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D城市环境设计
作者:UED
原文链接
©李鹏飞 、温佳鑫 、张炜玉 、李松洋
前言
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城市都呈现一种向外扩张以谋求发展空间的态势。在城市规划严重失控的状态下,盲目地向外扩张往往会导致城市“空心化”,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的产生。对城市以外的环境而言,城市扩张在以惊人的速度蚕食着自然生态区域和农田面积。然而,面对城市日益增长的人口和对城市功能的不断需求,设计师和决策者几乎都采用继续扩张的方式来缓解高密度城市的城市病。
©李鹏飞 、温佳鑫 、张炜玉 、李松洋
当我们重新审视对外扩张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城市中存在着大量的建造完备、功能单一、利用率低的建筑,他们占据的大量城市空间效率极低,我们将其称作“城市废墟”。因此,城市的发展不应盲目扩张,而是更多地向城市内部寻求发展空间。“回归中心城区”,“重塑城市‘废墟’”,向内部探索空间与功能的复合,赋予低利用率空间新的价值与内涵是我们倡导的途径。
©李鹏飞 、温佳鑫 、张炜玉 、李松洋
设计解析
设计选取高密度城市核心区作为场地, 此处存在作者所界定的“城市废墟”,我们选择了一个博物馆作为改造对象。在这里,我们希望改造后的建筑空间是功能复合型的,我们认为,单一功能的建筑会使得城市空间变低,人们为满足不同需求需要在不同的建筑单体来往穿梭,增加了时间和空间成本。所以,在改造设计中,在保留其一定的展览空间的前提下,遵循原有的结构体系和一定的形式生成逻辑,进行改造。根据周边环境的功能需求,将居住,商业,娱乐等功能置于其中,从而激活场地,营造乐活空间。
©李鹏飞 、温佳鑫 、张炜玉 、李松洋
在寻求“废墟’建筑”功能转变的同时,整合周边区域的边角空间,冗余空间,并与周围建筑加强联系。在激活场地的同时,我们更多地考虑其未来的发展,我们希望这样的城市废墟单元可以相互联系并持续增长,最终重新塑造城市空间。一座城市不仅是一座座建筑的集合,而它本身就是一个大而复杂的建筑综合体。平衡建筑、城市、自然三者的关系正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李鹏飞 、温佳鑫 、张炜玉 、李松洋
在具体操作层面,对于原有博物馆,在保证其满足现有使用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在一定的模数下对其体量进行切割,体量间的缝隙和下沉庭院将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绿地,同时商业功能空间的加入使得现有空间更具活力。在此基础上,遵循之前的逻辑,我们将体量进行延伸,并赋予不同的功能。
©李鹏飞 、温佳鑫 、张炜玉 、李松洋
通过体量之间的联通,加减,赋予边角空间、冗余空间不同的功能,充分高效利用城市空间。
©李鹏飞 、温佳鑫 、张炜玉 、李松洋
我们对此类空间进行了原型上的归纳分析,较为系统地总结了不同功能下适用的空间原型,并将其应用到方案当中,以期提供更多交往和互动的场所,增加空间趣味性,最终形成了我们的设计。
©李鹏飞 、温佳鑫 、张炜玉 、李松洋
小结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所在。城市发展必然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总会便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对城市废墟这一类空间问题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使得此类空间不再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而是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成为城市活力的所在,为城市发展提供空间,为居民生活提供更好、更高效的功能服务,激发场所感,重塑区域活力,唤醒并表达城市废墟的另一种美,这也是我们想要传达的核心概念。
成果展示
©李鹏飞 、温佳鑫 、张炜玉 、李松洋
感谢 UED城市环境设计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UEDmagazine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 UED城市环境设计 禁止以建筑学院编辑版本转载,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长期接受各类作品、资讯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