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空间
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
高架桥,在城市中已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组成元素,交通系统因为它的存在更加便捷与通畅。
而桥下的空间,除了噪音环绕,阴暗压抑的环境还容易藏污纳垢,或是被闲置浪费,或是被违章占用,在城市当中形成令人头疼的种种问题。
前些年,为防止流浪汉聚集而设置的桥底水泥锥引起网络热议
然而天桥底注定就要尴尬地存在于城市中么?注定臭烘烘,让人不可接近?设计师说,不!这可是我们眼中的香饽饽!
2016年底,位于日本东京市区繁华地带,长期被封锁的东急东横线和日比谷线下全长约700米狭窄空地,被改造成“中目黑高架下”商业空间对外界开放,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一般高架下空间的想像。
这短短的700米,汇集了日本最美书店、咖啡厅、餐厅、服饰等多元化人气元素,在东京目黑区这个被誉为东京人休闲聚会时最喜欢去的地方,成为了一个特别的存在。
开发前,这里是长期封锁的狭窄空地,即便是在白天,光线也非常昏暗,让人感觉十分压抑。
设计师伊藤浩史先生接手这个项目时,提出了“SHARE(共生)”的开发理念。
将全长约700m的铁道高架桥定义为一个大屋顶,各种各样的特色店铺共享“同一个屋顶下”的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共享“时间、空间、想法”(SHARE)。
原本单调的空间被精心设计为各种式样的店铺,为了展现每家店铺的特色,外装设计独具匠心,店内空间设计各有特色。
中目黑站出站口对面的茑屋书店
茑屋书店内部
被评为“世界最美书店之一”的茑屋书店是一家极富创意的Café&Book,以“创意所带来的刺激”为理念,将书店内部区分为Meet(相遇)、Talk(对话)、Work(工作)、Share(分享)四大主题空间。
商业入口空间
中目黑站西入口
中目黑高架下已并不是伊藤浩史第一次做高架下的项目了,作为日本著名的地下空间与交通综合体设计专家,他在日本可谓实践经验丰富,也难怪该项目一经推出,便获得2017日本设计界最高荣誉Good Design 奖。
随着众多人气商铺的入驻,带来了访客数的增加,高架下城市交通公共空间品质极大程度得到了改善和提高。进驻的30家新型态商铺,也为当地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更多就业机会。
在自带遮风避雨的桥底逛街,感觉和两广地区的骑楼好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既开发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又成功激活了废弃的桥底空间,这波改造确实得点赞。
小时候,每个人都会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秘密基地,能轻易到达,却不易被人发现,西班牙设计师 Fernando Abellanas便把他的秘密基地选择设置在了天桥底。
在西班牙城市 Valencia 的一条高速公路下,Fernando利用桥底作为屋顶和墙壁,再搭配简单的材料,组成了这个让人眼前一亮隐藏式的工作室。
Fernando Abellanas特别喜欢重新设计那些被人遗忘的空间,天桥底对他来说,是一个存在着多种可能性的地方。
“在天桥底下的工作室不起眼而又独立,但同时它又非常靠近我们的城市和房屋。”上面是繁忙的道路,下面则是属于自己小秘密基地,抽身于城市的喧嚣,享一方独立与宁静。
这个空间的建造方式也很有创意,将天桥底下的混凝土梁柱变作滑道,利用铁架和木板砌组成一个滑轮式可移动的工作室,通过天桥底下的小斜坡走上这个工作室,再利用滑轮把工作室拉到不能接触到的另一边,部分家具则早已固定在悬于空中的那边。
如果这种形式的小空间可以推广开来,形成寄生于天桥底的居住空间,是否能解决了流浪汉的住宿问呢?或者成为艺术家的聚集地,“天桥底艺术村”,想想也是一件很带感的事情。
犹记得读书时,规划课老师曾讲过一个案例:广州的人民路在80年代曾经十分繁华,风头一时无两,但自从建了高架桥之后,繁华景象便一去不复返,就此衰败下去。当时他的语气充满着惋惜与遗憾,感觉高架桥无形中扮演了一种不太光彩的角色。
而近年来随着设计师把目光投向曾经被遗忘的高架桥下空间,越来越多的案例实现落地,即便国内的案例限于规范和条例能实现的并不多,但相信距离高架桥下空间被充分活化利用的那一天已经越来越近了。
你对高架桥下的空间是怎么看的?欢迎在下方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感谢 设计联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my-uapid
高架桥一般两侧都是道路。做成艺术工作室之类的可能还好说,做成商业要如何解决车辆和大量人流的对冲关系。
这些案例能否先说明如何解决的市政交通问题,光说空间利用无意义,毕竟这是和城市体系直接相关
回复 人治: 可以使用过街天桥的理念
高架桥一般两侧都是道路。做成艺术工作室之类的可能还好说,做成商业要如何解决车辆和大量人流的对冲关系。
驱蚊液了解一下
噪音麻烦
不知噪音问题如何解决的
23333 学生时代我也有过这样的脑洞 居然在这里看到一样的想法....
我想问如果高架桥维修怎么办,难道都要停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