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不吹不黑,日本建筑师到底比我们牛在哪里?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作者:李丹阳
原文链接

人家日本建筑就把本国传统和现代设计

结合的很好啊。

虽然我当时也说了两国的情况不同,

不能一概而论的去比对。

但是,

既然大家都觉得日本建筑师比我大天朝nb多了,

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

日本建筑师到底牛在哪儿?

640.gif 

什么是建筑?

简单来说,无非就是理念、形态、空间、材料、结构

那一个建筑如果做到理念好、形态好、空间好、材料好、结构好,那么基本上就可以颁发一个“五好建筑”的证书作为学习榜样了。

 640.webp (74).jpg

其中,材料和结构这两科,基本上就等于化学和物理——实在学不会就去开外挂吧(学某思名师在线,了解一下?),至少能保证试卷上的分数不会太难看。

而剩下三科呢就比较麻烦了,对于建筑师来讲基本就等于是语数外的意思。从小学到大,有一门不及格你就别想上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不到好对象——

 640.webp (75).jpg 

咱们说日本建筑师童鞋们比较nb,也主要是说这三科学的比较nb。

下面我们就请出日本建筑师的新生代课代表——

藤本壮介同学来给大家做个学习经验交流会。

 640.webp (76).jpg 

作为一个经常思考如何把空间和自然有机结合的建筑师,藤本同学认为建筑是一系列没有界限的空间,是一个与周围环境或者层与层之间有着相互重合的领域的场所。因此,他自己一个设计要点便是:如何“软化“内外以及自身内部生硬的界限,将实线变成“虚线“——建筑空间从由确定的围护结构分割变成由空间分割,打造“之间”的过渡感。

这也就是藤本天天挂在嘴边的“暧昧的秩序”或者“没有意图的空间”或者“一种距离感的渐层场域”等等,我们统一称呼它们为——

建筑理念。

 

其实,有个建筑理念也不是什么难事儿。随便采访一下我国的建筑师甚至建筑系的同学们,都能和你唠唠叨叨的说上半天。

 

但难点也是学习重点的是,这科是笔答题,不能靠嘴说——能让别人在你设计的建筑上看出你的理念才是高分标配。

就类似于“你画我猜”的游戏一样。

 

然而设计理念不是物理公式,在理想状态下直接代入就行了。不但每个项目的需求和条件不相同,更重要的是设计师和使用者无法相互成全,而通常情况下做出牺牲的肯定是“善(ku)良(bi)的”建筑师们——用牺牲自己的精巧构思来成全建筑的舒适度的和实用性。

 640.webp (77).jpg 

那么藤本同学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他的作业集。

640.webp (78).jpg

作业1:HOUSE-N

位置:日本大分市的一个传统居民小区,

业主:一对年轻夫妇和一只宠物狗

需求:首先,本案的基地很大,但业主说作成家的话不用这么大。其次,业主希望自己在家中每一面都有风景可看。而且,业主也希望自己的家同时也为自己提供一些社交活动。

 

对于这些业主的需求,一般建筑师的解题重点:

640.webp (79).jpg

于是他们做出的可能是这样的平面和造型:

640.webp (80).jpg

基本上就是做一个复杂庭院为主的“传统住宅”。

 

“五好建筑师“藤本是这样审题的:

640.webp (81).jpg

然后,他确定了一个这样的平面:

640.webp (82).jpg

从平面上看,功能布局与传统住宅形式没有大差异。

640.webp (83).jpg

如果按照一般住宅的形体设计方式,得到的还只是一个普通单体+庭院的组合模式。 

640.webp (84).jpg

而藤本将自己理论和业主需求结合的关键一步在于:

三者相互的渗透并不是基于平面的变化。

而是这个庭院与住宅在形体关系上的连接。

 

第一步,他将平面布局由内到外划分为了3个层次。并按照由大到小到顺序升起,得到了3个层层嵌套的立方体。

第二步,在立方体上开洞。

在这个建筑中,藤本用了两种洞口形式:

首先,在使用者动线上开设当作“门”的”洞口“,

其次,在墙壁以及屋顶开洞,每一层洞口位置相对错位,既使从每个洞口获得的画面不同,又通过这种方式为室内的一些活动区域增加私密性。

640 (2).gif

最后得到了一个从里到外都是孔洞的“白色盒子“。

640.webp (88).jpg

通过这种方式住宅和街道的界限被软处理,由一道“实线”变为“虚线”——需要在脑海中补全。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内外空间的范围,营造出外中有内、内中有外的意境。

另外,“虚线“内外是一片空间,这就让建筑内的可利用空间增多,原来的“内——外”两套空间体系变成了“内——过渡*N——外”多重体系。

640.webp (89).jpg

显而易见的是,这是一个私密性很低的住宅。来往的行人可以一眼看到住户的行为。

然而,这也正是藤本同学的一个解题技巧。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默认一切差异性的特点都是建立基本使用需求的基础上;而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如果产生任何矛盾,我们也默认为牺牲差异性特点来保证使用需求。

而藤本却反其道而行,他更看重业主的个性化需求,为了满足这些个人小趣味不惜牺牲住宅的基本性能,比如私密性。

 

事实上,这可能也是一个特别讨巧的沟通方法。

大多数普通人一般是意识不到建筑里那些基本问题的,比如尺度、流线、动静分区等等。(虽然他们也习惯这样使用,但依然意识不到重要性)所以,比起喋喋不休的去说服业主牺牲他们的爱好去满足基本功能,一口答应业主所有奇葩需求的建筑师肯定更受欢迎。

640.webp (90).jpg

不管怎样,记住这个解题技巧。后面藤本同学会反复用到。

 

作业2:HOUSE-NA

位置:东京郊区的周遭典型的混凝土日本密集住宅区中

业主:年龄40岁左右的中年夫妇

需求:这个家族成员曾经就如同游牧民一样经常移动寻找自己合适的地方及生活方式,他们希望自己的家能与其他小场所进行连接,将许多地方的“小碎片”在这个很小的空间中体现出来。他们的共识就是“比起像在餐厅吃饭,在起居室看电视这样的生活方式,还不如让我们像吉普赛人一样走到哪里是哪里的事情都由自己来配置的生活方式更来得有意思。”

 

但这一回,地形狭长,用地很紧张。

面对这一需求,普通建筑师的解题思路:

640.webp (91).jpg

设计出来的建筑最好也就这样了:

640.webp (92).jpg

这也不是不好,但错层的设计说到底也只是在解决功能问题。对于业主“边走边唱“生活方式的回应并不明显。

 

我们再来看看藤本的解题思路:

640.webp (93).jpg

设计出来的内部空间是这样的:

640.webp (94).jpg

你能数出来它有几层么?

 

在这个设计中,藤本的原则就是:

基地很小,不如就把它分的更小。

不用房间而是用台阶和楼板创造出一个奇形怪状的空间,所有的空间其所具有的功能都由在里面的人来创造。

同样也是错层手法,但这里错层的原因不同,除了打破层与层之间的界限将主要功能碎块化之外,藤本还通过错层的高度创造出了交接微空间。并借鉴了2001年Primitive Future House中提出的一个构想——家具尺度:

相邻功能或者层与层之间的楼板通过上下错动可以产生出“家具”让住户使用。

640.webp (95).jpg

“建筑全体以 35 公分间隔的板状积层所构成,35 公分也是身体的尺度,是可以坐下来的高度,2 倍的 70 公分则变成桌子的长度,而 17.5 公分的一半则刚好又是梯级的高度……,它们是椅子、桌子、地板、屋顶、楼梯,是照明、是结构体、也是庭园,从这个连续的段差得以产生具有各种特徵的场所,并由居住者来找出这些空间中的机能,在住宅中发现最理想的居住方式“

 

最主要的操作手法就是用错位来连通每一层。

1.  先按普通住宅的做法按要求和功能确定出层数和柱网,越往上对应的功能越私密。

640 (3).gif

之后将每一个功能区看作一个体块,得到一个由一堆体块组成的“方盒子”

640 (4).gif

在这一步后,加上外立面和楼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住宅。它的楼板结构并没有改变,最多只是用外立面将住宅内的采光做到最大。

要想打破楼板与楼板之间的界限,就要用到下一步。

 

2.  将每一层的体块上下错动。打破楼板的平衡。

640 (5).gif

这里楼板的错动形式出现了两种:

A、同一层与主要功能相邻的楼板之间错动高度主要满足桌椅或者楼梯尺度,在交接处提供小的停留活动空间。

640.webp (96).jpg

640.webp (97).jpg

B、位于主楼梯附近或者相邻两块功能之间并不需要供人活动的,错动幅度较大,形成“半层”过渡空间或者需要不同功能之间设置小楼梯,丰富空间层次,也增加了使用面积。

所以这个看上去有好多层的HOUSE NA实际上只有三层,但这三层的各个部分通过在Z轴上的体块错动得到了现在的效果。

从层层分明变为层——过渡——层的多套空间。

 

3.  加入楼梯和部分外围护结构,就完成了整个建筑。

从外观上看,它像一个半成品——单薄,开放,感觉毫无隐私可言。但在内部空间的处理上来说,又真正地利用了自己模糊空间的处理手法完成了对碎片化空间的生成。

HOUSE N 到HOUSE NA,藤本通过实验两种办法——打洞和错动——将空间之间的实体界限虚化。

分割建筑的角色由围护系统转变成空间系统,解决了传统住宅内外上下失联的关系,控件由密闭转为通透。同时也将自己“暧昧的秩序“理念成功变身为符号空间呈现在了建筑中。

 

作业3:HOUSE-H

位置:日本东京一个传统的住宅小区中

业主:一对年轻夫妻和他们年幼的女儿,

需求:业主不希望是陈旧的传统居住模式,试图寻求新鲜与创新的居住条件。同时基地比较狭窄。

 

当然,面对这个更加虚无的需求,普通建筑师的重点:

640.webp.jpg

可能做出来的住宅就是这样的:

640.webp (1).jpg

而藤本的重点:

640.webp (2).jpg

HOUSE NA影响,藤本的设计契机是个人的生活方式。这一次藤本还是采用了将生活空间碎片化的方式,但是处理手段上来说和HOUSE NA不一样了。

 

首先,确定层数以及功能

640 (3).gif

然后,将每一个功能看作一个体块将他们升起。

 640 (4).gif

之后在每一个盒子上开洞为窗。

640 (5).gif

这样得到的首先是一个和旁边住宅大同小异的住宅,可能更为通透。

640.webp (3).jpg

简而言之就是HOUSE N plus——由单层到多层。首先起到了将业主生活碎片化的作用——这是正常多层住宅可以都有的效果。

接下来藤本又开始了他的表演,即将这个多层不连续的空间相互渗透。

这里就开始了HOUSE N 2.0 模式——将上下两层楼板打洞。

640 (6).gif

通过开洞口的方式,室内空间产生了两种效果:

第一种,通过打洞将上下两层的空间合为一个整体——直接塑造一个贯通多层的空间。

640.webp (4).jpg

另一种就是,有的楼板打了洞之后为了便于使用,又用玻璃密封,只在视觉上做了形式上的连通。但是层与层之间在使用上还是隔断状态。

640.webp (5).jpg

透过楼板上洞口,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由封闭转化为开放。业主在家里的每一层都能够知道家人的动向。日常互动也并不需要在同一层的面对面,透过这些贯通内部楼板的洞口即可做到。

藤本又一次将空间塑造成了符合自己理念的样子。

 

恩,通过藤本同学的作业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

凡事看别人做,总是很简单的。

 

咳咳,说正经的。

为什么藤本总能很好的给自己的空间生成体系找一个切入点呢?

答案之一就在于,藤本很明白业主的诉求千奇百怪,自己的理论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总有一部分问题能够用空间塑造解决——藤本抓住的正是这一点。

我们在分析日本古建筑的时候,有时会说到这个民族因地理原因(多地震)而产生的末世情绪——

凡事追求短暂美丽,美致极哀致极。

因而诞生枯山水般的侘寂之美。

但事实上,这种情绪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之深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当代日本人依然悲观压抑,不追求舒适安逸,反而愿意牺牲自己的一些生活便利去成全一件新奇的设计。(反正土地私有,建筑成本也不高,不喜欢可以重来)正是这种社会土壤催生了很多HOUSE-N这样的事例,也使得他们的设计界异常活跃。

同理,日本建筑师也是日本人,流着同样的悲观血液。

他们亦不会认为自己有能力去满足所有需求解决所有问题。更多的人都是如藤本这般在一两个点上深入探究创造奇迹。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日本建筑师都是以小建筑成名。而且,即使HOUSE-N之类的住宅建筑成功了,也不会有人认为住宅就该是这样或那样,包括藤本自己。

这些建筑只是告诉大家,那东西也可以搞成这样——可以颠覆一些生活习惯和世俗观念,弄成这样也挺cool。

有舍才有得。

日本人有意无意的实践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并因此得益,也是很黑色幽默了。

 640.webp (9).jpg

真的,不要再说什么设计时间太短,设计费太低,甲方审美太奇葩,职能部门太抠规范限制了各位天才发挥自己的才华,国际竞赛摆在那儿,没有人拦着你去参加。

日本建筑师比我们牛在哪儿?

别的不说,只说一点——

解决能解决的问题,不迁怒他人。

640.webp (10).jpg 

本文感谢大师姐林雅楠的修改指导

本文所有分析图与动图全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640.webp (11).jpg

16条评论
nono 2018-06-11 02:11:10 回复 1

没隐私的房子感觉怪怪的

可还行
可还行 2020-03-02 13:59:23 回复 0

这些建筑只是告诉大家,那东西也可以搞成这样——可以颠覆一些生活习惯和世俗观念,弄成这样也挺cool。

叶某 2018-06-19 19:00:40 回复 0

欣赏不来

Temo
Temo 2018-06-12 15:50:40 回复 0

回复 Francisco.F: 欣赏归欣赏,有点学习即可,不用无脑跪,理性点

Temo
Francisco.F 2018-06-09 15:56:26 回复

不就是黑吗……有点脑子行不,连理性喷都没有,还键盘侠……

Temo
Temo 2018-06-12 15:49:46 回复 0

回复 双笙: 动不动就中国什么的也是醉了。。

双笙
双笙 2018-06-11 09:08:04 回复

就是有你这样的货色,中国设计才乌烟瘴气

我恨我的懒惰
我恨我的懒惰 2018-06-11 18:51:16 回复 0

我也觉得没隐私不好。。。中国思想?

Hunter
Hunter 2018-06-11 18:00:35 回复 0

我觉得很有帮助,但是我们和日本各有各的大师,不用刻意抬高他们

双笙
双笙 2018-06-11 09:08:04 回复 0

回复 Temo: 就是有你这样的货色,中国设计才乌烟瘴气

Temo
Temo 2018-06-09 15:11:16 回复

不就是吹吗……国内的出国程度能一样吗,有点脑子行不,连理性分析都没有,还高校工作室……

taotao9631 2018-06-10 23:05:56 回复 0

不是建筑专业的,但是感觉打开了灵感一般,当然了,不谈私密性。

怎么想才比较拽嘞
怎么想才比较拽嘞 2018-06-10 22:39:03 回复 0

很赞,很实在

SOnG
SOnG 2018-06-10 19:56:59 回复 0

哇 国内建筑圈 连论坛里评论戾气都那么重吗

゛ 吟游诗人 ヽ
゛ 吟游诗人 ヽ 2018-06-10 10:53:05 回复 0

带有浓郁情绪的评论总是这般吸引眼球

SonnenuIt゛浅时光 -
SonnenuIt゛浅时光 - 2018-06-10 01:16:25 回复 0

不多说,赞

Francisco.F
Francisco.F 2018-06-09 15:56:26 回复 0

回复 Temo: 不就是黑吗……有点脑子行不,连理性喷都没有,还键盘侠……

Temo
Temo 2018-06-09 15:11:16 回复

不就是吹吗……国内的出国程度能一样吗,有点脑子行不,连理性分析都没有,还高校工作室……

Anyewing
Anyewing 2018-06-09 15:22:16 回复 0

回复 Temo: ???兄弟黑点在哪里

Temo
Temo 2018-06-09 15:11:16 回复

不就是吹吗……国内的出国程度能一样吗,有点脑子行不,连理性分析都没有,还高校工作室……

Temo
Temo 2018-06-09 15:11:16 回复 0

不就是吹吗……国内的出国程度能一样吗,有点脑子行不,连理性分析都没有,还高校工作室……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作者:李丹阳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建筑学院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QQ:359440856 或微信: jzxy-gtn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点击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建筑学院】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