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天作 | 如何在竞赛中脱颖而出?2017天作杯一等奖得主访谈

在理InSense 在理InSense

作者:叶梓
原文链接

640.webp (34).jpg 

时光隧道·游戏

获奖人苏红日、丁晴

采编人:叶梓 

导语:

2017年天作杯于去年4月份以“唤醒感知的场所“开题,10月份公布获奖名单。来自天津大学和海南大学的苏红日和丁晴(联合培养)两位同学摘得桂冠。她们的作品《时光隧道·游戏》是如何在众多竞赛投稿中突出重围的呢?请看作品解读以及特约访谈。

 

01

 背景回顾(题目:唤醒感知的场所)

出题人:章明/张姿

竞赛题旨:

感知,是我们自以为一直拥有,但实际上已渐渐离我们远去的一种能力。面对着我们熟悉的环境,我们不能像第一次感知一个新事物一样保持高度的敏感与热情。对事物的模式化的认知是一堵看不见的墙,隔在我们的感知与真实的世界之间。熟视无睹,更是造成我们对身边的日常事物的冷漠态度。

在你熟悉的城市或乡村寻找一处废弃不用的场所(1000平方米以内),客观地分析出该场所之所以被废弃的原因(可进行多种方式的合法调查)。从真实的感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出发,发掘该场所的潜在价值,并以此为契机,提出场所改造的提案,设想场所能提供的活动的可能性,使之成为城市或乡村中人们乐于驻留的空间。

我们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场所的挖掘唤醒我们自身日渐沉睡的感知的敏感度,另一方面,通过场所的重塑,唤醒更多人的感知的丰富度与自由度。


1M.jpg

时光隧道·游戏

2017天作杯一等奖 

获奖人:苏红日(天津大学)、

丁晴(天津大学&海南大学联合培养)

指导老师:辛善超

 

02

 作品解读:

基地位于中国河北张家口蔚县,我们选择了南留庄镇白河东堡的一段废弃坍塌的堡墙作为改造对象。古堡内土地面积有限,村中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堡内只剩下少数老人及孩子。

考虑到堡内及堡外新村公共场所的缺失,我们在新老村间的一段堡墙内以时光轴串联起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人至当今10后的孩子们,设计了一段关于游戏的时光隧道,供新老村民交流娱乐,唤醒记忆。整体造型与堡内北面可见的西山天际线相呼应,在保留原有堡墙的基础上,采用当地常用的夯土材料进行改建。

 

03

 采访内容: 

采编人:叶梓

受访人:苏红日(天津大学)、丁晴(天津大学&海南大学联合培养)

以下简称:叶、苏、丁

 

叶:首先恭喜你们拿到了竞赛一等奖!看到“唤醒感知的场所”这个题目,我首先想到的是纽约的高线公园,面临拆迁的货运铁路最终被改造为空中花园。同样是废弃场所的空间改造,能谈谈你们对这个题目的理解吗?从什么角度去切入的呢?

640.webp (36).jpg 

纽约高线公园(图片来自网络)

苏:题旨中有这样两句话,“感知,是我们自以为拥有但实际上已渐渐离我们远去的一种能力。面对着我们熟悉的环境,我们不能像第一次感知一个新事物一样保持高度的敏感与热情。”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大二暑假去河北蔚县测绘时待了两周的古堡,于我们而言,夯土建筑尤为新奇,但对于当地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们来说,9米多高的堡墙只是熟视无睹的背景。所以蔚县古村落成为了我们的选址,通过场所的重塑,唤醒古村里老人们日渐沉睡的感知成为了我们对题目的切入点。

 

丁:我们首先从题目的关键点入手,场地要求是一处废弃的场所,然后用你的设计去唤醒这里。我的理解是对于一处消极废弃的场所,不管它曾经作何用,在当下去重新赋予它活力。而当下的活力是与人的活动分不开的。首先我们选择了河北蔚县的村堡,场地本身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所选的节点又是新村与老村交汇处的一段经过人工与自然双重力量洗礼下来的堡墙。我们的切入点从这个村子开始,掌握了村子的历史人文背景之后,去发掘村中现有的状况(问题)。

 

众所周知,空心村、典型公共空间缺失等问题是大部分当代中国乡村所共有的特性,而也正是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了这个场地的废弃,那么我们就在思考如何用现代的建筑处理方式去介入这里,激活这里,这无疑是需要通过对人的吸引来达到的,我们所选的是以游戏的姿态去穿插于其中,进而去激活,唤醒人们的感知。

 

叶:我没去过河北,这样的算是古堡吗?


640.webp (37).jpg 

蔚县西大坪军堡(图片来自网络)

 

丁:这个图片上堡的形式似乎是一种军堡的形式。

 

苏:堡在蔚县那里大概就是就是村子的意思,我们去的那个地方就是一个民堡。

 

叶:其实古堡在古时候是一种防御功能对吧?

 

苏:对,堡子里住人,周围用很高的堡墙围着。

 

叶:那说明堡对于当地人还是有特殊的情感记忆的,一个堡象征了一个村子,其实让我联想到了黄河流域地区普遍的寨堡式聚落模式。

 

丁:没错,古堡一般都是建造于明朝时期,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华北地区,张家口又是一个地理要塞,所以说当时人们为了防御,就在外面筑起了厚厚的堡墙。

 

640.webp (38).jpg 

村庄与远处堡墙的共生状态(摄影:林敏)

 

叶:我很好奇的是,你们去蔚县调研的时候村子里情况是什么样的呢?你们从场地之中“感知”到了什么?

 

苏:当时去的时候村子里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比较荒凉的,因为村里的建筑因为年久无人居住,比较破败。并且年轻人和小孩基本上都搬到新村住或者去了外地,村里留下的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老人们每天生活也很单调,由于缺乏公共活动的场所,每天下午聚在堡门下的闲聊成了老人们唯一的娱乐活动。

 

640.webp (39).jpg 

堡门成为老人们纳凉聊天的场所(摄影:林敏)

 

丁:嗯嗯对,对于你说的那个聚落寨堡式模式来说,蔚县的村子,它的自然行政结构是 ——镇——堡(一个镇一般会有几个堡一起组成),这也是村落的一种聚积形态吧。

 

我们是在大二的暑假去村子测绘调研,后期对成果又进行了整理与绘制,所以说场地的资料还是相当详实的。为后期做竞赛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当时去村子里的时候,里面基本上都是一些年龄在45岁以上的中年人以及老人还有部分儿童。我们当时每天早上去村子里的时候,在堡门下都会对坐着说话的老人们,这里是他们在村子中少有的闲来无事大家可以一起唠唠家常的地方。而中午也是可以乘凉的一个好去处。

 

叶:我觉得你们选址很棒,与很多废弃场所不同的是,堡墙本身从形态来说是自然化的,它的地域性非常强,让人联想到黄河流域多变的地貌。成图中长幅的轴剖我觉得空间效果还是很好的,在这的山体式形态内部组织空间,你们是如何将不同功能对应上外部形态的?

 

640.webp (40).jpg 

第一次方案平立剖

 

苏:我们将当地已呈丘陵状的堡墙遗迹本身视为建筑本体,而堡墙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特点,我们结合每一段堡墙的特点和周围的环境,因地制宜地去安排我们的功能空间。我们首先分析每段堡墙的特点,然后根据我们的游戏时间线索去挑选并建造对应的“游戏性”空间。我们选择的这一段堡墙位于新旧村的交界,相比之下是村民活动最活跃的一个场所,也包含着比一些较有趣的节点,我们利用堡门、院落、堡墙豁口等空间各自的特点去组织不同的功能空间。

 

丁:首先在前期测绘阶段,我们对堡墙的平面立面剖面,都有所调研测量与绘制。包括堡墙上会有一些庙宇等建筑;以及一些缺口或者丘状、台状等地理特征的局部。比如我们所选的这个村子北面的这段堡墙,由于在建设的过程中,老村的容量有限,而在它的北面建设的新村,而村里村民的田地则是在老村的南面,人们为了在回家与种田之间这段路有所捷径,就在原来北面的完整的堡墙上凿出了一个缺口,并由这个缺口,修了一条联系新村与老村外面的乡道的水泥路,而人工修的这条水泥路以及堡墙上凿出的缺口,贯穿了整个老村。

 

对于人工力量形成的这个缺口以及水泥路,因为它是经过了人工与自然双重力量的叠加,你可以看到缺口本身经过雨水冲刷以及儿童的攀爬,不断作用,使原本呈梯形的城墙剖面形式变成了山丘状;你可以看到在这个小山丘上偶尔有儿童在这里嬉戏,攀爬;你还可以看到在这个缺口旁边人们种满了遮阴的大树,以及坐在这个缺口、树下旁乘凉的人们……我们对所选取的这段堡墙,对它的地形特征作以分析、分类,并对当地现有的、在这里发生的人的活动行为作以分析。发现有些行为与这些地形特征是有所对应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开始对所加入的游戏需要的空间特征也进行了一些定义,去利用现有的地形,将它们融合在一起,互相对应起来。

 

640.webp (41).jpg 

逐步改方案过程中的一些节点设计和轴侧草图

 

叶:从主题的“时光隧道”来看整个游乐空间应该是有序列的,从孩童到老人的休闲方式,这种组织流线也暗含在了空间中对吧?

 

丁:大的组织流线是这样的一个序列,但每一年龄阶段的人们,他们的行为活动必定是交叉的,而这种交叉性,又与地形的多样与复杂性相契合。

 

叶:嗯嗯,所以整个作品的空间操作还是伴随着对场地的观察以及对游乐空间的塑造的。从主题上来看,对现代主义的批判算得上现在大多数竞赛作品想表达的主题,比如城市的尺度过大、缺乏人性关怀。红日刚才说把堡墙视为建筑本体,我觉得你们的作品很好的将题眼转化到了地域性和本土性上,这也是吸引评委的一个点。

 

640.webp (42).jpg 

传统的夯土建造技艺(摄影:林敏)

 

叶:说了这么多作品的解读,谈谈实际的工作吧。其实大多数同学做竞赛都会组队,在你们俩的合作中,最困难的过程是什么?是前期的构思阶段还是后期的出图阶段亦或其他?

 

丁:我们大概是从8月初做到8月底,这个过程感觉都还挺顺的。场地的选择,概念的构思,形式的确定,这些都是由很多思路,经过比较而确定下来的。我们大概是在8月15号左右开始画图的,因为我是在8月22号离开天大的,在后期我们通过网上交流,这个效率就没有面对面坐下来的效率高了,我感觉比较困难的可能还是后期画图的时候,因为距离而产生的交流不方便,对图纸的一些细节还是有影响的。

 

苏:其实每一阶段都有困难的地方,但从无到有让我觉得是最困难的一个过程。前期构思阶段我们探讨了很多场地和概念,反复修改和探讨但最终都没有进行下去,最终确定蔚县作为场地之后又查阅了大量资料去探讨概念、编写时光隧道的脚本。而最后出图的时候我俩是不在一个地方了,是在线上交流的,并且接近开学我们都各自忙着别的事情,图一直到截止日期当天才画完。

 

640.webp (43).jpg 

最终版方案平立剖

 

叶:相比于很多同学们花很大精力出图好看的作品,天作杯近几年的获奖好像图面表达并不是同类竞赛中最出众的。我觉得这也一定反应了老师们想反馈给我们的一个信息,建筑创作或者竞赛的主要评判标准并不是图面表达,你们是如何看待这点的?

 

丁:我觉得建筑创作或者竞赛的主要评判标准跟图面表达还是有关系的。如果你的图面表达很好看,排版又与你的整体概念相一致,这是很棒的。在排版上,相信老师们经常都会给我们大家说,你们不要乱排版,要去找参考案例。我觉得这其实也是很重要的,排版要有重点,你把你想要重点表达的部分给突出来,可以是强调,也可以是去把它画的很好看、很有细节。总之我觉得我们是需要去整体把控图面表达和排版的,让图面排版来表达我们想要强调的重点,清晰简洁。

 

叶:面子有吸引点,才能好好看里子。

 

苏:我认为每个建筑竞赛都有各自的特点,我认为图面表达理所当然在什么竞赛中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评判标准,但或许对一部分竞赛而言,作品的概念是最为重要的标准。有当过竞赛评委的老师和我们说过,打动评委的往往是某个非常精彩的点子,也就是概念。

 

叶:嗯嗯,看来不同竞赛还是有整体趋向的区别的。那最后再问个坏坏的问题,你们自己觉得作品还有没有缺憾?有的话是哪些?

 

丁:我觉得主要还是最后出图的时候有点缺憾,在最后的那张横构图的图上还是有很多我们想要表达而没有表达出来的细节。还是因为最后我们没有在一块儿画图,加上开学各种事情我们都很忙,画图这件事拖得太久了,在竞赛截止前一天,我们才匆匆忙忙交上图。

 

苏:后期出图的时候由于我们时间安排比较紧张并且俩人是线上交流,所以最终成图还是比较粗糙的,很多细节没有来得及处理,这是最大的缺憾。

 

叶:愉快的交谈,感谢受访!

 

640.webp (44).jpg 

王建国院士与获奖人苏红日(中)及丁晴(右)

颁奖合影

 

版权声明

图纸及照片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tp=webp&wxfrom=5&wx_lazy=1(17).jpg 

 

未标题-1.jpg 

欢迎关注这个有趣的地方

-在理InSense-

3条评论
泽
2018-04-09 21:07:36 回复 0

图片加载失败

SOnG
SOnG 2018-04-09 09:50:02 回复 0

为什么都加载不出来图片

Ir
Ir 2018-04-09 08:32:10 回复 0

总感觉像某年霍普杯一等奖。。。

在理InSense 在理InSense

作者:叶梓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建筑学院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QQ:359440856 或微信: jzxy-gtn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点击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建筑学院】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