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15天的时间,你收获了什么?丨记全国高校竹设计建造大赛(安吉)

UED城市环境设计 UED城市环境设计

原文链接

1.jpg 

为期15天,由浙江省安吉县人民政府、国际竹藤中心共同主办的知竹·乐居,为美丽乡村而设计——2017全国高校竹设计建造大赛于8月25日正式闭幕,但是坐落在安吉县灵峰旅游度假区、两山创客小镇、孝丰镇潴口溪村、大竹村的13个竹建作品的建造依旧在继续,安吉竹在建筑、景观等领域的拓展也只是刚刚开始,同时,设计介入之后,乡村的变革也在悄然中进行,大赛只是阶段性的结束,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依旧未完待续......

2.jpg 

沈阳建筑大学建造基地 ©唐锡成

大雨突至,似也不忍诉别离,篝火虽未燃起,但转战营地的闭营仪式依旧精彩,大赛的主办方、协办方、各支持单位相关负责人及新闻媒体与参赛团队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个临行前的夜晚。学校即将开学,他们不得不离开这个奋斗了半个月的建造现场,但心却已深深留在安吉,因为这里有他们尚未完成的梦想,还有将一直留在这里,或许是他们建筑师生涯里的第一个建造作品。

3.jpg 

“2017全国高校竹设计建造大赛建造之星”获奖者领奖 ©桂国华

15天的时间足以成为生命中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在将要启程之际,来自各个高校参赛团队的学生代表分别分享了他们在这段历程中的故事与感悟,“经过此次比赛加深了我们对竹材料的认知,在方案中,对原竹材料自身的构件、肌理、力量的延展可能性做了一次有趣而大胆的尝试,探索了原竹材料经过不同的加工方式后,在建筑结构及表皮上的多种可能性......”“从到这儿的一瞬间起,到置身工地,眺望远山,亲临浒溪之时,都能感受到那份山与水的灵气......”“我们与工匠师傅们不断地讨论和协商,双方都在之中不断让步,却同时都尽全力实现对方的想法。这种亲密的合作最终使我们的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现在它正坚实的在安吉的城市肌理中成长,用竹子独有的材料特质和文化象征意义影响安吉居民的环境、生活......”“15天不长,但是我们收获却很多,建造大赛虽然在今天正式拉下了帷幕,但建造这件事情却远远没有结束......”

4.jpg 

香港大学参赛团队学生代表发言 ©桂国华 

5.jpg 

北京林业大学参赛团队献唱《真心英雄》 ©桂国华

比起初来时,高校参赛团队师生的脸庞除了晒黑了不止两个度的肤色,眼睛中更多了一份坚毅,这个暑假对于他们而言,注定有太多的难以铭记,无论是被汗水浸湿的衣衫、雨天深夜依旧赶工的坚持,还是设计对接现实时反复修改、讨论以寻求最适方式的认真,亦或是这15天中因为不同交流而收获的知识、友情,即使万千思绪难开口,相视一笑中也懂了许多。

6.jpg 

©桂国华 

7.jpg 

昆明理工大学参赛团队挑灯夜战

“我来建造什么?建造梦想吗?”学生们看着自己的设计方案一点点变成现实,喜悦、自豪,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思考,这或许也是这次大赛的另一种意义,在安吉落入的不仅仅是13所创意与功能兼备的竹建作品,是在为高校的设计和建造实践寻找一条新的路径,更是在探索竹产业发展的更多可能,也是为美丽乡村建设寻求更优化的方式。

8.jpg 

北京林业大学建造基地 ©唐锡成 

9.jpg 

香港大学建造基地 ©桂国华

实践篇

设计对接现实,推翻与重演中寻找最适

1:1的实体建造对于还在象牙塔中的学生们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正如中央美术学院参赛团队的指导老师侯晓蕾讲到的,虽然之前同学们也参加过各类建造大赛,但是如此大尺度、又强调耐久性的建造形式对于他们而言还是第一次经历,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意义。

10.jpg 

中央美术学院建造基地 ©桂国华 

11.jpg  

她还讲到,在整个建造过程中,“协调”是他们一直非常关注的点,无论是团队之间还是现场实施过程,良好、通畅的协调工作都是在短期的竞赛中尽可能实现最大建造成果的重要部分。在设计兑现的过程中,根据竹材的实际特性、当地施工技艺、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反复地修改与对接,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优化设计。

12.jpg  

13.jpg 

西南交通大学参赛团队师生在收工后继续探讨方案问题 

14.jpg 

参赛团队学生在工地现场修改图纸

设计落地时的反复对接与优化是每个项目落实的必经过程,这个过程也必然是学生们在这15天中在知识领域获益最大的部分,设计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而能把梦想与现实相结合最终实现项目落地更是一种本事。就像清华大学参赛团队指导老师朱宁所讲,他们此次的建造场地位于二层平台之上,承重是他们首先需要面临的问题,在方案的反复推翻与重建之后,最终选取了更为合适的分解压力的方法,虽然工期稍有延迟,但对于学生们而言绝对是一次不小的收获与成长。

15.jpg 

清华大学施工现场 ©桂国华 

16.jpg 

跨学科、跨校协作,共为美丽乡村而设计

全国13所高校,建筑、景观、土木等专业,大一、大二......研究生等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段汇聚一堂,这本身就已经是一次大型的思想交流盛宴,跨学科、跨校、跨年级的交流切磋是对自身成长的加持,同时也为美丽乡村建设种下更多良果。

17.jpg  

18.jpg 

19.jpg

参赛团队与安吉当地企业在工地现场进行技术交流

华南理工大学参赛团队此次的设计任务是一座竹桥,竹桥横跨于风景优美的湿地之上,参赛团队学生徐赫言讲到桥的设计与建造对他们而言是更具有挑战性的,因此他们在设计过程中更加地小心、认真,同时在团队中增加了土木系的同学,最大限度地保证设计的可行性。

20.jpg 

©华南理工大学参赛团队

在华南理工的基地旁就是深圳大学的建造基地,15天的朝夕相处收获的不只是友谊,无论是对竹子质轻特性的理解与应用,还是设计过程中对当地环境特点的充分考量都体现出了十足的默契,更重要的是在设计与建造期间联合为当地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一些规划设想,设计感与功能兼备的“浮林间”、“竹桥点水”进入乡村只是设计改变乡村的开始与初探,未来还有更多的可能,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21.jpg 

深圳大学建造基地  

22.jpg  

匠造篇

高校学子对阵当地匠人,学习与尊重并行

象牙塔中的建筑学子平日里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学生,还有似乎怎么也画不尽的图纸,而此次的建造过程中,他们需要和当地的工匠反复对接设计,近30年的竹技艺磨炼让这些当地工匠对竹的性能和呈现效果了如指掌,多元、创新的设计理念固然是好的,但是在现有的科技、技术等条件限制之下,需要根据原竹的特性及可实现程度寻找最合适的呈现方式。

23.jpg 

北京林业大学建造基地 ©桂国华 

24.jpg 

正如北京林业大学参赛团队的指导老师董璁所讲,他认为此次建造大赛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次价值观的转变,在一线与当地匠人接触所感受到的冲击是更为强烈的,参与建造的当地匠人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作业时动作干净利落,没有一点费工夫,身上的口袋里装满了各种工具、零件以便随时取用等等,于细节中体现工艺、态度与传承。同学们来到这里并非要习得一门手艺,更重要的是通过耳濡目染与实地体验懂得实操的过程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设计,同时更懂得并学会尊重这些一直奋斗在一线的匠人。

25.jpg 

当地工匠正使用传统工法弯竹子 ©桂国华 

26.jpg 

©桂国华 

27.jpg 

传统的工匠技艺是支撑设计的基础,而学生们的现代创意也给古老技艺带来更多诠释方式,天津大学参赛团队指导老师袁逸倩讲到,在他们此次的参赛团队中,有些同学对于参数化设计非常有研究,此次天津大学的设计方案就是用Kangaroo动力学模拟软件进行力学找型而设计实现的。基于现代化软件的设计撞上传统的竹工艺,在浒溪岸边营建出别样的同生空间体系。

28.jpg 

天津大学建造基地

自然而生,以人为本,于生活中解读设计

竹材源于自然的特性,无形中给予它“绿色”的标签,也让其成为许多建筑师青睐的建材,虽自然而生,但在建造过程中更要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的介入,徐赫言讲到,在设计上,为了使竹桥融入于山村,他们没有选用大跨度结构而是转用模块化思路进行设计;同时为了避免模块基础的施工对池塘场地造成生态破坏,设计了倒锥形的竹桥单体,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清出的淤泥在施工结束后将全部回填,最大限度地还原最初的环境条件。

29.jpg 

©华南理工大学参赛团队 

30.jpg 

31.jpg

东南大学参赛团队自采原竹全古法打造“竹亭”作品

设计介入乡村,取自然之材实现绿色价值,更要能够为人服务,浒溪岸边,7所参赛高校的设计作品便依次坐落于此,如何通过竹建实现水岸边的可达性并塑造活力滨水空间,也成为在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一点。无论是在团队成员中融入景观、规划等专业的同学,还是对接当地规划进行更大范围的考虑,都展现出了设计建造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性、实用性。

32.jpg 

33.jpg 

浙江大学建造基地 

乡村建造的15天也是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的15天,安吉的云卷云舒、急雨微风、遍野竹林、传统工艺......这些或许对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们来说,都有不一样的感悟,但潜移默化中对他们日后的设计理念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于生活中解读设计也是大赛带给他们的另一种成长。

34.jpg 

35.jpg 

广州美术学院设计作品“大叶和风”灵感来源于大竹村村史“大叶换大竹”

36.jpg 

广州美术学院参赛团队指导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设计方案

友情篇

15天很短,而“朋友”可能就是一辈子

15天的时间很短,但也可以很长,15天的时间或许无法完全将设计作品落成现实,但是完美的开端之后,后续的故事正在慢慢上演,也许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记住在这里并肩作战的每一个小伙伴的名字,但也总会因为种种原因想要对某些人说“你这个朋友我交定了”。

37.jpg 

38.jpg 

39.jpg

生命中的相遇、相识都很奇妙,虽然他们在安吉的建造时间已经走到尾声,但是在这个暑假留下的记忆以及他们的真正建造作品都会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茁壮。除了建造实践之外,篮球赛、趣味运动会、集体参观学习活动、篝火晚会......都成为了友谊的触发点,启程的车将要出发,也将带着一棵棵友情之苗随着秋风散落到各地。

40.jpg 

41.jpg 

在开营仪式的时候,清华大学参赛团队的学生代表提出了3个问题“如何挖掘竹材这一优质材料未来更多的可能性?传统韵味在当代手法下如何重新表达?散落的创意小品如何激活乡村风貌?”在建造实践结束的时刻,当被问到是否有答案时,他讲到虽然得到了部分答案,但是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过程的充实与完善。

42.jpg 

参赛高校团队指导老师在大赛期间参加竹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并在会上发言 

43.jpg 

参赛高校团队参观为此次大赛提供技术支持的相关安吉竹企业

44.jpg 

参赛高校团队参观夯土墙工坊

45.jpg 

参赛高校团队在闭营仪式当天参观安吉竹博园、永裕现代竹产业生态博物馆、余村(“两山”思想诞生地)

的确,15天的时间并不是用来给予如此宏大的问题以答案的,重要的是通过问题的框架而进行的思考与尝试,竹材、乡村等词汇打开了这些未来设计师们更广阔的视角,在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作品在世界的某个位置为那里带来着不同的改变。而现在,13所竹建已经落地安吉,也将持续地发挥着它们的效力......

大赛历程

46.jpg

2016年12月2日,安吉县政府在竹高峰论坛上与国内八所著名建筑院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2017全国高校竹设计建造大赛的举办奠定了基础。

47.jpg 

2017年7月3日,安吉县相关领导考察深圳大学建筑学院并听取该校关于安吉建造营的筹备情况。

48.jpg 

2017年8月10日,以“知竹·乐居——为美丽乡村而设计”为主题的2017全国高校竹设计建造大赛在安吉盛大开营,安吉县领导为参赛高校授旗。

文中建造现场图片部分来自各高校参赛团队现场拍摄,特此感谢!

2017全国高校竹设计建造大赛

49.jpg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浙江省安吉县人民政府

国际竹藤中心

承办单位

安吉县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安吉县竹产业发展局

安吉县竹材应用行业协会

协办单位

安吉灵峰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

安吉县孝丰镇人民政府

安吉县城市建设投资集团

媒体统筹

CBC建筑中心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

参赛高校

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深圳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北京林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

浙江·安吉

50.jpg 

安吉,是浙江北部一个极具发展特色的生态县,取《诗经》“安且吉兮”之意得名。安吉是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中国首个生态县、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金牌旅游城市唯一获得县,有中国第一竹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椅业之乡、中国竹地板之都美誉,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美丽中国最美城镇。

区域位置优势明显。安吉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是杭州都市经济圈重要的西北节点,属于两大经济圈中的紧密型城市。随着杭长高速的全面通车,构建形成了30分钟到杭湖、90分钟达沪宁的快捷交通网络。

美丽乡村影响深远。目前已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164个,其中已建和在建的“精品示范村”达到21个,12个乡镇(街道)实现全覆盖,创建总覆盖面达到95.7%,呈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

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一产加快“接二连三”。按照高效生态品质智慧农业发展目标,加快农业“两区”建设,不断提升白茶、笋竹、蚕桑发展层次,“安吉白茶”成为全国首个在华东林交所上市的绿茶品牌。二产加快转型升级。坚持生态环保导向,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竹、椅两大传统产业。竹业经济综合实力全国第一。三产加速高端提升。全力打造全省首批旅游经济综合改革试点示范县、长三角首选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发端于黄浦江源头的西苕溪孕育了神秘的古越文明,是古越国重要的活动地和秦三十六郡之一的古鄣郡郡治所在地。上马坎遗址赋予了安吉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成为“浙江旧石器文化遗址考古第一点”;千年古刹灵峰寺,与杭州灵隐寺被誉为姊妹寺;涌现了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三国东吴大将朱然、近现代艺术大师吴昌硕、著名林学家陈嵘、画家诸乐三等名家巨匠。


感谢 UED城市环境设计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UEDmagazine

微信截图_20170828223907.jpg

0条评论
UED城市环境设计 UED城市环境设计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建筑学院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QQ:359440856 或微信: jzxy-gtn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点击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建筑学院】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