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是谁在推动中国建筑在当代的文艺复兴

同时建筑观察 同时建筑观察

作者:Stan
原文链接

640.webp (26).jpg 

南禅寺大殿柱础,唐建中三年,782

 

今天大约距“不要造奇奇怪怪的建筑”已有3年,

距中国营造学社对中国传统建筑所进行的大规模田野调查已有87年,

“中国固有形式”的国家倡导已有90多年,

而距中国南宋的文艺最高峰时代已有700多年。

 

中国曾是一个诗意遍布的国家,有着自己独立而强大的传统与建造体系。

然而今天随着整个亚洲的崛起,她迷失在一个慌张的发展浪潮中。

城市与建筑的趋同,让人无法分辨哪里是中国。

这一现象,足以让中国建筑师们感到集体的失意,

承受文化资本缩水之痛。

 

但也许正是在这种失意的自我判断之中,从“大建筑”逐渐消亡开始,近二十年间,中国本土建筑师所创造的一批富有中国在地特征的建筑逐渐光芒闪烁,正在促成中国当代建筑的一种思潮。而这种也许能被“粗野主义”地域性差别发展所概况的思潮,类似中国本土的“后现代”,要比西欧、美国、日本晚了数十年——相对于勒柯布西耶第二阶段标志作品1955年朗香教堂的建成,相对于美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所宣布的现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下午3时32分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死亡,相对于矶崎新1974年群马美术馆的建成而言。

 

640.webp (27).jpg 

群马县立美术馆,矶崎新,1974

 

从王明贤先生在2002年主编出版的中国建筑界丛书第一辑起直到去年2016年,专辑共投放了十名建筑师分别是张永和、崔愷、王澍、刘家琨、汤桦,马岩松、李兴钢、李虎、黄文菁、华黎。实事证明了这位著名的中国当代建筑批评家独有的“时代敏感性与历史判断力”。他们的作品渐渐从微缩的地域圈,走向全球舞台,并呈现出区别于与现代建筑的“国际形式”的个人色彩,同时保持着正如文丘里所说的建筑师在革新的同时所专注的对传统的保护。

 

640.webp (28).jpg 

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勒柯布西耶,1933

 

640.webp (29).jpg 

退台方院,李虎,2014

 

从这些但并不局限于以上十位的中国本土“明星建筑师”的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迟到的中国后现代或批判地域主义,所呈现的共同特点:一、对建筑、空间、场所的本质意义的追求;二、对中国古典传统美学的缅怀与拾取;三、保持着明确的建筑史观;四、同时不排除来自建筑文化全球化的映射。这些仿佛正在塑造一个属于中国当代建筑的全新体系。

 

从柯布1955年的朗香教堂,到日本吉阪隆正1967年日本英特大学师范系建筑群,再到王澍2001-2007年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建筑群、2008年建成的宁波博物馆以及刘家琨2014年的西村大院,可以看出,虽然中国本土建筑师不像日本建筑师那样有明显的师承关系,但依然受到了西方的巨大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在经过地域性发展之后,所呈现的中国特质远远超过了后现代或粗野主义本身的魅力。这也许与中国文人传承下来的集体意识有关,虽然它不像西方的信仰一样有一个统一而具体的教派或名称,但在一种无形的教化环境里影响了我们所有人。

 

640.webp (30).jpg 

朗香教堂,勒柯布西耶,1955


640.webp (31).jpg 

日本英特大学师范系建筑群,吉阪隆正,1967

 

640.webp (32).jpg 

日本英特大学师范系建筑群,吉阪隆正,1967

 

640.webp (33).jpg 

日本英特大学师范系建筑群,吉阪隆正,1967

 

640.webp (34).jpg 

宁波博物馆,王澍,2008

 

640.webp (35).jpg 

成都西村大院,刘家琨,2014

 

2014年董功设计的三联海边图书馆,依然能看到1960年拉图勒特修道院的影子。但其中的混凝土表面处理与成都西村大院及祝晓峰近期完成的苏州东原千浔社区中心都体现了中国建筑师在改进混凝土这种舶来建筑材料的表现方式上的心理暗合,并和王澍所创造的手工“瓦爿墙”一样含有中国独有的地域情愫。粗糙的混凝土从原本表现廉价、快速的工业化美观,演变成了富有文化内涵的施工工艺,从而成为可暴露的资本。

 

640.webp (36).jpg 

三联海边图书馆,董功,2014


640.webp (37).jpg 

拉图雷特修道院,勒柯布西耶,1960

 

640.webp (38).jpg 

三联海边图书馆表面,董功,2014


640.webp (39).jpg 

西村大院表面,刘家琨,2014


640.webp (40).jpg 

苏州东原千浔社区中心表面,祝晓峰,2017

 

大舍事务所的陈屹峰柳亦春在中国的建筑实践中惯常创造的半透明虚体,与妹岛和世的诸多作品存在共性。所创造的建筑体验融合了中国江南地域的诗意空间传统,并表现出了造园哲学与中国含蓄的审美观。董豫赣同样用红砖房深入地最大限度地圈进了中国园林,虽然能从砖房中看到康、卡洛斯卡帕、博塔的建筑情景,但毫不影响他成为中国建筑界的一个伟大孤例。

 

640.webp (41).jpg 

螺旋画廊,大舍,2011

 

640.webp (42).jpg 

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大舍,2010


640.webp (43).jpg 

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妹岛和世,2007


640.webp (44).jpg 

金泽21世纪美术馆,妹岛和世,2004

 

640.webp (45).jpg 

荷兰Bonnefanten博物馆,阿尔多罗西,1990

 

640.webp (46).jpg 

布里昂家族墓园,卡洛斯卡帕,1968


640.webp (47).jpg 

布里昂家族墓园,卡洛斯卡帕,1968


640.webp (48).jpg 

北京清水会馆,董豫赣,2006

 

面对城市,马岩松发展了钱学森与吴良镛多年前所探讨的山水城市,以中国风语言改变了插入城市的体量巨构,以行云流水的宏大方式展示了中国建筑面对高密度超级都市的特有路线。像是把历史的包袱改装成了迅速空降的降落伞。然而他与王澍的“手工砌筑”一样,都想获得属于中国的东西。不过一个像“宫廷诗人”,一个像“山隐樵夫”。而袁烽又像二者的结合版。

 

640.webp (49).jpg 

重庆森林,马岩松,2009


640.webp (50).jpg 

“瓦爿墙”,王澍,2008

 

640.webp (51).jpg 

绸墙,袁烽,2009


640.webp (52).jpg 

董氏义庄茶室,童明,2004

 

640.webp (53).jpg 

上海电子工业学校改造,冯路,2013

(某一种建筑材料或立面的雷同,也能看出中国本土建筑师们内心深处的共同宇宙)

 

MAD式的城市塑造不同,在王澍的杭州中山路改造项目中,描绘了一种城市管理者、院长、教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学生、市民、施工队等全民参与的中国城市抢救活动。钱强、张雷、张斌、童明、李翔宁、李凯生等人都参与其中。虽然最后项目的完成度还达不到预想值的三分之一,但众多参与者们能够把恢复、塑造、补救属于中国城市本身的尺度、面貌、人文和情感作为一致的愿景,实属不易,也反映了一种面对城市与建筑的全民式的文化觉醒,或者是人们缅怀中国传统城市与建筑文化的集体仪式。


640.webp (54).jpg 

杭州中山路改造,2009


640.webp (55).jpg 

杭州中山路改造,2009


640.webp (56).jpg 

杭州中山路改造,2009

 

建筑活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之大,社会文化影响之广,不得不让每一个建筑师慎重地对待这一职业。尤其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大浪潮中。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东京迎接了亚洲第一个夏季奥运会,大阪迎接了亚洲第一个世界博览会。建筑浪潮遍地开花,建筑竞赛如火如荼。国际建筑师以更直接的方式影响着日本。随着更多日本官方组织的国际竞赛花落日本本土建筑师,丹下健三更是获得了亚洲第一个普利策建筑奖。改革创新、东西融合,建筑和建筑师都在日本这一段历史中获得了沉淀。

 

640.webp (57).jpg 

日本广岛和平纪念中心,丹下健三,1955

 

如今各种建筑事件正在中国轮回。但可以喜悦地看到现代建筑在中国,被当代的一批中国建筑师给出了应有的解答,给出了在地的发展与对中国鼎盛时期文明的重现,透露了更多的文化自信,像是一个伟大的文艺复兴的开始。

 

ART也许真的来源于Ah!当你Ah!的时候恰证明你看到了惊喜与正确。


立足中国本土的“中国建筑传媒奖”中国首个注重建筑的建造特点和在地特点,并以推动其国际影响力为目标的建筑奖,九年间,奖项颁给了30多为本土建筑师。而新一届的委员会正在把关注的焦点拓展到参与或推动高品质建筑建造的普通人。

 

中国本土的建筑师们、城市管理者们、建筑的建造者们正在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或许不久之后,我们就必须真的以“时期”、“思潮”、“运动”、“改革”这样的词汇来描述这一段“建筑史”。北宋文学家李格非(李清照的父亲)在《洛阳名园记》的湖园篇中提到“洛人”所言的园圃之胜不能相兼的六务:宏大、幽邃、人力、苍古、水泉、眺望。从原文可以读出此六务并非某个个体的论断,而是一个时代的群体认知,也代表着中国古人耕耘地表时的典型策略。正在进行中的中国当代建筑也许正带着这样的一股倾向,从个体走向群体,从暗淡走向复兴。


640.webp (58).jpg 

李格非,北宋,1105


Ah!...... 



 感谢 同时建筑观察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tongimes

qrcode.bmp

0条评论
同时建筑观察 同时建筑观察

作者:Stan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建筑学院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QQ:359440856 或微信: jzxy-gtn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点击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建筑学院】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