易,加上在北京山穷水尽,也不想问家里要钱,所以就回广州,回到了cnS先继续工作再打算。
在日本藤本壮介实习期间(室内不允许拍照,拍了门口)
实习时的director履行他爸爸的责任,去女儿学校做建筑演讲
Q8: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吗?
说实话,当时对于之后的路怎么走,有什么目标还真的比较迷茫的。感觉我在学术上解决了迷茫的问题之后,就遇到了人生规划上的迷茫了。也没有想到什么好的办法,就是觉得反正先工作吧,慢慢来重新调整步伐,总会想到之后的路自己想怎么走的。
回到cnS大概一年之后我就来了现在的设计院,觉得比较搞笑的是我竟然选择了设计院。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不适合设计院还有当甲方的,我觉得设计院里面制度等级太多,没有什么设计学术氛围,大家更多只是把建筑设计看作一份上班下班的工作,没有那种纯粹的团队凝聚力,就是那种大家一起为了一个完美的设计身心投入的状态。设计的动力更多的来自于领导的压力,而不是对建筑的热忱。
现在我在设计院待了一年多,对此的看法还是没有变,但是也没有觉得会因此待不下去的感觉。我觉得可能这就是之前的经历带给我的改变吧。因为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设计思维还有方法,并且我很肯定自己对建筑的喜爱,所以就算我待在那样的一个环境里面,我觉得那样子的我是不会被影响到的,只是说会适当的藏起来去适应这个环境。
然后去吸取这个环境能带给我的其他我缺乏的东西,例如如何处理建筑行业涉及的方方面面的事情,一些流程,一些各种咨询单位与专业间的沟通配合,一些业务的管理与操作等等。
cnS项目恩宁路永庆坊改造(小姐姐回国后主创的设计)
Q9: 颠沛流离的日子应该是每个不愿安逸的孩子的日常,你有什么心得分享吗?
从英国到日本再到北京,每一段时间都不长,有点颠沛流离的感觉,但我觉得这样的经历很棒,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整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打开了,想的东西都会相对以前会更加全面立体,这影响了我之后很多的想法和决定。每一个机遇都得来不易,过程都并不那么顺利,纵然中间会有遗憾,但是我觉得非常值得。
从日本回来后,一直对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很迷茫,究竟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前想要的是不是就是自己一直想要的?我究竟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做到?我要怎么在这惨淡的大环境下平衡现实与理想?即使至今我还是不能很明确,但也慢慢对于以后的状态有了一些想法与计划。总的来说是想要一种更自由与随心所欲的状态,哈哈,这应该是所有的人的追求吧。我想说的是希望能一直处在很积极有追求有梦想的状态里面,每天都在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去生活去拼搏,能一直一直有这种精神与身体的状态。
旅行的日常,各种展览与建筑参观
很庆幸在路上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交流经历与想法,每次都会有思想的碰撞与收获。例如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可以互相交流,还有最近跟Cloud有讨论计划去做一个民宿,虽然还没有成型的计划,至少跟之前那种迷茫的状态多了一点点的方向与想法。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留过学、在国外工作实习过,但结果好像还是回到了原点,说不定我根本不用经历那些都一样会是现在的状态。首先我觉得生活是没有“如果”的,并且别人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结果,在哪家公司工作,年收入多少钱之类的。而我自己觉得重要的是过程,还有这些经历带给身心上的成长与变化。即使“结果”是相同的,但是实质是不同的。
一个人要有理想,你必须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到底想要做什么,你才会知道你是否适合那个环境,那个生活状态是否你想要的,你才能拼进全力去争取。而我的这些经历,让我更坚信设计特别是建筑设计是我一直的追求,这是一个痛苦并快乐着的过程,希望我能一直享受,哈哈。
谢谢大家Thanks♪(・ω・)ノ
感谢 UniDesignLab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UniDesignLab
小姐姐的前半段就是我目前的想法,想先工作个几年攒攒钱再出国读研,现在在设计院里每天都在自我否定迷茫中
小姐姐说出了心声,但是还是很厉害的,至少是merit,我还在为merit努力呢
毕业后工作的那一段不是很认可..设计是for you 不是for me.业主如果有强烈的需求作为乙方必须要遵从.当然乙方也可以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说服业主
你好,可以加个微信吗。哈哈。我们有共同的经历,想多交流下。
师姐棒棒哒✧٩(ˊωˋ*)و✧
很鼓舞人呢,坚定和争取,越努力越靠近目标
小姐姐、小姐姐 我能要你一个微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