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ra上做的了一个统计:用方格将人的时间可视化,如果一个月算一个小格子,任何人其实只有900个格子。
在一张A4纸上画一个30X30的表格,每过一个月就涂掉一格。
刚考上建筑学院的你已经度过的是这些。
经过了5年本科生涯你的表格已经是这样的。
硕士毕业以后你的人生又过完了一行。
如果你还选择了读博士...
这时,离你的前半生只有2行的距离...
如果65岁退休,那么此时已走过了设计人生的前半生。
每行是2.5年,4行就是10年。
如果没有读博士呢,此时站在前半生的节点上,已经有了5到7年的工作经验,那你已达到了曾经梦想的彼岸了吗?
虽然我们天天努力,勤勤恳恳,但并未实现离开学校时的雄心壮志,依然没有成名成姓。依然画着大样,奔波开会,白天陪着笑脸,晚上挑灯熬夜。
看到日子就这样一格一格被涂掉,不免心中唏嘘。
但是,时间,真的可以如此粗暴扁平地计算吗?大学的一个月可以与工作数年的一个月同日而语吗?
那么对于建筑设计师,我们的前半生在哪呢?
1、前半生成名的A君
对成名这样的事情,向来是可遇不可求的。有这样的一个建筑师,很有才华,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很幸运。毕竟,有才华的人在建筑行业内并不少,但是命运之神眷顾了他。他18岁的时候还在考虑要不要已经当个军人,但是机缘巧合他大学进了设计学院。毕业以后像很多年轻人一样,他踌躇满志,也认为自己将会和柯布西耶这样伟大的建筑师一起共同创作这个新世界。
Le Corbusier and Albert Einstein (1946)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事业未能如预想般顺风顺水。30岁的时候,A君毅然离开了家乡,到了遥远的山村里,汲取灵感,激荡创意。
从田间归来的时候,故事并没有发生什么惊人的转折,A君依然没有什么不错的机会,但是他开始将他在“自我放逐”期间的体会融入到设计中,虽然之后他经手的项目都精彩出色,但是并未为他迎来掌声和声誉。A君还是A君,他依然如故做着设计。
© Rawpixel via Shutterstock
突然在他39岁的时候,一个他参与投标的评审委员会宣布,当时还名不经传的A君在一个享誉全球的竞赛中拔得头筹。他的名字一夜之前传遍圈子里每个角落,似乎他在前半生的节点上获得了新的起点,从此后半生将一路光辉。
但是生活远比小说精彩,这个将他捧上天的竞赛,也使他备受诟病。在乡村游历的岁月,让他习惯通过现场设计去解决问题,精益求精是A君的优点,但是却不一定适合大型公建项目,盛极必衰,就是他当时的写照。
由于现场设计问题层出不穷,并且解决进度缓慢,当地的政府、人民以及曾经争相采访他的媒体都收起和颜悦色开始对他进行无休的指责。最后他离开了项目组,并拒绝出图的时候署上自己的名字。
2、年少成名的B君
上学的时候,年级里总有1、2个这样的同学,与众不同、天赋异禀,在建筑学这个人尖扎堆的地方里都可以光彩夺目,就像父母口中“隔壁家的小明”一样优秀地无懈可击。B君就是这样一个人。
很自然,B君大学毕业以后,顺利到了心仪的事务所,很快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30岁就已经在圈内有口皆碑了。同届的同学都羡慕地注视着他,他很少向别人谈到并不富裕的少年时光,而说得更多是童年的雕塑梦。
“建筑师不发明事物,他们只是转化现实”,
这是B君走过前半生时,总结的自己的建筑态度,他前半生的作品都是这样做的,不跟随所谓的潮流、风格、实验...只反映事实,他不觉得自己有名,只想好好做设计。
3、后半生出道的C君
从我开始接触建筑学,就听老师说:建筑师是一个杂家。后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这句话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不仅是建筑师需要懂得很多不同专业的知识,可以“跨界”,也有很多不同专业的人,随时会“跨到”建筑设计中。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认识了天生自由爱跨界的C君。原来我以为他是放荡不羁的射手座,后来才了解到他竟然是个天秤座。
天秤座确实很出文学家、艺术家
C君本专业是学习工业设计方向的,毕业以后,凭自己设计的产品也在一些知名展会崭露头角、小有名气。就在展会上,他结识了几个“跨界”来看展览的建筑师,他们相谈甚欢,并约好一起去欧洲旅游,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建筑考察之旅,那一年他大学毕业没多久,刚刚23岁。
天生爱跨界的C君在游历中,获得的不仅是建筑的新认识,更多是艺术方面的灵感。旅行之后,他开始活跃在艺术思想领域,很快,他搅动了先锋的艺术思潮,那年他30岁。
C君喜欢创作这种毕加索调调的抽象画
原本以为他的故事到此为止,就会像个艺术理论家从此醉心于艺术创作一辈子,突然,他的建筑学本科毕业的表弟从家乡到C君所居住一线城市找到他,于是两人合开了一个建筑事务所,那年他35岁。从此开启了C君建筑师的新身份。
C君并没有马上开始大刀阔斧的建筑实践,而是通过杂志、论坛,表达大量的建筑理论言说。在他36岁的时候,出版了第一本建筑理论著作,其中新观点使他在建筑界声明大噪。39岁那年,他发表的建筑理论被建筑界广为传播与认同。
当我们选了一个专业,就选了条没尽头的路,
岁月可以用时间度量,可以用方格子来规划。
但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怎么找到一半在哪呢?
不管我们站在生命的哪个点上,只要向前就可能成就人生拐点。
做建筑师,哪里有心急的道理呢?
悉尼歌剧院,从动土到竣工经历了14年,
圣家族大教堂,150年过去了,还没盖完,
米兰大教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5个世纪才完工,
建筑师的一生可以很长,你的故事将在建筑中继续被撰写。
上文所说的A君就是悉尼歌剧院的建筑师
约翰·伍重
悉尼成为了伍重的伤心地,歌剧院竣工的时候,他拒绝再次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这不仅是他个人,也是整个悉尼人的遗憾。2003年,伍重去世当年,获得了普利兹克奖。
上文所说的B君就是葡萄牙国宝级建筑师
阿尔瓦罗·西扎
西扎大学毕业,就在自己的家乡波尔图开始开创自己的事业,
30岁的他大量使用当地岩石与混凝土建造这个这个游泳池。
入口处的高墙与坡道将人们从喧闹的公路迅速引入一个与世隔绝的纯净世界,镶嵌在岸边礁石上的一大一小两个游泳池,其边界在视觉上消融于远方的海面之中。从此为起点,开始了他蜚声海内外的一生。
上文所说的C君就是始终坚称自己是个艺术家的
勒·柯布西耶
1923年,柯布西耶出版单行本《走向新建筑》,1926年,柯布西耶发表“建筑新五点”,
虽然,柯布西耶的首个建筑作品在其17岁时完成,但是当时的其身份并非是一个建筑师。
且柯布大学所学的专业是钟表制造。
如果大师都经历蹉跎,必须拼上天分和努力,才在前半生看到光明,
那我等还有什么抱怨的呢?一面向前,一面等待机会。
顺便说一下,在亦舒的原著小说《我的前半生》中,女主角子君最后,找到她的终身伴侣是一位高薪建筑师,但她仍然保持经济独立,与丈夫平等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友情提示:追剧之余,别忘了第二天交图哈!
今天,以上!
感谢 《城市建筑》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UA_2004