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郑大 | 2017年中国建筑院校境外交流优秀作业一等奖——《时光纪念碑》

禹仔图研所 禹仔图研所

作者:喜萌
原文链接

“ 时光纪念碑 

本文内容转自公众号 | 禹仔图研所

忘了从哪年开始,博物馆设计这个题目由于有外教参与而变得格外令人期待。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其实非常的纠结,但当时在禹仔所长的鼓励下,我报名参加了外教组。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很有幸!可以说这是一次在我大学期间非常与众不同又收获颇丰的体验!

这篇经历分享文从2017年初就有被催着让写,但一直没有下笔。一方面因为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是感觉没有合适的契机。最近,趁着学院2015级的博物馆设计刚开题,我终于决定把欠的账补上!

由于想把整个过程完整的展现给大家,这篇文章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长,因为初衷也不是想被广泛的传播并阅读。小私心是把这感悟分享给自己的学弟学妹啦~因为方案本身并没有高科技也没有什么神理论,所以我们内部自嗨一下就好~

000-外教组的教学安排

360se_picture.webp (13).jpg 

Aleksandra Jaeschke

出生于波兰, AA Dipl RIBA II,BA Visual Communication, GSD设计学博士,美国AION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360se_picture.webp (14).jpg 

Gabriel

出生于巴西,在巴西获得学士学位,随后留学美国,得到哈佛、麻省理工、耶鲁、普林斯顿、莱斯大学的offer,于麻省理工毕业后留校任教。

两位外教:Aleks通过Skype全程参与辅导,Gabriel参与现场的中期和期末评图。

上课的形式和平时差别不大,但由于时差等原因有一些小区别:

1.北京时间每周六早上7:00之前把阶段成果整理成一份PDF文件发给助教,助教转发至美国。(一周一次的成果整理固然痛苦但最终证明可以让我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识:比如说每周工作的量与质,比如说我现在还可以根据每周的文件清晰的回溯当时方案的一步步推进过程)

2.北京时间每周一早上8:00—10:00, Aleks通过Skype对我们进行辅导,形式为:先逐个讲评,最后有时间可一对一答疑。

3.为了保证每周有两次专业课,依旧有一个本学院的辅导老师,照常对我们进行指导与教学。

Session1- 基地调研&案例查找

略。。。

Session2- 概念碎片,初步探索阶段

梳理基地现状要素&功能流线的初步规划&概念剖面

Session1结束后,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其实很多土遗址在考古学界的价值不可估量,但由于土遗址看上去就是一个个的土坑和黄土堆,观赏性和其他种类的遗址相比实在难以吸引大众,更别说产生共鸣。于是提出想以“用光营造纪念感”作为整个设计感性的出发点。

 现状梳理 

因为希望博物馆不破坏原有的民俗生活、自然环境,同时又能最大程度上的为仰韶遗址的展示而服务,我梳理了基地中所有现存要素,并依据各要素的年代(仰韶时期、清代、现代)对它们进行重要性分类,然后筛选出在将来设计中决定要保留并发展的要素(左)画出了简化后的基地现状简图(右下)。

360se_picture.webp (15).jpg 

筛选出代表仰韶文化遗存的要素:

文化层断崖、遗址挖掘坑、湿地、水;

代表当地民俗与生活的要素:沿着断崖的小径、民俗活动场地、赵公明庙。

其中又选取了文化层断崖、遗址挖掘坑

 光的剖面和意象 

在做任何实际的空间操作之前,我就确定要把“自然光的引入”作为开始,是基于脑海中对遗址坑的室内展场已经有的一个画面:在遗址坑展场,土遗址比游览路径更明亮;光最好是采用自然光。

360se_picture.webp (16).jpg 

对遗址坑室内展场的最初意象

我画了一个为了实现此构想的剖面草图,配合几个遗址坑室内展场布局示意图,几个简单的渲染的室内意象图(又黑简陋)向Aleks传达我脑海中的画面。

360se_picture.webp (17).jpg 

陈展策略——光的剖面

 游览流线的初步规划 

游客从幽暗的大厅进入,经过缓冲空间(可能是由一束光引导)然后进入第一个主展厅,接着,在到达第二个主展厅前,需要通过一个光影能营造穿越感的“时光走廊”(玄学上线了),遗址坑室内展场安排在流线的最后,黑暗中星星点点的巨大光斑照耀着宏大的历史遗存,以此作为一个意味深长的尾声(非常很玄学了!尬)。

所有流线在预想中是由光线引导前行,沿着文化层断崖层层而下回溯历史,然后又沿着断崖回到地面上的现实,与赵公明庙发生互动。(美好的憧憬):

360se_picture.webp (20).jpg 

在把这些发给Aleks之前,我对这些碎片的合理性以及对自己入手设计的方式是深深的怀疑的,所以在图的最后,我有附给Aleks这样几个自己的困惑:

1. 从一个细节(一个剖面形式)切入方案设计而不是从宏观出发,在进一步深入的时候比较困难,这样会不会是一个错误的切入方式?

2. 在简单建模时发现,要实现剖面带来的采光效果,采光井底面达到了6m见方,会不会过于巨大?

3. 在抽象的流线规划出来后,如何在空间中实现人沿着断崖下到遗址坑,然后又回到台地上与民俗活动场地和庙产生关系这个环节遇到了困难,想寻求建议。(美好的憧憬总是会难以实现)

360se_picture.webp (21).jpg 

周一见面之前Aleks会对我们周六发送的文件做一个思维导图式的笔记

在周一与Alex的交流中,她评价:A really interesting start – a lighting strategy that informs the entire scheme!(所以说,她觉得在这个题目中,以一个光的剖面为切入点,从细节向宏观发展并不算是一个错误。内心瞬间大石落地!美帝的鼓励式教育有让人自信心爆棚的魔力)

1. 对于这个剖面:这是一个不错的陈展策略,下一步应该思考如何把展览空间围绕其组织,如何把采光井和你的流线分析图结合,而不只是简单粗暴的把采光井塞进一个长方体的体量就完事儿。

2. 对于游览流线分析图的构想:用功能泡泡和流线箭头而并没有立即就把它套进一个形式,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考方式。

3. 流线体验的规划并没有把庙包含进去,如果实在困难,至少可以考虑到有视线的联系。

4. 另外,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地形、水、植物、材料在采光中起到的作用:材料和水可以反射光、植物可以投下影子滤过光线……(Can you think about materials, water, and vegetation in function of lighting?  Materials, and water reflect light, vegetation shades, filters…)采光井可以继续发掘可能性,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你并不会觉得它是一个过于庞大的构件了。

第二周告一段落

划重点

其实没有“错误的开始”,

只有“不成功的深化和发展”。

Session3- 深化的失败与神转折

这一段大家可能会看的有点迷:“这做的啥玩意儿啊?!”

没错这一周的进展就是迷乱的,所以才说是【深化的失败】,本来打算把失败的这一段删减掉(文章真的太长了。。。),但因为觉得这个失败的推进过程以及经验教训其实很有意义,所以就当做给神转折的铺垫保留了下来。 

7周作业:6周设计+1周画图。这意味着,第三个阶段的尾声就是中期!眼看着大家都已经出了几轮空间草模,有的甚至已经在深化立面了(???),而我这里还是一堆聚不成实体的分析图,没流线、没空间,更别说平面….这无疑是最亚历山大最煎熬的一周。。。

第三周的周末有中期答辩,是Gabriel给大家评图。这次Gabriel给很多人的方案都开出了飞跃性的脑洞,我也不例外,最庆幸的就是在熬了一天一宿把文件发给Aleks之后,我一鼓作气去参加了评图!

360se_picture.webp (22).jpg 

Gabriel与和大家一起对同学们的方案进行头脑风暴,正在勾画草图。

当时我发给Alex的session3做的非常不满意,完全迷失。但没想到Gabriel几句话的提点,推翻了这周以来的所有成果,并且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先来看看这周我都做了些什么鬼推进(咦?我一周的工作量怎么这么的…贫瘠…教科书式的反面教材没跑了!):

 采光井的更多可能性 

360se_picture.webp (23).jpg 

 结合场地环境考虑总平和形体 

(毕竟再不把分析图变成建筑空间那就真的来不及了!)

1.不想让建筑体量过大从而破坏了整个水岸的自然景观。

上下各一个体量,怎么看都好大,建筑像整个都趴在台地、断崖上。想只把整个体量放在断崖下面那一层,这样就很好的消隐了体量。

2.总平和体量的设计要回应场地。

偶然一天听到过有老师提醒他们组同学:“基地有个断崖,设计博物馆体量时要考虑与上下两部分场地的联系!”:emmm…要回应both上下两层场地,那么意思就是1的消隐策略不可取,要上下都有体量,设计的时候要重点思考它们如何联系?进一步说就是要研究怎样用流线把上下两个体量联系起来,那么重点就是解决人怎么从上面的体量进入,接着如何进入下面的体量,最后流线要怎样绕回地面这个问题。

360se_picture.webp (24).jpg 

 采光+功能+流线组织 

采光井要全程配合流线表演,要怎样把采光井+功能+流线给组织起来?——

此时需要找到一个逻辑把一切串起来!于是我找来了仰韶瓷器上的月亮太阳纹——

接着我做了个草模,示意这个流线是这样螺旋下去又上来的,完美的一条流线!——

接着平面示意图有了,是从四种不同方向入口出口方式中选了个最有趣的——

前期思考花太久,最后时间不够了…但是还是建了个很草很草的草模,建草模的时候发现这个坡道在空间好难实现…但是来不及了,大概建一个先勉强表达一下吧(不堪入目的黑历史,Alex看完这两张图可能已经无语凝噎)——

360se_picture.webp (25).jpg 

以上,其实我做完之后只有一种感觉:这做的是个啥玩意儿啊,以及——我为什么要用那个古老又神秘的图腾???!?

总之,把这一阶段的成果发给Aleks之后,隐隐觉得不对,采光井呢?这一周,采光井和空间的关系几乎没有得到推进,满脑子都是这条神秘又古老的流线。

马不停蹄地,我带着昏沉又绝望的脑袋和简陋的成果图去参加评图。

我这周的成果Gabriel毫不关心,只被第一次的剖面草图吸引住:这个很棒,坚持下去!要让人在你的方案里一眼就看到它!另外他表示很喜欢那几个黑乎乎的遗址坑光效意象图的意境。

360se_picture.webp (26).jpg 

我没放弃地把螺旋路径递给他看,他说:NO,这样做下去你的采光井会从平面和剖面上消失掉,坡道会成为主角(会心一击,是真的)。

紧接着是Gabriel的showtime——Gabriel迅速画下这张草图(原图丢失,图为我根据印象的复刻版)

360se_picture.webp (27).jpg 

“你的概念剖面让我联想到了光塔、进而想到矗立在地面上的一座座雕像(statue),”

“你可以把整个建筑和7m的断崖齐平,隐藏在‘地面’以下,在‘地面’上让人只能看到静默的群像,你联想一下复活节岛上的人像!”

“人先透过树林的缝隙看到群像,然后穿过群像,到达悬崖边界,看到开阔的水面”

360se_picture.webp (28).jpg 

但脑海中马上就跳出来了两个问题,压制住了这张草图带给我的兴奋:

“1.如果体量像这样全部放在lower level的话,在upper level不设置体量,这样岂不是没有回应另一半的场地?!

2.如果只有7m的建筑高度的话,就连三层我都做不到,空间变化的可能性很小,空间会不会很单调?”

Gabriel:

“1.对于另一半场地,采光井突出地面的体量、树林与人的视线发生的关系,你不觉得这正是对你所说的upperlevel的一种更巧妙的回应吗?

2.首先,为什么两层层高的空间做出来就一定是不能有变化且单调的?其次,我认为你应该简单一些,就做两层,如果再多一层,到达遗址坑的光从时间长度和亮度上就更加有限了,并且你的概念最棒的地方在于采光构想以及它带来的剖面关系,留住它,突出它!这意味着你在其他方面需要做一些取舍。”

“做设计不能太贪心,时刻反问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亲自接触过才终于被MIT式简单粗暴却目的明确的脑回路彻底征服了,这种果断和贯穿始终的清醒与理智,我还真从没有过!”

——摘自当时激动中发的朋友圈

由于在周六就放弃了这周所有的推进,周一Aleks的反馈:略(感觉对不起她)

360se_picture.webp (29).jpg 

总结一下这周走的弯路:

1. 落入定势思维的陷阱,都是自己的臆想!(比如说对回应场地这件事的误解:后来想明白其实有时甚至选择不回应也是一种回应场地的方式,不过你得有理有据;比如说为了空间丰富非要至少要做三层:葛明老师表示受到了侮辱)

2. 投入过量精力追求一个意义甚微的具象符号,喧宾夺主把这个符号路径作为首要考虑的,于是忽略了空间的营造、采光井的设置这些主要矛盾由此被降级成次要的了。这个周都白做工了!

划重点:

在去想“怎么解决问题”之前,

可能要先想想“这是不是个问题”。

做好一件事是要有取舍、有主次的,

而不是东拼西凑的什么都想要加进去。

Session4- 飞跃式推进,实体空间初稿

到了第四周,终于做出了第一稿,这次设计是从感性体验出发的更多一些,所以依然效果图先行:

这一稿效果意象图,当时得瑟地挂到朋友圈感慨终于出一草了,然后大模板混凝土贴图被无限吐槽….当然这个贴图并不是最终选定的材质,仅仅只是粗略的示意一下!

同时,平面也做出了一稿对应的,初步实现了我在session2的游览路线规划。

由于想要在平面上设计一些空间变化,“房间”的方向是平行于形体的不同边线错动排布的,造成了一些奇怪的未定义的“边角余料”,做出来感觉有些不舒服不好用,继续改动中。

360se_picture.webp (32).jpg 

主要游览路线:地面—入口大厅(2F)—文化层断崖展厅(2F→1F)—古丝绸文化展厅(1F)—遗址坑展厅(1F-2F)—翁棺与瓷器展厅(2F)—咖啡厅纪念品商店(2F)—出口(2F),整体是入口→上→下→上→出口,但老师觉得这样流线太长,过于曲折,最后一稿的时候改为入口→上→下→出口,将最后上到地面的过程放到了游览路线之外。

对采光井尺度、材质的探索,对采光能力提出质疑并试图寻求解答

对于主角——采光井

它在地面的场地上的体量是营造场所感的重点,它导入光线的能力是在建筑内营造场所感的重点。

360se_picture.webp (33).jpg 

1. 怎样的尺度和材质才能让它具有雕塑感?——我找到了在自然场地中极具雕塑感的复活节岛的人像和英国巨石阵,并研究了它们的尺寸和整体长宽高的比例,最终确定了我的采光井的两种基本尺寸(A=3m*3m H=6m, A=4m*4m H=8m)

2. 地面上的体量除了尺度还要有适当的材料,我把混凝土、石头、生土、磨砂玻璃、镂空砌筑方法的砖墙作为种子选手列了出来,有待进一步考虑。(其实我已经有了让生土做主要材料的偏向,但效果图上暂时用了SU现成的大模板混凝土贴图)

3. 采光井地面的高度就至少有6m了,光还要穿过至少3.5m的层高才能到达遗址坑上方。在保证室外场地营造场所感需要的体量的同时,如何保证光线在室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毕竟这个采光井太幽深了。(这个问题抛给了Alex)

目前看来,场地上的场所感还是不强,采光井地面部分的尺度、材料、形态还是很丑很呆,还且不提采光井在室内空间是否站得住脚的采光效果。路阻且艰啊!

看看周一Alex的反馈:

1.效果图表达的意象和整个体量形式的构思很不错。

2.平面上有一些未定义的边角余料的空间让我觉得可以你可以运用它们实现另一种引入室内光线的策略——比如说把它们下挖成用作建筑内的室外休闲庭院功之类的空间。

360se_picture.webp (34).jpg 

3.采光井地面部分的体量上,你或许可以联系室内空间功能的需求来变化采光井的高度。

4.关于采光能力的问题:

360se_picture.webp (35).jpg 

划重点:

课堂的Skype交流中,Alex一直在委婉的一遍遍地提示每个人要画分析图、要画好的有效的分析图、要改善画分析图的表达方式,因为你表达分析图的方式其实就代表了你思考的方式…看到自己的渣图,实在是惭愧的不行。(毕竟GSD的教学出了名的就是超级注重理逻辑和堆各种论证和推进逻辑体系的分析图,我们的分析图,额,从这次外教组大家画的分析图数量质量内容上看,说实话真的真的画的超级LOW。且不提平时的设计课可能很多同学的分析图都是为了占版面最后强行瞎扯出来的水图。)

Session5- 采光井最终进化完全版

这是最后一周了,周六把阶段成果发过去之后下次再见Aleks就是评图之后。(因为周一,已正式进入画图阶段,已经没有安排设计课了)接下来全部靠自己梳理,你们将见证Deadline是拖延症患者的第一生产力的奇迹(再次声明自己是反面教材)

平面其实都好调整,但下一步最重要的其实就是把采光井的一系列问题好好解决

 首先,听Aleks的建议,画一个太阳运动轨迹图好好理解一下我们的恒星!

考虑到了博物馆的开馆时间段和对于郑州的经纬度,太阳的年运动轨迹日运动轨迹更进一步的理解了光线的性质、强度、角度与时间的关系。

(这里大概可以感受到存在“年角度”“日角度”这两个变量了)

360se_picture.webp (36).jpg 

(按理说用计算机模拟软件画出来的图会更加精准有说服力….但是,所剩无几的时间加上过于无能的我,先将就一下用手来一个)

一些碎片化的思考和分析图:

思考了采光井形态操作的手法

最简单的操作类型——向下滑移六面体的顶面四边的其中一条边线,开口对应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而从不同方向进入的光线它们进入的时间不同、属性也不同。

360se_picture.webp (37).jpg 

进而把光线分为:清晨的光、正午的光、暮光(同时考虑它们的色温与入射角,简单做了一些切口类型的示意希望能得到更多启发)

0 (5).jpg 

挣扎了好几天无果。终于有一天在重压之下和澡堂的水雾之中我突然灵光一现:

 瞬间这几个碎片被串连了起来,成图中梳理重画了分析图。

采光井的原初形态为最简单的3*3*6和4*4*8的棱台。

某一个特定位置用哪个尺寸的棱台取决于建筑空间内对应的展览、休息、引导的空间的需求。

对采光井的操作确定是用一个面去斜切棱台。

切面的空间位置取决于该特定采光井对应的功能的采光需求想要达到的光效(早晨/傍晚特殊又短暂的光影OR持续又充足用于展览的光照)

切面的空间位置确定结合计算出来的符合需求的受光的空间角。

受光的空间角来自年太阳轨迹和日太阳轨迹的结合,当然为了得到年平均值,以春秋分的情态为取值依据。

360se_picture.webp (38).jpg 

由此,每个位置的采光井的形态完全由功能和采光的需求和效果确定了下来,内心无比舒畅!

(所以说不建议大家画图周为了赶图不去洗澡,换换脑子往往有奇效)

进一步:

1.对于展厅:由于展览需要更均匀持续的光,一方面需要把直射的阳光处理成漫射光,一方面由于光要穿过的深度较大,需要在采光井内部采用反光效果好的材料,在图纸的表达中涉及了一些关于采光井构造的详细示意。

2.普通休息空间对应的采光井直接引入直射光,休息座所在区域有的是只在清晨能看到特殊光影效果,有的则是在黄昏,使得空间带有时间的属性,给不同时间前来参观的人都有偶遇惊喜的可能。

360se_picture.webp (39).jpg 

建筑体量的小改动:

360se_picture.webp (40).jpg 

由于公共空间的层高3.5m一层真的太低,所以把建筑体量加高,比断崖高出1.2m——人透过树林依然可以看到采光井群;用一个坡度适宜的土坡与上层的台地平滑连接——让人仍然能舒适地顺着缓坡到达屋顶场地。

平面也做出了相应的微调,达到了我最开始游览流线草图中描绘的预期:

游客从幽暗的大厅进入,经过缓冲空间(可能是由一束光引导)然后进入第一个主展厅,接着,在到达第二个主展厅前,需要通过一个光影能营造穿越感的“时光走廊”(玄学上线了),遗址坑室内展场安排在流线的最后,黑暗中星星点点的巨大光斑照耀着宏大的历史遗存,以此作为一个意味深长的尾声(非常很玄学了!尬)。所有流线在预想中是由光线引导前行,沿着文化层断崖层层而下回溯历史,然后又沿着断崖回到地面上的现实,与赵公明庙发生互动。(美好的憧憬)

360se_picture.webp (41).jpg 

把主要空间和辅助空间分成了两块。一开始,辅助空间(办公&藏品)被压缩,只考虑满足功能,没有更多去设计空间,Alex提醒我辅助空间也是有很多人在使用的一个重要空间,它使用时的舒适性必须要考虑到(研究员们生活在不见天日的地下室,有没有很像纳粹集中营)。所以在后来的修改中为办公空间增设了开阔的公共空间,并增设了采光井(图I)。

另外,由于当时想要追求更纯粹的形态,更强的纪念性的场所感,没有采纳Alex最后一次提出的利用平面上的边角空间做更多一种类型的光线引入方式,而是选择了把平面规整,消除那些边角余料,其实算逃避了这个问题。

 成果图节选 

360se_picture.webp (42).jpg 

屋顶平面图:被大神学长善意提醒停车位太小了,后来交流了一波发现是我P上去的车太大了,于是显得停车位尺度不对,其实停车位的尺寸本来没有问题。所以P图务必要注意配景的尺寸QAQ

360se_picture.webp (43).jpg 

其实能看到最初的概念被从一而终的坚持下来变成最终一个还算不错的结果,这个过程是我在本次设计中最满意的地方~很爽

360se_picture.webp (44).jpg 

场地

360se_picture.webp (45).jpg 

室内

终于!这张图打印出来的时候必须调亮(为我出于倔强和侥幸打废掉的30块钱默哀),这次终于可以在电子屏幕上任性地放一次原生态黑图了!

360se_picture.webp (46).jpg 

南立面第二稿效果图(暑假)。想看课设交图时被集体批斗的第一稿的立面吗?不给看(微笑)

360se_picture.webp (47).jpg 

原生态的光的概念草模——真·草模

360se_picture.webp (48).jpg 

拍摄BY你们的禹仔所长

有史以来做的最昂贵最心累(这是间接导致我变成一个贫穷的单身狗的主要原因)的成果模型(暑假):激光切割机器切割是个好东西,当你看到亚克力和瓦楞纸还有雪弗板(对PVC的称呼)凌厉又完美的边缘的时候,还感觉感觉好值得。

-Critical Thinker式的总结与反思

出于各种原因吧,这套图从去年隆冬画到了今年的夏末,画了不下四遍!每一次除了重新排版,还会对上一次的图中不妥的文字表述进行修改,把没有表达到位的分析图做增补、修改甚至重画。

360se_picture.webp (49).jpg 

一遍遍的重画迫使我一次次的去审视和反思自己这个方案,到了现在,除了闭着眼都能描出我的平立剖之外,最大的收获是我对整个设计有了一个很客观和清醒的自我认知。我清楚的知道我哪些地方做的真的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有哪些地方我做的不好甚至根本就没有做到。

大家坚持住,这是最后一次划重点——

作为一个Critical Thinker我必须要质问这个方案并承认一些问题:

在这里先只说缺点与对自己的诘问:

1. 追求这种超纪念性是否真的有那么大的空间意义?毕竟必须承认设计中牺牲了去丰富空间的更多可能性的操作,只为了去保全某个形态(空间操作上偷懒)

2. 采光井的采光效果其实存疑,因为并没有用计算机严格的模拟去论证(技术上偷懒)

3. 设计深度不够,其实就是做了个毛坯房,可能甚至还不如(6周的作业确实时间太短)

4. 入口设计很欠缺,仔细看会发现入口可能真的太过于隐蔽,不够突出

5. 流线设置中和赵公明庙还有民俗活动场地的空间和联系疏于设计,很敷衍

6.其实我现在看起来,有时候莫名感觉这个方案像是做了口棺材…….

很惊喜很开心的是这次的作业和做出的所有努力,获得了一些认可。

从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境外作业交流展评图现场回来的老师口中得知,有位大佬院长(时间太久远我记不清了)对这份作业的评价是这样的,他说这份作业中从一开始的概念到后来把它落实到空间的操作策略上,这个思维过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还有最终呈现出来的这个非常综合的结果,不像是一个大三学生能够想到做到的;在建筑体量的处理上、场所感的营造上也做的让人眼前一亮。(转述+时间久远,大体上应该是这么个意思)

360se_picture.webp (50).jpg 

新人赛的最后一刻我厚着脸皮跑去找柳工合了影!!!!下学期投实习简历去大舍就靠它了(这个玩笑开大了)

对于很多郑大的同学,当开始一个新的课程设计的时候、或者画图表达的时候,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会去看一看学长学姐的这个作业是怎么做的(很正常,我也会这么做)。但我最近有一些反思——关于我们这些被过誉的学长学姐对学弟学妹的不良影响:我们做的不好的东西可能会被误打误撞的借鉴并发扬光大,最糟糕的情况是引起恶性循环。

我的建议总结起来就是——

永远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一切事物

如果你看到了最后,想从《时光纪念碑》中借鉴一些前人的经验,那么——

大家看完整个过程就会发现《时光纪念碑》是非主流且很多弊病的,所以它可能是被过誉了。

《时光纪念碑》方案本身的不值得学习和参考。

我觉得值得借鉴的是:方案如何把概念从一而终主线明确的贯彻下来、过程中“综合分析→操作策略”这种逻辑思维的习惯(我做的其实不够好,但从中你可以看到我被引导着在不断尝试)

希望大家打开思路不要被限制住:博物馆一定就只能对应“纪念性”这种性质吗?只有纪念性和严肃的氛围才能让游人与遗址产生共鸣吗?丰富又开放的空间、轻松休闲的气氛是否能更好的让人与遗址和古文明有更亲切的共鸣?

不管你选择什么,多去思考:会不会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达成你的目的?

这份“利用率”奇高的作业现在又被我拿出来说了一遍,真是有些尴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我更期待今后我还能经历一次、甚至更多次让我感到无比尽兴的设计!

感谢当时一直鼓励我启发我的远在深圳的所长禹仔,也感谢当时坚持到了最后的自己。

最后附上2016年初禹仔帮我做的第一稿视频

最后几秒会惊现第一稿没有改的立面23333。

由于我们当时技术有限,阴影是某禹一张一张导出来的,听他说总共是导了500多张,总之~太感动!

学院」长期接收作品#过程记录#投稿

(设计作品、竞赛、模型等)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投稿入选有丰厚的代金券奖励,详询赶图娘

扩展阅读:安藤整了本谈自己的建筑的书

自称:特别,有趣...hahaha

因为卖得太好特惠延长。

 

@喜萌 Iris

修修补补大改小改 三天

全文总共9220字 

看完的不是真爱,就是真爱

或者是死学霸 

最后想和学弟学妹交代的是,请答应某孙姓学姐: 

不要再轻易用粉色系的水彩渲染你的正图了好吗? 

评图的时候很多老师会反感,并且你要想清楚你的方案究竟适合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学长学姐很多时候做的很有可能是不对的哦 

我们都很土low的 

啰里八嗦的我

-End-

360se_picture.gif 

「建筑学院」每天更新

 遇见你的专属资料库 

(福利每日更新,我们不见不散)


9条评论
Do you know
Do you know 2020-03-01 11:49:12 回复 0

史蒂芬霍尔

La California
La California 2019-05-10 17:32:31 回复 0

请问作品的文件能分享吗?

2019-03-08 03:37:47 回复 0

太强了

林珑
林珑 2018-04-09 11:33:50 回复 0

看完了,不是学霸也不是真爱。就是佩服!佩服啊!

我爱涵纾爱
我爱涵纾爱 2018-01-08 22:14:45 回复 0

不是真爱为啥不能看完

多啦
多啦 2018-01-06 16:55:57 回复 0

和前段时间看的同济做的一个竞赛有点像

亦
2018-01-06 12:09:30 回复 0

看完了,不过和真爱无关,觉得写的很有趣,也有深度,很有启发

一个轻骑兵
一个轻骑兵 2018-01-06 12:07:54 回复 0

看完了,不是真爱

青城
青城 2018-01-06 11:21:53 回复 0

我看完了是不是就是真爱

禹仔图研所 禹仔图研所

作者:喜萌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建筑学院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QQ:359440856 或微信: jzxy-gtn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点击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建筑学院】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