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小编
在意大利威尼斯
为您发回建筑双年展现场报道
又名
走断腿系列报道
坐着早晨的大巴,一路昏睡近4个小时,到达威尼斯时已是正午。
由于行程紧张,我们在威尼斯的停留时间只有两天,于是把行李寄存后,就马不停蹄地的前往威尼斯双年展展会的地点。
迅速买了门票入场,远远的就看到
“自由空间”四个字。
是的,中文,不要怀疑。
2018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为“自由空间”,在自由空间里,你可以自由的想象,将空间、时间和记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
策展人Grafton建筑事务所的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表示:“自由空间将会揭示建筑的多样性、独特性和连续性。综合来看,我们可以揭露建筑与历、时间、地点和人联系的能力。这些品质使得建筑能够在人与场所之间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次威尼斯双年展共分为两个园区,鉴于小编的腿实在不够长,就以第一个展览园区的展馆以及第二园区的中国馆为主给大家介绍啦。
1西班牙馆
我们进入的第一个馆是西班牙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袭来。
因为我的设计课的同班同学参加了西班牙馆的布展,所以早在几天前,就看到了西班牙馆的一些布展情况。
整个馆内被建筑图纸,展板,海报贴满。
2比利时馆
蓝色的下沉式的空间,需要脱了鞋才能上去,有人静坐,有人奔跑。过于闷热的空间,让我在里面呆了不到5分钟,就迅速跑了出来……
总是在想,在“自由空间”这个主题下,比利时馆想表达的应该是——提供一个固定的空间模式,让人们自己去发掘空间的可能性。在这个空间里,你既是空间的主角,又是配角,无外乎你是谁,而在于你在这个空间里如何开始你的表演……
3荷兰馆
进入荷兰馆,满墙的橙色盒子引入眼帘,仿佛进入一个橙色郁金香的花园。
环绕四周的盒子可以被随意打开,但打开的每个盒子总是会给你一些意外,因为每个盒子都会呈现出不同的东西……有的是空的,有的是展品介绍,有的是一扇门,可能会与对面的人相撞,有的是一扇窗,可能会看到一张惊讶的脸,有的是室外的风景……
小小的空间中,还有策展人在认真的给来看展的人讲解着他们的设计理念……
荷兰馆在这样的趣味空间里探讨了工作、休闲、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当代劳动精神和条件垫付性变化所引发的人体的空间配置、生活条件和概念的变化,希望人们在自由的时间与空间中,产生对生活、交叉工作、身体休闲之间的对话。
4主展馆
主展馆内主要是邀请的世界范围内有代表性的工作室的建筑设计作品。包括赫尔佐格&德梅隆、BIG以及王澍等。比较可惜的是赫尔佐格&德梅隆工作室的建筑模型不让拍照……
每个小展馆之间用有趣的空间进行过渡。
5威尼斯馆
作为主办方的威尼斯,总是要另辟出一块地方作为自己的展馆……
入口处的银色大圆球倒映在T字形的水池中,仿佛隔绝世人于千里,与威尼斯城内喧嚣聒噪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想,威尼斯是在用这种方式隐喻曾经威尼斯的静谧恬静,毕竟,现在的威尼斯满城都是游客……游客让威尼斯声名远扬,又让留守威尼斯的居民无力拒绝,这种发自内心的矛盾与难言之痛,让威尼斯一直在思考,何为“自由“?
自由到底是接纳?还是抵制?是保护?还是抗拒?繁华时足够繁华,冷清时足够冷清,这样一个游客沸腾,居民冷漠的城市,将何去何从?
威尼斯展馆内最吸引人的还是一张乒乓球桌,来往的游客都会上手去打一打……这可能就是威尼斯人想要表达的矛盾心理吧……
6英国馆
英国馆通过在原有建筑的屋顶上建造一个新的公共露天广场来回应“自由空间“的主题。
整个空间空空如也,从进去到出来不到30秒,于是出口一侧的钢架楼梯把人引入楼顶,依旧没有展品,却能远眺四周的景色……
于是,我把它称为是一个身体很懒惰,精神很丰富的展馆……将失望与惊喜并存……
这个被架高的位置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很受欢迎的聚会场所,可领略美景也可休闲。展馆本身是向公众开放的,但内部却是空的,其顶部的屋顶在公共广场的中央可见,暗示着下方的地下世界。
7韩国馆
韩国馆的入口不似其他展馆的封闭,而是敞亮明净……不知道为啥,这种明亮的现代感总是让我想起韩国的各色小鲜肉(花痴脸飘过……)
内部的这个酷似太空船舱的设计,有点不知所云……
8日本馆
简朴的入口,白墙黑字,一如妹岛姐姐的设计风格……
整个展馆,三三两两的挂着建筑手绘图……一如他们的设计风格般的素朴……与其他展馆相比,日本馆可能是最没创意的了……但是仔细看他们的手绘图,却能发现他们对“自由空间“独到的理解……
自由不是在喧嚣繁华中另辟蹊径,而是在“无“中发掘自我最丰富的精神世界……
可惜不让拍照,大家自行脑补一下吧。
9澳大利亚馆
进入澳大利亚馆,小清晰的气息扑面而来。空净的空间中央一片绿植,仿佛海中绿岛般。
这次展览的目的是“鼓励新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希望在这个脆弱的星球上,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为每个公民的幸福和尊严提供解决方案。“通过整合建筑和自然系统来实现对环境修复的过程,从而展现澳大利亚的建筑文化。
10加拿大馆
刚进入加拿大馆,就会被一颗贯穿了整个展馆的大树所吸引。而这棵大树也是展馆内最精彩的地方。
他们强调建筑与自然世界之间微妙的但往往互不可见的互动。
就像这棵大树,你只能看到它,却始终摸不到……它看似被隔离在玻璃盒子外,但抬头望去,它又在你的头顶遮风挡雨……通过创造这种若有若无,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11法国馆
法国作为设计之都,自入口处就能看到颜色靓丽的座椅。坐下去时,整个人都会陷在黄色的软布中,极低的座椅让我这个身高不足160的都感觉甚是不舒服……我想,这就是让那些大长腿们自己去思考舒适的坐法……
进入展馆内,扑面而来的是满屋的带有法国历史痕迹的展品,被悬挂或黏贴在四周的墙上,让游客沉浸在法国的传统与优雅中……(虽然我在法国体会到的只有到处的喧嚣,没有优雅……)
比较有趣的一个区……通过可移动的过去或者现代的影像的二次创造,将每个看似静止的模型都有了场景感……
每个影响看似与模型极其和谐,然又可以拿来替换,看似固定的空间可以随着需求进行自由变动……我想,它向表达的“自由空间“应该是通过展馆入口处所展示的过去的物件来唤醒人们对法国历史的记忆,将记忆与现代结合在每个模型的影像中,创造出属于每个游客对独特的记忆点……
12瑞士馆
获得威尼斯金狮奖的瑞士馆在自由空间的设计中,充分展现了对人性的感觉的表达。
通过关注人的尺度以及空间本身的质量,以不同的比例建造空间,再彼此接合,创造出一系列的“场景空间“,游客置身于其中,带来如爱丽丝梦游仙境般的奇妙体验。
13中国馆
中国馆是第二园区的最后一个馆,与意大利馆紧邻,见证着意大利于中国的友谊。
毕竟,行走在意大利的各个城市,无论是古城罗马,小镇佛罗伦萨,还是水城威尼斯,到处可见的中国人……我想,中国游客在推动意大利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在其中寻找到二者都需要的一种平衡。
此次中国馆的主题是“我们的乡村”。在城市化发展进程后的今天,面对千篇一律的房屋住宅,我们逐渐开始反思在这一波发展浪潮中,我们丢失了什么,抛弃了什么……
就像王澍对中国馆主题的解读一般——我们丢失了回忆、最中国的东西、与自然的联系……所以,我们需要回到农村,回到中国文化的发源之地,去寻找被遗忘的价值观和被忽略的可能性,去重忆那一抹浓浓的乡愁……
在中国,如果说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你有自由参与建设住宅,那么这个地方就是乡村。乡村往往是城市对自然、传统和过去的想象的地方……是自由思想与传统碰撞的试验场,是更多可能性的发源地……因此,“我们的乡村”是对“自由空间”最为合理的回应。
讨 论
大家觉得什么是自由空间?
哪个馆的设计最符合主题?
欢迎留言
本文感谢大师姐林雅楠的修改指导
本文所有图片为作者拍摄,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