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国城市发展学会的研究显示,巴黎人平均每年会花费23天的时间在交通上。
因为全球的城市化,人们的通勤距离越来越长,这种“在路上”的状态,已经成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常态。
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也早已成为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们,想必都对地铁上下班高峰期的拥挤深有感触。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城市病,也在摧残着人们的精神健康。
今天班叔要给大家说的,是地铁里的艺术。
公共交通设施或工具中的艺术,无论采用哪种风格,都能够让中转站看起来远不止是一个纯粹的等待地点。
为了使中转站拥有那种仿佛置身于社区中的舒适感,就需要对“人们在交通设施中体验的质量会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这一事实有着敏锐的认知。
也就是说,为了让人们在枯燥的通勤过程中不至于再感到压抑,在中转站中穿行的体验本身应该具有吸引力。
公共艺术这时候就可以大显身手了。它可以使空间具备认知度,还能帮助了解邻近街区及其居民的历史和文化。
将艺术家、交通设计工程师、规划师以及建筑师们的技艺结合,在世界各地地铁空间设计中已经获得了成功。
从雕塑、绘画、镶嵌图案到大型装置、雕刻版画和浮雕,公共交通艺术项目遍布世界各地。
下面,班叔就带大家详细地看看世界上那些著名的,极具艺术气息的地铁站。
第二大道地铁站
美国纽约
第二大道地铁站于2017年1月1日投入运营。
当第二大道地铁正式开通三条新线路时,人们对于地铁中所展示出的雄心勃勃的当代艺术纷纷感到惊讶不已。
该项目受纽约大都会运输署(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委托,主要由当代艺术家制作的马赛克组成。
2014年初,大都会运输署就曾透露,第二大道地铁1号线沿线的车站将会被饰以大量公共艺术创作。
这些浩大迷人的艺术品共同构成了纽约州历史上最大的永久性公共艺术设施,几十多件作品分布在四个站点的延伸部分上。
整个第二大道地铁为纽约人提供了一座巨大的地下艺术画廊。
它向人们传达了一种理念,即公共设施工程项目不仅仅意味着功能,更是对于人类自身认知与信仰的一种表达。
任何一个从未走进过博物馆或者艺术画廊的人,都可以通过在公共空间中的闲逛就受到艺术熏陶,这也是公共艺术设施的特色与意义所在。
地下铁路线
瑞典斯德哥尔摩
据媒体报道,世界上最长的艺术画廊便是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下铁路线,以其经过特别打造的车站而闻名。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这长达110公里的隧道的100个车站中,有90个以上都由150位艺术家进行了精心装饰。
地铁线路的名字很直白,譬如“蓝线”(Blue Line)、“红线”(Red Line)、“绿线”(Green Line)等。
以这种方式命名是因为,“蓝线”中更倾向于运行涂成蓝色的新型列车,而“绿线”则更多运行原配的绿色列车。
尽管从来没有任何红色列车,但是红色(最初是橙色)被选择用来区分这条线路与其他轨道线路。
有几个站点(尤其是蓝线)中的基岩仍处在暴露、粗糙且未完成的状态,被直接作为装饰的一部分,在Rissne站,墙壁上关于地球文明的历史沿着平台两侧延伸。
乘坐斯德哥尔摩的地铁,就像听了一段激动人心的故事,这故事讲述着上世纪50年代的先驱艺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实验艺术。
The Visit Stockholm网站指出:
“艺术使得这些站点显得更美丽、更具安全感,它能让旅途不再像仅仅在两地之间穿行一样那么单调。”
美丽岛站
台湾高雄
美丽岛站是高雄市内最繁忙也是最美丽的车站之一,在著名的旅游网站“BootsnAll”发布的文章中,美丽岛站在世界最美丽的十五个火车站中排名第二。
除了是高雄地铁红线与橙线的相交站外,该站也以其巨大的“光之穹顶”而为人所熟知。
这个位于车站上部的穹顶被誉为全球最大的公共艺术装置,直径达30米,面积2180平方米,由4500块玻璃面板构成。由意大利著名的视觉艺术家“水仙大师”(Narcissus Quagliata)设计。
他用近四年的时间将这些圆顶组合到一起,用于制作穹顶的彩色玻璃也是直接从德国空运到台湾。
漫步于其下时,你能看到它以四个按时间先后排列的主题讲述了人类生活的故事,从代表“生命之摇篮”的“水”到体现着“生长与繁荣”的“地球”,之后,则是意味着“创造精神”的“光”以及“毁灭与涅槃”的“火”。
虽然画作通篇有着史诗一般的壮阔感,但其中却有一项重要的讯息贯穿始终——爱与宽容。
U-Bahn
德国慕尼黑
慕尼黑地铁系统和德国其他地区一样,都被称为U-Bahn,属于德国慕尼黑的轨道快速交通网络,于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前一年刚开始运营,其中的“U-Bahn”是“Untergrundbahn”的缩写。
它由八条线路组成,共有96个站点(如果四个换乘站分别按不同线路来计两次,则有100个站点),涵盖了城市地下绵延103.1公里的轨道。
在Georg-Brauchle Ring地铁站中,艺术家Franz Ackermann用400块金属板和两个巨大的彩色幕墙创造了“伟大旅程”(The Great Journey)。其中每块矩形重135公斤,每块墙壁载重近30吨。
相比于纽约地铁整体呈现出的灰色主调,慕尼黑的U-Bahn地铁系统就显得十分多彩了。
在每个站点,乘客都可以发现有着鲜艳配色的图式、玻璃和瓷砖,它们共同构成了风格大胆而自信的图案,甚至镜面吊顶都与之整体协调,保持着迷人又忙碌的感觉。
几乎每一个站台都一些与之相协调的重要艺术元素,可以是瓷砖的配色方案、顶部的照明设计、某些区域的楼梯和自动扶梯,或者仅仅是一面彩色墙壁。
雅典地铁线
希腊
在雅典任何地方展开挖掘,都会有挖到某些遗迹的可能性。
试想一下,当这座城市开始建造一个直接穿过整个市区的地下铁路系统时,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上世纪90年代初雅典的地铁建设,是当时该国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之一,结果是出土了约50000件古代文物……
于是这次“考古”很快便成为雅典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考古发掘项目。这意外收获的规模,可能连考古学家都没有料到。
自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举办以来,今天雅典地铁总长度已有近80公里,共52个车站,服务于115万乘客。
除了能够提供快速、舒适和可靠的交通方式,这片地下铁路网还演变成了地下博物馆,其中展示了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考古发现。
首都历史中心展馆就直接在文物出土的地点进行展览,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物都被囊括其中。
即便在欧洲最现代化的地下系统中,雅典的地下铁也以“世上最富余、最古老的考古宝库”的身份脱颖而出。
而且雅典的地铁线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基础设施发展与考古资料研究和保存的相互结合,为城市的古地貌规划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莫斯科地铁站
俄罗斯
这个地铁站于1935年开始在莫斯科投入运营,当时仅有13个车站连接着11公里的线路,是前苏联第一条地下铁路系统。
然而,现如今它已发展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繁忙的铁路系统,截至2014年,莫斯科地铁已拥有195个地铁站,前后跨越325.4公里,沿途停靠188个站点。
在莫斯科,乘坐地铁就仿佛在国家文物遗址中漫步。
根据下车站点的不同,你可以体验到巴洛克式、装饰风艺术或者未来主义等多种建筑风格。
诸多地铁站的装饰包含有彩色玻璃窗、大理石柱、水晶吊灯、镀金马赛克以及取材自俄罗斯历史的彩绘。
莫斯科地铁系统曾是苏联最奢侈的建造项目之一,车站被建成豪华的“人民宫殿”(Palaces for the People)。
斯大林亲自指挥建造,这位铁腕领导人命令地铁设计艺术家和建筑师们设计能体现“苏维埃的辉煌以及光明的未来”的建筑。
他指导建筑师进行设计,希望能鼓励公民们仰望、赞美这些车站的艺术,就像他们在仰天赞美太阳——仿佛把斯大林本人当作上帝来崇拜一般。
凭借着反光大理石墙壁、超高的天花板和宏伟而浮夸的吊灯,莫斯科地铁的许多站点被人比作是“地下人造太阳”。
鹿特丹中央车站
荷兰
鹿特丹中央车站是荷兰鹿特丹市的主要车站。
该站截至2007年时,平均每天接待11万人次。车站由阿姆斯特丹建筑公司Benthem Crouwel领导的团队所设计。
设计师们所做的一切都显得非常简单且无形,以至于看起来车站只与这两个条件有关:等待火车(或飞机、巴士)、到达或者离开一座城市。前者需要车站空间显得慷慨又宽松,而后者则对空间的热情与兴奋提出了要求。
RET地铁站也处于鹿特丹中央车站内,由Maarten Struijs操刀设计。多年来,他一直是受鹿特丹市官方聘请的建筑师。
在此期间,他设计了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而设计均基于三个原则:“空气”、“光”与“躯干”。
“躯干”意指最佳路线。“空气”意指空间结构,即不妨碍路线布置又能创造空间感与安全感。“光”,与颜色联系起来,意指要让行人能在站内看到并感受到舒适与安全。
整个鹿特丹中央车站为公共交通设施设定了新的标准。
为了能够改善行人的“车站体验”,甚至连柑橘气味、古典乐都被加入进了鹿特丹地铁中,可谓奇招尽出。
托莱多地铁站
意大利那不勒斯
如果要为去那不勒斯给出一个理由,参观那不勒斯的艺术地铁站便已经足够了。
托莱多地铁站于2012年9月投入运营,是在地铁1号线上建造的第16个站点,位于那不勒斯几大购物街的其中之一。
深达50米,车站一直延伸至地下水位之下,是迄今为止建在1号线上最深的地铁站。
地铁站由西班牙建筑公司Oscar Tusquets Blanca主持设计,其设计是基于光和水的主题。
艺术作品包括由Achille Bonito Oliva策划、南非艺术家设计,之后由那不勒斯工匠实现的两个艺术家William Kentridge式的马赛克。
在车站长廊最深处布置着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的一幅名为“灯光面板”的作品照亮了地下最深处的车站,由Achille Cevoli制作。
沿着地铁1号和6号网络分布的艺术车站,包含有90多位国际作家和当地一些年轻建筑师们创作的180多件艺术作品,并且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
巴黎地铁站
法国
截止2013年,巴黎地铁站共由303个车站与387个火车站店构成。
从最初的纯白色瓷砖和新艺术主义风格的地铁入口,车站内的装饰通过成功的修筑和装修几经改善。
巴黎地铁站初建不久时,建筑师、设计师Hector Guimard曾被委任设计巴黎地铁站的入口大门,不仅是为新巴黎地铁作纪念,也是为了帮助使这种新的交通方式能吸引到巴黎人。
地铁入口大门采用新艺术主义(Art Nouveau)风格的设计,这种装饰与建筑样式来自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大门的曲线和图案则是受到了葡萄藤和花卉启发,对称的花卉灯架构成了地铁的标志,既照亮了入口,又仿佛在为地铁做宣传。
大约有30个车站以完全原创的方式进行了装饰,以庆祝、纪念特定的主题。
譬如卢浮宫站,这是第一个接受这种改造的车站,1968年由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倡导。
站台以微妙的照明为特色,设置石雕、雕像和其它博物馆展品的复制品,车站也成为卢浮宫博物馆的前厅。
卢浮宫站一直都是最靠近博物馆的入口,直到80年代末,当那座著名的玻璃金字塔建成后,卢浮宫站才失去了这种特殊地位,而金字塔也成为了新的中央入口。
平壤地铁
朝鲜
平壤地铁位于朝鲜的首都地下很深的位置,主要由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16座车站组成。
地铁隧道为朝鲜战争时期已挖掘好的防空洞,深度普遍在22-100米之间,某些山区路段更深入150米。
地铁系统每天的运营状况与其他国家无异,大厅与自动扶梯每天都运输着来自这座城市四面八方的数十万名工人。
如果不了解朝鲜这个国家的政治背景,那你一定会对平壤地铁中的环境感到很奇怪。
车站大厅大都光线昏暗,而前领导人们的雕像与画像则异常光鲜亮丽,前后两者之间形成的对比几乎可以用云泥之别来形容。
与其他的地铁系统不同,车站名称叫作“凯旋、胜利和乐园”(Triumph、Victory and Paradise)等等。
这些名字反映了国家与民族主义价值观,而不是车站的地理位置。
充满活力的壁画并列在一起,描绘革命胜利的场景,车站中的石柱代表的是胜利火炬,照明灯具则代表烟花。
游客则可以在讲解员带队的游览中参观两处展示性站点。
平壤地铁系统中还隐藏有秘密的政府专用地铁线及军用隧道与设施,其中也对他们的革命历史和政权领导人进行了精心的美化。
参考网站:
http://arttenders.com/blog/2017/06/the-10-most-inspiring-art-in-subway-stations/
https://www.archdaily.com/
https://en.wikipedia.org
(编辑助理:晨觅)
感谢 班门Art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Banmen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