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访谈 / 历史语态下的建筑再发展——象城建筑

建研筑语 建研筑语

作者:建研筑语

对岭南传统历史建筑、聚落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的关注。

图片1.png 

总述

象城建筑参与的实践项目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到城市设计、概念规划等,尺度多样,每个项目面向的对象群体以及其背后的推动力与问题也千差万别,但是象城选择这些项目均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团队在其中对岭南传统历史建筑聚落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的关注。

象城建筑试图在每个项目的基地里寻找其独特的历史故事与传统印记,当这种发现在设计中被呈现的时候,设计才能获得认同,从而真正融入项目所在的历史环境。

02.jpg 

象城公司

怀旧与创新

1. 近年来象城参与了许多与改造相关的规划、设计和研究项目,请简述象城在设计实践中的主攻领域和核心的兴趣点?

象城建筑选择了现在关注度高却十分艰难的旧城旧村的改造与更新作为主要的研究与实践方向。团队在这类项目上经历的时间维度都很长,从前期策划、规划一直到最后的施工建设,基本涵盖了一个更新改造项目的建设全流程。这种操作方式在市场上并不多见,因为这对于设计单位在历史研究、业态策划、历史保护、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施工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很高的综合要求,实际操作起来也很困难。而这恰好是象城建筑对于这类型项目设计及其完成度的一种追求。

旧城改造与更新的目标是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所以如何表达“现代性”是我们面对这类项目重要的前提和态度。保持对项目中历史信息的敏感性,在历史空间格局与现代空间需求之间、在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之间等等问题上,找到一个适度的平衡与取舍,就是团队在面对这类型项目的兴趣点与设计原则。

2. 从象城建立以来,最重要的项目是哪些?为什么?遇到的困难和积累的经验分别有哪些?

2009年开始的广州荔枝湾及周边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成为象城建筑历时时间最长的项目,也是象城建筑在一个项目中涉及设计类型最多样的综合类项目。

03.jpg 

广州荔枝湾

荔枝湾一期的揭盖复涌,其意义并不只是简单的景观设计而已。荔枝湾的情况很特殊的,因为它在历史上一直是郊野的状态,之后从近代广州娱情悦性的西关,再到现代公园和历史文化街区,一直是一个公共与居住混杂的区域。设计一方面要让这种公共性产生当代的延续,一方面还要保留广州城内仅有的几片历史区域,这个平衡很难把握。这种平衡,不仅仅是风貌,还有着经济、生活、社会、文化、交通等各方面的考量。

当然由于项目开端时处于广州亚运会前夕,遗憾与瑕疵实在无法避免,象城作为项目的参与者,有幸经历了一场真实的施工快题,同时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亚运会结束后的后续项目,相比之前的轰轰烈烈,无论是在社会关注度还是在空间的趣味性上都因为各种客观因素下降了许多,景观设计场地也更加狭窄,几米的河岸线,很难轻易做到空间的收放。加之七八年的建设时序,几乎所有的参建单位都疲劳了。

所以怎样提供更好的公共空间,并且保持设计适当的兴奋度,可能是最困难的问题。面对这些题目,象城作为为数不多从始至终坚持下来的景观团队,八年多来一直在思考、在设计、在实践

04.jpg

05.jpg 

荔枝湾一景

3. 在历史分析和传统建造方式的技术的研究领域,象城有何心得?(修缮方面?或者其他也可以)

对于传统建筑(包括传统村镇、城市)的经验研究和运用,一方面是为了回应我们所处的岭南(或者其它项目对象所在的地方)、回应这里的自然环境、人文脉络、空间气质和使用习惯,另一方面是为了从历经检验、现存建造品质较高的传统建筑、村镇和城市中汲取养分来解决仅仅奠基百年的现代建筑、城市体系中的问题。

所以,所有的研究与运用、甚至创新,都是自观念至身体的,表征的就是对地方的建筑环境(风、光、水、肌理等等)、建筑材料(砖、木、石、灰等等)、建筑部位(屋面、檐口、墙脚、隔断等等)、建筑气质(薄的板、纤细的柱、飘逸的屋面、光影对比的立面等等)的关注;继而,希望能将这种关注在历史环境中的规划、设计、修缮中表达出来。

4.在历史城区内做事情很不容易,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博弈,建筑师需要处理的不仅是设计的问题,在这种挑战下,建筑师如何回应?

我们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改造,不是僵硬的封存,亦不是旧形式的简单再现,而应该是去创造条件让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村、老建筑,与大环境下新的发展步伐相容,接续活力延续生命。因此,保护和开发不应该是矛盾的对立面。

历史文化遗产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总是被视作阻碍开发进程的障碍,因此常有历史建筑在开发过程中被强拆。而自《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管控文件陆续公布后,社会的关注持续发酵,监管也越趋严格。

位于广州中轴线南端的沥滘村改造,正是这样一个被高度关注的项目。沥滘村内拥有保持完好的广府祠堂群和典型民居,此前有一版改造方案,是把十多个祠堂迁移到最大的卫氏大宗祠旁边,余下的建筑、街巷全部拆掉改造为中轴线上第二个CBD。这样的方案对于开发商来说是最好做的,而村民面临着居住条件改善和获取补偿经济价值的需求,即使对寄托着宗族渊源的老村有种种不舍,却难以自主提出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

我们的工作思路是,以历史保护作为切入点,找到平衡点,推动事情进展

让开发商去转变常规习惯的开发思维是最难的,通过更新策划和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反复沟通,让开发商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从障碍转变为机遇,是首要的一环。

改造影响最大的,是居住在其中的人。充分了解和尊重其历史传统、集体记忆、习俗,具体了解他们的诉求,才能挖掘出潜在可被延续的活力和具有社会意义的改造方案。

要获得规划审批部门和文化、规划专家,必须通过扎实的专业研究,明确保护对象的价值及保护措施。对于法定保护要求,应守住底线;在保护和开发之间的缓冲区域,做好过渡,主动对接开发需求。

保护方案的落实,需要政府部门的多方配合。面对各级主管部门,需要充分阐述由于保护而产生的困难,协调甚至突破现行规划等管理规定,例如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率、路网规划和特殊的消防解决方案等。

清平市场、广州黄埔区火村花厅坊、珠海唐家湾镇会同村等,都是类似项目,各有各的特殊性,我们在实践中摸索,一边受挫一边进步。

历史文化

5.除了规划和设计的常规技术方法,象城还有其他更广泛的尝试去回应历史环境下的再发展问题么?

这里我们会从我们现在正在尝试的几件事上来说。

1)参与式规划

参与式规划设计其实是为了回应一系列基本设计问题:谁的空间?为谁而做的空间?谁来决定空间?谁来决定空间里有什么内容?

参与式规划设计是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引入一个包含了涉及空间使用和表达的各方——政府、业主、使用者、专业者、自组织、市民、媒体等等——的机制,使得对空间的规划、设计、工程或其它动作,是创造一种形成共识的可能,而不是制造更多的隔阂的尝试;目标是尊重各方权利又明确各方义务,创造有品质而又非填鸭式的“历史”空间

因此我们现在在与历史环境关系更加紧密的项目(更新改造、保护规划等)中,逐渐引入参与式规划,目的也是为了将这种共识贯彻下去,更加有利于设计的实现,在改善旧城旧村环境的同时,也将现代空间、现代生活更好的融入传统空间和传统生活中去。

2)翻屋企

06.jpg 

翻屋企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改造项目。它是一个由华工、美院的老师、同学们,和象城建筑的职业建筑师们发起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目标是成为一个专业性社会团体。

为什么要成立这样的一个组织?一个成熟的遗产保育计划,在产权所有人(责任人)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还需要一个具备专业判断、强调社会参与的中间平台。它可以联合遗产保育的专业人员、利益相关者、社区,在个体和政府之间,讨论遗产问题,提供详尽解决方案。在意大利、在法国、在英国、在日本、在台湾,我们看到单凭个人热情和强力政策推进的遗产保育,被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遗产保育的同仁们,通过各种交互方式,建立起机构与个体之间的对接,用扎实的在地工作,关注历史环境中遗产的具体保护和复原技术,也对遗产保育的政策、传播,遗产相关的文化传承、活化利用等,产生了实质影响。我们希望发起这样一个“城市和建筑实验室”,通过学习,通过谨慎而有针对性的方法,提高遗产的积极贡献。

07.jpg

08.jpg 

翻屋企展览活动

“翻屋企” 希望关注普通日常生活中因为空间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繁琐而庞杂的,所以需要一个众多专业集合在一起的平台,让棘手的问题被专业的人解决,但其中达成共识是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一步。老房改造,本质上就是希望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个人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品质?老房要留下什么?老房有什么问题?改造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什么?技术与材料如何运用才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些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达成一定的基本共识,才能展开具体的讨论,但社会缺乏这方面的讨论,欠缺许多。

3)教育建筑POE

09.jpg 

教育建筑、尤其是我们关心最多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建筑,随着对少年儿童教育理念的革新而带来了更多、更全面的设计问题。象城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在教育建筑设计中采用“宽走廊、大平台、小树林”的手法,回应教育者和使用者的需求;对教育建筑进行POE研究(使用后评价研究),是为了检验这样的设计手法是不是真正的有效,也包括在土地愈发紧张、对建筑设计精细度愈发提高的情况下,多宽的“走廊”、多大的“平台”、怎么样的“树林”,可以平衡好建筑经济性和空间的实际使用之间的关系。

10.jpg

11.jpg 

教育建筑

6. 综上所述,象城选择了历史环境下的、介乎于学术和商业之间的、深度参与的研究和实践,必然需要许多额外的付出,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力上,为何会这样选择?

目前象城的工作内容,实质上是处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这两个层面之间,集中处理与“历史建成区”内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改造相关的问题。

在国外,这两者的差异并没有那么大,或者说,通常从业者除却必须遵从的管控要求外,其项目的可行与否主要是通过各层次利益相关者的协调与博弈而定。

而在国内,“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因为快速发展,往往有着不同程度的脱节,在这个过程中,对“人”与“历史建成区”、“人”与“文化遗产”的关注,就变成了奢侈的话题。然而反思一直都存在,人们渐渐意识到了应该回过头来看看落下的东西,这里有处于发展夹缝中无所适从的某个具体的老屋,也有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共同的历史记忆。

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委托者和相关利益人认知的缺失,审批规则的不完善,导致工作的推进会面对很多困难,这在市场以增量建设为主导的时期,困难引发的矛盾会被发展速度掩盖,而在市场渐渐转向存量改造的今天,粗放必将逐渐精细。因此,我们选择切入实践的角度,是未来高度发展的专业性的必然,是细分的结果。当然这也并非是因为市场的转变而做出的被动选择,而是由于我们自身的团队背景以及多年的思考与实践,自然形成的专业价值观。

我们也许选择了一个略有些吃力的方式在这个领域中探索着,即便这种方式使我们无法获得最好的商业回报,但团队对于这个领域想去做出微薄贡献是一种共识,这种共识驱动团队中所有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去寻找、去学习、去设计、去实践。

建议

7.对建筑学院的学生们有什么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建议?

读书:阅读可以帮助自己在庞大的知识理论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并逐步找到自己的设计方式与语言。

旅游与案例解读:不要盲目地求新求变,落入形式游戏中。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其实大多不是新问题,仔细解读前人的作品与案例,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进步的捷径。同时可以从关注自己生活的城市开始,关注这个城市的文化与历史,也许会挖掘出更加超前的设计灵感。

感谢一路以来支持我们的师长朋友以及每个项目总的合作单位!

采访

朱明熙、钟苑允、陈佳欣

编辑

 莹、黄晓格

1条评论
未来建筑大师 2017-10-02 21:29:56 回复 0

还挺不错的哦

建研筑语 建研筑语

作者:建研筑语

media@archcollege.com
建筑学院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QQ:359440856 或微信: jzxy-gtn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点击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建筑学院】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