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做立面的建筑师不是好厨子。
无论是早茶夜宵,还是正餐零食,煮个“立面“再加个鸡蛋,那都是极好的。
每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建筑有个好看的立面。
有个好立面也就是有个好脸面。
“颜值即正义”这件事儿,古今通用。
不然你以为古希腊罗马时期玩儿命抠柱式是吃饱了撑得?
还是文艺复兴时期为个山花比例也能长篇大论是闲的没事儿干?
就算是到了近现代,猛如柯布一路开挂“走向新建筑”也会为了黄金分割和斐波那契数列纠结不已,无非就是想让自己的建筑更好看一点。
这样看来本文的标题根本就不能成立嘛。
怎么会有建筑不用做立面呢?
其实这个问题稍微翻译一下,你马上就能理解了:
明明可以靠脸,为什么偏要靠才华?
答案就很明显了吧。
就是“明明”啊~
库明明同志大概是因为自己本身颜值太高太烦恼,以至于连带着对建筑立面都特别的不屑一顾。
比如下面这个就是“不做立面也能红”系列的代表作。
大名鼎鼎的西雅图中央图书馆。
这货太有名了,以至于它看起来怪异而又莫名其妙的外形都被解读赞美了几百遍。
“折板状的建筑外型呼应西雅图错移山脉与转折河流的地景,11层楼高的量体里结合了传统书籍与当代网路的图书馆,是城市中不需预约的公共客厅。”
摘自“百度百科”
但事实上,其立面的生成过程是这样的:
就真的是几个平台摞起来,然后把空的地方用幕墙糊上——收工回家。
想让我再整好看点?
抱歉,不存在的。
港真,就这糊墙技术以及敬业程度都赶不上村口老王开的糊纸店。
好了好了,我们知道库明明同学不是靠脸吃饭的,那我们就来看看库明明同学的才华吧。
伴随着这座建筑一起走红的还有一张著名的分析图:
通过这张分析图我们可以知道这座建筑的成型思路。
大概可以分为四步:
1.分析整理出传统图书馆功能的组成和结构。
2.将相同的功能合并,图书馆的核心部分:阅读空间,只占总面积的不到三分之一。其余均为相对应的社会功能。
3.重新分析出新型图书馆的功能组成。
4.功能重组,分为五个相对固定,封闭的功能区,和四个开放的功能区。
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
1、确定总面积和楼层数
2、传统图书馆的阅读空间
3、 整合阅读空间
4、分析功能组成
5、功能重组
6、 移除开敞楼层
7、调整层高和每层面积大小
8、楼层错位适应开敞空间的需求
9、加上交通盒
10、糊上表皮
完整步骤:
学会了吗?
你肯定学会了。
但如果你认为这个功能重组思维转化就是库明明同学的才华的话,
那我只能说:少年,你还是太年轻。
在西雅图图书馆中,功能重组的基本依据是:
1、传统图书馆阅读空间被分的很碎,跨学科交流的机会很少,书难以扩充。因此阅读空间被整合到一个螺旋书库中。
那请问:
谁说图书馆是用来跨学科交流的?这让大部分寻找专业书籍的读者情何以堪?剑桥大学的下午茶才是跨学科交流的圣地好吗?
2.图书馆已经从一个单一的借阅空间转化为人们社会活动的中心。借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功能,还有更多其他事件可以在图书馆中发生。
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建个活动中心或者文化馆?
要知道几乎所有的活动中心里都有个阅览室。
所以,库明明同学真正的才华并不是功能重组,而是引起争议。
俗称——炒作。
这项在娱乐圈已经烂大街的技能,在建筑圈的小白兔们面前还新鲜的像个传说。
在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和任何建筑作品的情况下,库明明同学就发挥他做电影编剧的才能,用一本《癫狂的纽约》解决了媒体记者们一个月的头条话题,并成功将自己包装成了犀利的建筑改革家。
无论是西雅图图书馆还是后来引起轩然大波的cctv大楼,库哈斯的目的都很明确。这个目的绝对不是他自己标榜的建筑改革,而是几乎司马昭之心的:
将设计新闻化。
也就是说不要害怕争议,向尽可能多的人说出你的观点,或者做出可供争议的设计。
当然,我没有任何贬低库明明同学的意思。
正相反,我认为库哈斯才是真正的为当代设计的建筑师。
他的设计消除了建筑的物质功能和空间限制——全世界都在谈论库哈斯的设计;他满足的不是工业时代的使用需求而是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另一项基本需求——社交话题以及在争议中站队。
正如实心眼的伊东君所说:
“雷姆·库哈斯是一个将作为社会现象的建筑转变成令人反感的事件的记者,是世界上惟一的这种类型的建筑师。”
同理,西雅图中央图书馆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这种类型的图书馆。
什么样的建筑不需要做立面?
能引起争议的建筑不需要立面。
能制造话题的建筑不需要立面。
能上头条的建筑不需要立面。
我们学库哈斯,学的不是建筑手法,
而是面对纷扰时代的胡搅蛮缠能够魅邪一笑、从容淡定的调戏回去。
甚至,
连库哈斯都已经老了,你还在纠结门窗柱墙吗?
感谢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standardstudio
构成方式比较牛逼
哈哈哈哈哈,总结:学不来学不来
明明?
你说的都对,但我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