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leonora De Fabiis 和Luca Stefanet,本研究为威尼斯建筑大学2017年最佳研究生论文候选方案
项目简介
现代化进程与尊重一个文明社会所认同的集体文化价值观之间或多或少总会存在一些摩擦。基于这种内在逻辑,现代化进程依赖于一个地方的潜在发展力。而通常会形成的结果则是一道介于创新和当地象征性符号保护的鸿沟,几乎无法逾越。
本文研究了1989至2017年间柏林的转型,重点阐述了如何对刻有柏林墙(划分东柏林和西柏林)历史印记的区域进行重新划分的方法。
首先在初步阶段研究了该边界系统的演化历程。然后着重于该城市中曾拆除过柏林墙的八个区域内的建筑和城市改造,研究地区样本是根据地理,历史和社会标准进行选择的。
本次研究的重点放在对这个不完整系统的研究和对其各种构成元素的分析整理上。为了使其成为一个整体,我们提出了两种景观小品方案,它们与周围建筑相辅相成,满足区域需求。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使这些与该历史相关的空间具体化和实景化,否则这部分存在于历史中的场景就会随着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张而被逐渐抹去痕迹。具体设计手法将通过使用其他城市中处理类似问题时使用过的材料和手法来修复柏林墙边界体系所具有的记忆连续性,避免过多象征性元素的堆砌和冗余。
访谈环节
你们的作图风格是受到了谁的影响?
我们的绘图方式是随着项目的进行而不断演变的。
我们不太想使用超现实主义的表达风格,因为这种风格会与其他形式的绘图风格不太兼容。我们想要的表达项目理念,同时兼顾设计氛围的营造。我们综合了很多参考例图的表现手法,其中Eva Le Roi是主要参考对象,其他还有Pier Vittorio Aureli和Martino Tartara的作品,艺术家David Hokney、Henri Rousseau的作品还有许多当代建筑事务所的作品集和杂志等。
在本次项目中,界定作品表达方式的元素是什么?图面中的蓝色有什么意义吗?轴测图与透视图结合的表现方式在项目中有什么非凡的意义吗?
由于与柏林墙相关的主题有很多,所以我们觉得有必要将重点内容通过图面中色彩的运用突出出来。所有不同类型的表达方式都与柏林墙所包含的主要研究对象相关(无论是材料方面的联系还是表象的联系)。每一张图只要与这个主题相关联,都会在里面运用到我们选的这个颜色进行表达,比如说整条柏林墙区域中的死亡之带、纪念碑、墙体本身以及该区域内建造的房屋等。
轴测图的场景描绘与透视图表达密切相关,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轴测图的场景更加宏观,从上帝视角展示我们设计的系统,而小透视则是为了表达那种人和建筑进行互动后所营造出的空间氛围,建筑会对人们产生一定的吸引力。
什么影响了记忆对象的类型?这些设计元素是如何共同作用的呢?
事实上我们所做的是将柏林这座城市内已经存在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元素呈现出来。我们将其进行分类并在本次项目中重新利用,避免在已经满是象征性符号的柏林墙上继续堆砌元素。
在进行这些元素符号设计时,你们的主要参数是什么?这些元素根据场地而特定生成并与周围环境彼此呼应的吗?
我们在项目中引入了两种纪念性象征符号。其中一种的回忆性场所更加分散;我们在基勒街道所在的地区运用了斑岩石材,因为这种材料不那么显眼,比较低调,同时赋予它的角色也非常的单纯,就是指引运动和休息区域。在米特和克鲁茨伯格之间的卢森斯塔特中心地区,纪念性装置换成了考登钢制成的柱子。与在贝尔纳街道附近的设置手法相同,这些柱子成组出现,能够让那些经过这里的人注意到这些装置从而提醒他们这片区域曾经发生过重要的历史事件。成组排列的柱子还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性意义,它代表着人们已经跨越了那堵曾经作为障碍物存在的墙。
你们用了哪些媒介和文件来追踪和分析边界系统的演化?
我们去柏林国家图书馆研究了历史地图,并通过政府机构找到了能追溯至1989年甚至更前面年份的城市正摄影像图。我们还查阅了很多关于柏林墙的书以及相关题材的电影,比如《柏林谍影》和维姆·文德斯执导的《柏林苍穹下》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弄明白这堵传说中的“死亡之带”是怎么回事。
当然还有许多网站上的稿件和帖子都对我们有很多帮助。
在分析柏林墙的演化过程和现代环境条件时让你们最感兴趣的研究点是什么?
这项研究更深入地分析了柏林墙在城市的八个地区拆除时所产生的建筑和城市变革,我们选这八个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也是基于地理、历史和社会核心性等方面的标准。研究重点阐述了关于墙体的记忆是如何一步步被保存、重释或者丢失的。根据对城市的调查和对历史地图的分析表明,柏林墙周围空间的再利用过程并没有影响到周围甚至邻近区域的景观。这种宏观上的迹象使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各个城市区域内在历史和空间转换之间的关联性是明显存在的,也就是说在外围边界中,功能和区域扩张的逻辑与保留历史记忆的需求是相重合的,尽管这种重合度还比较低。在城市的最外侧,那些原本空置的地如今已经被各种基础设施、居住区和绿地填满。(而我们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想要利用柏林墙的空旷地段创建一些大体量基础设施,但是该想法最终流产了)。
城市中心的特征会逐渐被一个与整个大都市的记忆联系起来的系统所替代。以斑岩石铺就的步行道穿过树林,穿过街道,它沿着柏林墙曾经的轨迹向前延伸,在大部分的旅游景点处你都可以找到相关的艺术装置。
如果你们能预测未来,你觉得这条边界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你们的研究是如何长期对这些散布式空间形成影响的?
这一点正是我们这个设计项目中努力要达到的目标。
根据前面提到的各种情况,这道边界系统呈现出了一种不完整性,它由不同的语汇组成,同时也在路易斯塔斯特和基尔街道区域呈现出碎片化。为了使这套系统更加统一,我们构思了两种基于建筑手法设计的景观小品来满足其所在地区的各项需求。这项设计可以作为其他以前也在“死亡之带”范围内,但可能是较边缘化区域的参考范例,比如过了伯诺尔街道北边的地方和东画廊南侧的区域。我们认为,如果你能为人们提供一处具有吸引力的地方,社区归属感就会自然而言地得到强化,尤其在柏林墙历史区域内这样的设置会更有意义。
超现实出图风格与其他图不太兼容,所以就。。。哈哈哈
怎么出这种风格的图?感觉很耐看。
这颜色是我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