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关于建筑教育的师生对话”
供稿 | 66号粮仓
值得分享的哈工大年轻建筑人的成长
不久之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学生自发建立了学习角,用来帮助大家的专业学习,解答大家的专业困惑。
此篇讨论纪要由哈工大建筑学院学习角投稿给Archcollege。哈工大学习角分为线上讨论与线下沙龙。此篇文章是线上讨论的记录总结。此篇文章主要针对建筑教育与入门问题解答,仅代表学习角成员的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欢迎关注学习角的微信公众号——66号粮仓,并与我们共同探讨。
编者按:「建筑学院」十分支持“校园学习角”的建设。现今大多建筑院校缺少的就是一个有启发性的交流场所,而交流对于建筑学子毋庸置疑非常重要。
其中同系师兄师姐与师弟师妹的互相交流是成本最低、最可行也是最有效的方案。其间若是加入了富有激情的老师,可能还会碰撞出更多有趣的想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学习角就是一个很棒的例子。
MEMBER
学习角对谈成员
H女士:哈工大 11级 建筑学专业,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批判性历史保护硕士在读
Y先生:哈工大 13级 建筑学专业,已保送同济大学
S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X女士:哈工大 13级 建筑学专业,组织与整理者
CONTENT
对谈内容
11 建筑H女士:
我希望大家多读点书,多跟外界沟通,看看人家咋学的。哪天大家不问我大几考英语这种问题了,可能就进步一点点了。学校的评价体系和你个人的评价体系可以分开。
S老师:
同学们说的关于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方面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持续改进的。说说我的认知。目前来说,我认为我们的体系中前苏联主导下的学院派建筑教育的痕迹还是比较多的,我们的体系被包豪斯的影响比较少。我们的教育中关于设计方法的传授可能不足,这在现代建筑教育中有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应该可以吸收的;教学中可能存在有的老师用传统的旧技术衡量学生方案是否成立的问题;
此外,存在包括空间建构、材料与结构的探索、建筑与城市关系等等在内的建构训练不足的问题。换言之,这个体系可以更完善。当然,关于评价体系,存在酷炫的效果图掩盖设计本身的问题,这也是学院派教育本身可能会产生的一种结果。关于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教育体系这一点,如果大家感兴趣,我改天可以专门给大家讲。
但是对于建筑师成才这件事来说,我真的有话说。我的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老师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以前我们用这个体系教出来的你们都很优秀,我担心你动了局部把整体弄乱了。”这话我反思了很多次,其实确实是这样,任何教育体系本身都有成熟的地方,都能培养出人才,当然,反之,任何体系也都有它的弊端。
但是,今天我们面对的改变可能更多:一是设计面对的社会问题变了,二是时代变了,三是教育对象变了,开放而多元了,坚守的东西依然需要坚守,但是要调整和增补。很多老师都在努力思考,在2017年我们已经取得阶段性的共识和成果。但是,这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思考,就是关于我们在教育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成就优秀的建筑师,这是多维的。
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很大的差别在于,大学,特别是建筑专业,课程能给你的是框架或树干、概述,更多在自己努力。看书、研究,这个修成正果很大程度上在自己。想想以前,我上学的时候比你们蒙多了,但是那时候我们下课就往资料室跑,那时候资料室人满为患。
所以,我想了很久我老师的话,这中间的差别是我们今天的教育——从中学到大学,孩子自学的意识明显弱。
11 建筑H女士:
我关注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学体系调整的过程中学生的建议有没有被纳入进来,这个对话有没有建立起来。
S老师:
你说的很对,所以那天蟹蟹让我很感动,来和我说了很多,其实我们这次培养方案调整,我们分别向几百位校友征集了意见,只是你们不知道。
13 建筑Y先生:
关于教学体系的事情,我有一点小小的感悟,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大四之前我自己挺迷茫的,听了太多的解释都不知道建筑是什么。去年年初有幸和S老师还有卜老师去瑞士做了一个开放设计,过程中领教了ETH的教学体系。我收获很大,人家的教学体系,在我看来,是基于当地文化传统的一种对于建筑学基本概念的重新的逻辑组织,是一种从城市到建筑的教学和设计手法。这个逻辑不妨让S老师给大家多讲讲。
回来做设计呢,我尝试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场地的问题,可是总是不太顺利,因此我觉得可能这套逻辑不太适应国内的某些环境,所以呢,我就在书中寻找答案,到底建筑是什么?
在前两个月实习的时候,我在工作空闲时间读了东南大学出的一套书,有人戏称为“东南四件套”(实际上是五本,有一本还没出版)。书的主题讲的是建筑的“自主性”,也就是排除了外界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支撑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应该是什么?这套书我读完很受启发,因为建筑学说白了就是一个“形式怎么来的”这样一个问题。
空间和建构是支撑建筑学的两条大腿,而“功能”这个概念可能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重要,至少不是功能主义当中的那种重要。所以,当建筑学的基本概念被建构起来之后,建筑学的教学体系自然就出现了,建筑学的评价标准应该也出现了,只要通过适当对这些概念的逻辑组织,就可能成为每个学校不同的教学体系特点。
这套书有《空间操作》《材料呈现》《功能探绎》《场地书写》,以及一本和形式相关的一本尚未出版的书,有兴趣的可以去找那位作者的博士论文。
APPENDIX
附录内容
1.“建筑,就是一场关于形式的撕逼”——建筑萨摩耶微信公众号,作者:Y先生
2. S老师昨日之对低年级问题总结:
我想和大家说,好的图面有可能不一定来自好的方案,但是方案不好的情况下图面表达会乏力和无奈。好的方案一定有好的生成逻辑。推荐《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这本书,对理解和分析作品很有意义。持之以恒的去分析作品。
3. 问答:
问:S老师,请问有什么对于方案生成逻辑的书的推荐吗?
答:中学同学有写不好作文的,老师告诉你多读最重要,这个和做方案一个道理。方案就是中小学那个让你恨死的作文。你写不出来是因为看的少了,前面我推荐的书,是设计分析的方法。做阅读题的目的是提高文学素养。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是为了写作打基础。做设计作品分析就是中小学语文的阅读。按书中方法认真研究每个作品的结构。
卜冲老师的作品分析方法很好。前面阿紫说的那本《建筑形式空间秩序》是至今为止我最赞的讲方案逻辑的理论书之一。分析作品的结构,研究好作品的生成逻辑,这个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做出好方案。经典的作品生成逻辑都是极其清晰的,没有混乱和堆砌。
问:S老师我还有一个疑惑就是,因为目前很多作品甚至是一些大师的作品也只有一些图纸,没有过程的分析,所以在分析的时候很难分析出它的生成逻辑是什么...请问S老师有没有什么指点?
答: 你要自己逐步分析作品的逻辑,这个学长们可以带着做一些。我会建议卜冲老师增加一些解析的讲座。我一直有一个想法要让研究生带本科生用模型研究作品,画分析图。以后可以考虑组队研究,规定工作量,请老师加入,搞沙龙。
以后我还会陆续安排联系厂家找材料,进行建造研究。从小尺度模型到实尺模型。但可能要小范围实验,陆续来,可以组成兴趣小组。我认真考虑一下怎么定两个主题,先放在课程体系之外,实际上大学的学习很多一定在课程体系之外。
对大家来说,想在方案上有所创新,要破除思维定势。课程体系更像一个框架和入门。我赞同蟹蟹的说法,要在评价中弱化对图面的关注,是因为我们要把注意力转移一些修炼内功,但现在图面还是重。
@13建筑 X女士 你可以规划一下,试试这个方法,搞个沙龙,大家轮流主持,从作品解析开始,做模型,画分析图,在每周固定时间分享,找不同老师帮忙点评;我还有一个混凝土的厂家上次谈了一个材料研究的计划,没推进,如果有兴趣,我也可以和他们探讨一下,你们也可以尝试一下。
不同年级在一起的好处是考虑问题深度不同,如果在一起交流,会有很多帮助。设定几个主题:涉及城市、社会、结构、材料、设计生成逻辑,在学期初分下去,按时组织沙龙,我可以帮忙为每期沙龙对接指导老师和研究生,每个主题由不同人负责,沙龙可以AA,我还可以帮忙场地。
哈工大学习角系列活动记录,优选课程学习
哈工大学习角系列活动记录,成员学习讨论
哈工大校园一角
哈工大校园一角
哈工大校园一角
哈工大校园一角
部分图片来源于哈工大学子,特此致谢
具体作者未详
欢迎联系指出
「66号粮仓」
为你呈现
「值得分享的哈工大年轻建筑人的成长」
「建筑学院」有志于联系各大建筑院校
促进校内交流又或者建立校际联络
并乐于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
开放是互联网的优势
「建筑学院」的名称更意味着责任
也许我们都能为自己的学校做点什么
相关想法交流与探讨
欢迎联系,微信:jzxy-yz
请注意备注:学校-专业-年级等
今日话题:
你来自哪个高校?是否感兴趣类似的交流对话?
或者你有新的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RECOMMEND
图娘推荐
http://www.archcollege.com/archcollege/2017/12/38539.html
http://www.archcollege.com/archcollege/2018/1/38693.html
http://www.archcollege.com/archcollege/2018/1/38767.html
-End-
「建筑学院」每天更新
遇见你的专属资料库
(福利每日更新,我们不见不散)
想知道作为一个大二学生,这东南四件套看的顺序应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