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笑
四川农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
GPA 3.66 IELTS 6.5
墨尔本大学Melbourne MLA (最终去向)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MLA
悉尼大学USYD Urban Design
我最欣赏的艺术家是James turrell,他对于光的创作让我惊艳并沉浸其中,色彩与光水乳交融,被赋予生命与情感,一维二维与三维没有边界,似乎看到就能进入无尽的冥想世界,0或者∞,光在其中作为唯一的主角也是配角,让人安全而自我,让我为之惊叹。在被雕塑过的光中的简单的纯净,让人意识到太多无法触手可及的奥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样,在季老师的装置studio的case study也深入了解了更多的大地艺术大师,当我第一次看到Richard Long 的作品的时候被强烈的震撼,并且能感觉到内心的平静与治愈。大师的诸多作品运用了粗糙质感的材质并且以人的尺度在原始的景观中,呈现出超然的意境,真的引发了我对景观与自身的诸多思考。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师的一个作品,旷野上阵列的粗糙石块排列成直线,直线尽头是一棵枯树,秩序中又有着不同,那一瞬间我仿佛找到了女性瘾者中提到的“属于自己的树”。瞬间想起大师的一句话:“The music of stones, paths of shared footmarks, sleeping by the river's roar.”他让我领悟到,这种深沉的美好就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景观设计中呈现出能慰藉人们的源泉吧。
图片来源于www.richardlong.org
我想我的作品集应该算比较奇葩,似乎没有一个正常意义上的中尺度城市公园设计,三个项目完全是目前国内景观设计师很少做回应抑或是大势所趋的课题:战争、互动装置与旧工业区商业化后的再更新。我原以为树、水、铺装等等这些元素构成的才是景观,在做作品集的过程我中我发现,landscape is just life.我开始思考死亡、信仰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是我从未想过能与景观产生直接联系的,也许也正是我作品集中闪耀的那部分。
这是我参加的第一个studio的成果,当初吸引我的原因是场地的选址:的黎波里,一个六年前身处水深火热并现在也在时刻动荡的城市,这个课题让我有机会能置身于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社会环境中去思考景观的意义。通过这个项目我们会更关注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殊需求,从而设计多变的适应于战争语境下的景观。
Phase1: Research & Conceptual Design
在人文方面,我们通过对于利比亚的战争现状,得知虽然卡扎菲时代已经过去,但的黎波里仍旧处在动荡中,战争成为度量时间的单位,似乎所有的动荡都以战争为节点,这成为了我们设计的时间横轴;通过对难民的人口数量的查阅,得知的黎波里作为利比亚的首都同时也是最大的难民输出的港口,穆斯林的朝觐之路也会经过这里,所以难民与穆斯林教徒是同等数量级并相交的人群。通过事无巨细的查阅穆斯林的不同生活习惯与信仰细节,我们希望能设计出有归属感与慰藉感的场所,满足难民以及穆斯林两大人群的不同需求,所以对人群需求的子类研究成为纵轴。
from Xiao Shao
在形式方面,我们查阅了大量伊斯兰建筑的形式结合地景的景观表达形式,希望能通过不同的独特地形表达来解决不同时期的需求,例如提取伊斯兰的拱顶与材质,应用于宗教化的仪式空间,并在设计中希望在强调场所精神。
Phase2: Prototype Design
通过对不同人群在战争前战争时和战争后的需求分类,总结出防御、储存、种植、礼拜、悼念、休憩6大功能需求,设计18个多功能的地形原型,并结合场地周边具体问题分析,融合不同地形与功能,得出具体的功能分区以及快速避难入口。
from Xiao Shao/Yiru Wang
Phase3: Site Plan
from Xiao Shao/Yanru Hou/Xueqing Wang
Phase4: Rendering& Detail Design
通过手作模型更加具体的阐释了地景元素,更加具体的阐释了地形在不同战争阶段所产生的具体作用。
from Xiao Shao
from Xiao Shao/ Xueqing Wang
如果说第一个项目是一个我们现在必须去面对的时代的产物,那这个就是一个我们如何看待未来景观并且制造活力和凝聚力的项目。因为经济的爆炸式发展,国内出现了很多“大干快上”的市政项目,大面积的硬质铺装、不宜人的尺度、没有任何吸引点的“阳光草坪”导致人们不愿意在公园里社交,丝毫没有活力。于是我们希望通过一个地标式的互动装置来引爆垂死的公园,让人们感受到与装置的互动,与人之间的互动,产生属于自己的场所记忆。
Phase1: Issue& Tool box
我们通过分析宿迁绿轴的设计现状,发现了四个主要问题,缺乏标志、元素单一、功能单调、视线阻隔,这四个问题集中发生在宿迁绿轴上的两个点。所以针对这四个问题我们想出了三个对策:创造一些丰富有趣味性的空间、增加装置以点激活面,增加一些活动赋予场地活力。
接下来我们做了一些研究性的tool box,希望他们之间能相互组合产生解决问题的多元方法。
例如在构成空间上,我们总结了四种空间:开放、半开放、私密、引导,并且总结了三种操作手法来达到空间上的营造;在装置上我们希望他能够形成趣味有效的互动,留下属于每个人的mark;在增加活动上我们希望在满足日常需求的同时,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来预约场地,人们可以在这里结合装置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求婚、看想看的电影…
from Xiao Shao/Ye Liu
Phase2: Master plan & Process
第一块场地,通过分析场地的视线阻隔方向,第一步先营造空间,运用起伏的地形与植物来强调绿轴,并且营造一个类似城市舞台般视线焦点;第二步增加互动装置,装置选用半围合的互动墙,上面穿插着三种同一形式不同材质的棍子:软的塑胶材质让人们可以陷入倾斜程度最大的柔软的墙面,满足休憩的作用; LED与传感器结合的棍子可以让人们在经过的时候产生抽象的点化的影子,既可以满足展示宣传的作用,也可以让人们产生有趣的互动。
from Xiao Shao/Ye Liu
第二块场地,原有场地的设计定位是儿童活动空间,但是却缺乏足够的活动空间,所以我们第一步是利用流线型的地形来营造出一个向心的小型活动场所,地形运用了软质的塑胶与草坡,满足孩子的运动需求,接下来我们运用醒目的红色圆盘作为设计原型,分成三种尺寸并分别赋予不同的互动方式:小型圆盘适用于低龄儿童,采取竹蜻蜓的运动原理,选装操作杆可以令圆盘进行上下旋转的往复运动;中形圆盘适用于8-12岁儿童,双手下拉圆盘放手后圆盘会上下震动并发出不同的响声;大型圆盘主要的功能是遮阳与座椅,上下拉动操纵绳可以调整圆盘的位置。
from Xiao Shao/Ye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