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闻怡
华中科技大学 风景园林五年制本科
GPA 3.85/4.0 TOEFL 100 GRE 313+3.0
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 MLA2
弗吉尼亚大学UVA MLA2.5
华盛顿大学UW MLA2
香港大学HKU MLA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D MLA
米兰理工大学POLIMI MLA
个性归纳一下应该是独立、认真和随和吧,不知道够不够客观真实。
成长环境方面,在选择专业和学业方面我一直很自由,家人也很支持尊重我的决定。也因为小时候父母太忙我从小学就开始住宿了,所以一直就还算独立,不过我跟我妈妈之间的沟通交流非常亲密。
我觉得家长最初的希冀只是希望健康快乐,正直善良什么的就够了,本来期待就是件相互反馈的事情嘛,可能随着成绩还不错,所以就希望能一直保持。但是我自己还是相对积极的,喜欢给自己定目标、定计划,享受每次在计划表上打钩的那一瞬间。
对于风景园林并不是最初的第一志愿,高中刚毕业对人生的想法还挺浅薄的,景观是我先学了,再去认识,再渐生好感的。
其实大学以来看书的时间变得很少,最近也想趁毕设这个学期多看些艺术和景观理论方面的书。正好这些天在好友昱玉的推荐下看了本关于现代艺术史的书。
目前最喜欢的艺术家应该是安德鲁.怀斯(Andrew Wyeth)和亨利.卢梭(Henri Julien Félix Rousseau)。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在各自的时代洪流里独树一帜,安德鲁.怀斯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时期画写实画的清流,他的画风看了让我觉得宁静平和。亨利卢梭的作品有点像现在流行的拼贴风,阔叶的热带雨林,扁平的房屋和风景,天真烂漫,现在的眼光看来感觉很时尚哈哈。
电影的话最喜欢的电影是爱在三部曲,每部隔9年,第一部浪漫,第二部热烈,第三部真实,这个喜好其实还蛮少女的。但是最喜欢的导演是昆汀.塔伦蒂诺,没别的,就是看的爽。”
我是大三下去台湾交换成功大学交换的。当时的出发点非常简单,就是想换个不一样的环境学习生活看看,不过也是交换的经历让我最终决定出国读研。
成功大学没有景观系,所以我当时就咬咬牙去了建筑系交换,心想着大不了回来再补修补作业嘛,哈哈当时的冲动导致我大四下非常忙碌,又因为大四暑假去了西班牙马德里的工作坊,最后作品集9月中旬才开始,时间非常紧凑。
学习上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当时做第一个项目建筑系馆的时候, 我因为实在设计没进展翘了一次设计课。有个前提是这样的,当时设计课一周一次,每周二全天,每次都会要求大家拿出特别多的图量或是过程模型去分享去critic,并且在建筑系我是从来没有见过有哪一次设计课是有人缺勤的。翘课的那个傍晚,我第一个项目的导师,一个非常干练帅气又很亲和的女建筑师,她把我叫去了她开会的地点看进展,我当时拿着草图和草模几句话讲完设计思路和进展,非常不知所措。导师不经意问了我一句话“所以你到底为什么要学建筑啊”,我当时是给不出确切答案的,但那种当头一棒的感觉依然很清晰,但是那一次单独critic完之后突然就好像多了一种动力不再抱怨也不再给自己找借口了,当然老师也给了很多指导和意见,那股干劲应该是想证明下自己吧,最后也很踏实的过完了整个学期的两个设计课题。
这是第一个课题(个人作业)结束之后一个同学的过程模型量,只是可被展示的部分。台南的环境特别干净真诚,虽然建筑系的每个同学也很辛苦,但是氛围没有戾气,能真心感觉到大家对设计纯粹的坚持和热爱,老师也都很勤奋,甚至会在凌晨在FB上发设计reference,同学们做完一个设计也必定有一大段的感想,那种真心诚挚和氛围是非常激励和打动人的。
当然也要挤时间玩(●'◡'●)!
之前跟老季讲方案的时候他有一个感慨,跟我自己的学习体验非常契合,总结来说景观学习大概分为三阶段,形态到逻辑到形态。第一个阶段大概是我大一大二初步形成专业认识的时候,那时候对形态更为敏感,就想着怎么画好一张图,看到一个好看的平面一张好看的图会不假思索一厢情愿的认为就是一个“好设计”。第二个阶段可能从大三大四开始萌芽,就是一直被强调的逻辑,方案是怎么生成的,设计是如何被推进得到的。第三个阶段逻辑如何落实到形态,这个阶段的形态和表现手法无关,是设计本身一种客观的合理和谐和美。目前的话正在第二个阶段不断研习,也希望有可能的话可以实践到第三个阶段。
在西班牙拍的米拉莱斯的伊瓜拉达墓园
我自己的态度是始终给自己未知和可能性,我没觉得以后一定要一直从事景观设计这个行业。但是对景观行业我是持一个比较乐观的态度的,虽然设计行业一直好像有怨气还很爱自嘲,但是哪个行业都有辛苦的那一面吧,可以说景观是值得奋斗和付出热血的创造性的科学专业。
作品集的主线其实就是我文书的主线,主线也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是做完两个设计的初稿去归纳总结得到的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我的主线是“brownfield”,这本来就是个景观专业词汇嘛,通常是指被废弃的或是未被完全使用的城市工业或商业用地。但是我做了一点广泛意义上的延伸,“brownfield”其实是一种会永久存在于当下的现象,城市在发展,用地在不断变化,场地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进程中的。
1the canal revitalization——京杭运河沿岸的复兴
场地在京杭大运河的无锡段,京杭大运河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工业发展,场地无锡的运河沿岸也有很多工业区。但是随着整体的产业升级转型,和航运业优势逐渐被铁路运输等取代,运河沿岸的工厂逐渐被废弃。
在观察场地的过程中我发现往来的船民群体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他们在船上生活,缺乏干净的生活用水并且由于生活在运河上,也面临巨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社交圈的匮乏和孤独的工作环境更是对船民群体心理健康的威胁。针对这点,我希望把场地改造成能为船民群体提供生活供给、为市民群体提供观景的活动场所。
针对场地的蓝藻污染,通过焚烧和暴晒的手段把蓝藻转化为可种植的土壤,为船民提供粮食蔬菜补给,针对场地内的土壤污染,通过重塑地形cut&fill的手法一方面挖出净化水质的湿地,另一方面掩埋受污染的土壤形成公共空间。并且通过航运的集装箱改造为船民群体提供暂时性停靠的休息场所。通过净化—供给—停留的演变过程,我希望这块工业废弃地能被重利用为船民社区公园。
from Wenyi Chen
from Wenyi Chen
from Wenyi Chen
项目总结:利用场地上的工业遗址,重新开发这片工业用地,通过引入生态的污染处理方式,塑造地形和公共活动空间,同时解决解决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
2redefine urban infrastructure
无人驾驶是即将面临的巨大交通变革,交通工具的改变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革新都会对城市形态造成影响,更智慧的基础设施也是未来智能汽车的必要产物。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和共享经济的深入,路宽缩减,市区停车场转变为更为郊区化的集中性停车。无论是动态的路面交通基础设施还是静态的停车场都将会有更多的空间被释放。
释放的基础设施空间作为一种空间增值可以如何利用是我想要在这个设计中体现的。
分析郑州市的城市用地后发现,郑州市耕地面积随城市发展正逐步巨减,城市的食品特别是新鲜蔬果的供给需要从别地获取平衡。因此我把城市被释放的交通基础设施置换成都市农场设施。同时郑州也是个中国中部的交通枢纽城市,通过可产出性的基础设施系统,一方面是希望为郑州市区提供食品上的自给自足,更进一步希望利用郑州市的交通物流优势提供食品出口的可能,为城市带来新的机遇和经济效益。
做这个设计的时候其实前期的城市理论研究和城市用地分析花了挺多时间的,阅读了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
from Wenyi Chen
from Wenyi Chen
其实关于经验谈我是稍微有点抗拒的,我只有一些非常个人化的经验,虽然我对申请结果已经非常知足,但也只能证明一小个阶段的能力吧,还有更多更优秀的人可能只是没有选择这条路而已。
整个申请阶段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针对专业的自我反思、总结的阶段,也非常感恩认识了很多行业内优秀的学长学姐同伴,他们的优秀和透彻鞭策我如何在景观这条路上找方向不迷失,谢谢第一个京杭运河项目的指导老师老季,第二个无人驾驶项目的欣楠老师和钱泽远老师、MDes的指导沁沁老师,还有灏哥,还有我的小伙伴萌萌,我从大三就开始深厚革命友谊的黄金拍档昱玉。
因为课程要求,十月中开始回学校上课,直到十二月初强迫自己脱产来rac,做最后的申请准备。内心里还是对常春藤有一些小期待吧,希望自己标化成绩不是笨重的后腿,就在双十一剁手又报了十二月上旬的托福。时间证明多线作战最后也能突出重围,但是过程中经历的煎熬和崩溃还是让人两眼一黑。
感觉最辛苦的是圣诞节开始的冲刺阶段,虽然经常被diss成睡神,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挺有趣的一段经历,有一起努力的朋友们,崔崔、紫涵、晶阿姨和“神盾局夫妇”,大家都有非常好的结果,所有的付出也都值得。
还有最重要的是我觉得申请阶段情绪化或者是有时候压力大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不用抗拒低落情绪吧,我可能就是先把情绪发泄完,比如有我特别累的时候可能反而回去听打雷姐的《God knows I tried》,丧丧的,但是就像歌词上帝知道我知道我已经去做了努力了,冷静了就释然了,再去好好投入工作。
调整好心态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