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石设计
作者:水石设计米川工作室
项目位于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北苑生活园区内,原有建筑是一栋两层楼的学生浴室。随着园区学生公寓内的卫生条件设施的改善,此浴室目前已停止使用。为了能使废旧建筑得以再生利用,校方决定对此建筑改造成一处为园区学生服务的交流活动中心。项目南侧一墙之隔的是杨浦区市东敬老院,西北面是学生餐厅,西侧是学生公寓,东北侧紧贴着的是园区垃圾站。
立面改造:与环境对话
由于浴室对私密性的需求,建筑外立面仅以几条狭窄的横向高窗采光通风。整个建筑就像一个封闭而孤独的盒子,外界的阳光、风雨、绿树以及路人的视线,都被阻隔在实墙以外,没有交流。周边的环境似乎忽略了它的存在,尤其是当它的功能正在慢慢消逝的时候。
当我们要打开它从未被打开的外墙的时候,当原本彼此封闭的关系突然将有对话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与周边环境确立新的关系。无论如何,我们希望能够先通过一个媒介,来缓和这种突变的关系。我们把南侧和敬老院之间的空地、东侧与垃圾站之间的空地,以及西侧和道路之间的空地,一起纳入到我们的设计范围中,并通过围墙限定边界,在围墙和室内建筑之间形成一种“过滤器”,既让室内空间延伸到室外,也减小外界环境对建筑室内私密性的影响。
我们希望尽可能地将一层庭院的景观和绿色引入到室内,因此我们在一层外墙使用了大量的落地玻璃。而二层的高度已经没有了围墙的庇护,外墙的开窗似乎不能如此的肆无忌惮。既要满足室内的采光、通风和景观视线要求,又要减少对外界环境的影响。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洞口,成为二层外墙的主要窗洞形式,就像一幅幅的画框,捕捉着室外变化的风景,站在充满光与影的室内,犹如置身于一个收藏风景画的美术馆中一般。夜幕来临的时候,室内弥漫着温暖的灯光,从错落的窗洞透出,整个建筑犹如一个光的容器,美轮美奂。室内室外融合模糊的界线,含蓄而和谐的相处,便是她与环境新的关系。
空间改造:功能的再整合
新的功能基本以单元化的活动室为主,我们希望把尽可能多的采光面留给活动室,而把进深较大的内部空间留给交通空间。原建筑北侧主入口处的两层挑空空间,并没有起到改善室内空间和采光的作用,反而与这个小体量的建筑空间很不协调,楼梯的位置也占据了较好的采光面。因此我们将楼梯往南移到建筑中部,并设计成采光玻璃顶,以改善室内的采光效果。
将门厅挑空的二层空间加盖楼板,设置成活动室。由于建筑面积不能增加,挑空空间加盖增加的面积,我们通过增设一个二层的天井将这部分面积抵消,同时在这个天井里增加了通往二层屋顶露台的室外楼梯。这样新的空间关系基本形成,一条主要交通动线串联起各个活动室空间,并通向屋顶露台,各个活动室均能享受到采光和自然通风,以及室外的风景。
院落改造:“角落”里的风景
入口处的内凹,既突现了入口的视觉中心效果,又为入口的一侧形成了一个等候的“角落”。透过落地玻璃,穿过树荫,越过矮墙,挡不住的是过往路人和坐在“角落”里等待的人之间目光交汇的可能。街角的风景,安全的心理距离,以及窥探的新奇感,都在这个角落里得以实现。一层南侧朝向庭院的4间活动室,我们向北退进外墙一定距离,并且将各个空间向西旋转了30度,形成一组三角形的半室外“角落”空间。这样既减少了对南侧敬老院的影响,也为每间活动室增加了一个与室外庭院交流的平台,且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领域感。一个完整的庭院,被分享到了不同的角落里,延伸到室内空间,形成不同的场所和风景。
除了固定的活动室,我们希望再提供一个便捷舒适的休闲空间,和一个开放共享的交流空间。我们选择在主入口的东面设置咖啡厅,在楼梯间的南面设置一个沙龙区,咖啡厅和沙龙一起分享东面室外“角落”里的阳光和绿色。
新建的围墙与建筑之间形成新的“角落”空间,一层高的围墙和竹子,将墙外垃圾站的干扰降低到最低,庭中新植的大树,也在围墙的映衬下,成为庭院的视觉中心,整个庭院宁静而雅致。
图纸
平面图
立面图
轴测图
改造前平面
改造前立面
改造前内部
项目信息
项目规模:1338㎡
项目类型:文化建筑 活动中心
工作内容:城市再生
建成时间:2017年
设计单位:水石设计米川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徐晋巍
方案团队:赵丽锋 曹旭 汪宏杰
建筑设计:贾京涛 叶田
结构设计:杜侠伟 陈伟
电气设计:李晖 徐梦茜
给排水设计:余刚 胡頠
暖通设计:孙海校 殷金
摄影师:胡义杰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 水石设计 禁止以建筑学院编辑版本转载,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长期接受各类作品、资讯投稿。
很快题!
感觉跟周围环境很不搭啊
遥立门前似小弟,出门已然称长者。
简单的改造项目,很有设计感,空间感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